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倪海峰

作品数:16 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150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体外循环
  • 11篇外循环
  • 8篇细胞
  • 6篇中性粒细胞
  • 6篇粒细胞
  • 4篇分子
  • 3篇细胞间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细胞
  • 3篇T淋巴细胞
  • 2篇胸部
  • 2篇胸部并发症
  • 2篇胸部创伤
  • 2篇血气
  • 2篇血气变化
  • 2篇粘附
  • 2篇粘附分子
  • 2篇中性粒细胞激...
  • 2篇细胞间粘附分...
  • 2篇免疫

机构

  • 12篇第三军医大学...
  • 4篇解放军第15...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洛阳150医...

作者

  • 15篇倪海峰
  • 10篇肖颖彬
  • 3篇刘广洛
  • 2篇马春生
  • 2篇刘梅
  • 2篇商宏伟
  • 1篇邹永强
  • 1篇陈林
  • 1篇肖娟
  • 1篇滕倩倩
  • 1篇罗俊辉
  • 1篇卢圣勋
  • 1篇关宗杰
  • 1篇王建军
  • 1篇高江苓
  • 1篇徐智
  • 1篇姚长乐
  • 1篇钱桂生
  • 1篇王志强
  • 1篇姚颖龙

传媒

  • 4篇中国急救医学
  • 2篇中国胸心血管...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临床泌尿外科...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人民军医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08
  • 2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4篇2003
  • 2篇2002
  • 1篇1998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阿拓莫兰对体外循环患者中性粒细胞激活干预作用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观察阿拓莫兰对临床体外循环患儿中性粒细胞激活的干预作用。方法 随机抽取年龄 6~ 12岁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2 0例 ,单盲法配对分组为对照组 10例、干预组 10例 ,干预组体外循环预充液中加入阿拓莫兰 30mg/kg ,分别于术前 2 4h、体外循环开始 2 0min、复温前、体外循环结束前、术后 4h、术后 2 4h抽取静脉血 ,分离中性粒细胞 ,提取核蛋白 ,以电泳迁移率实验测定核转录因子κB活性变化 ;免疫组化检测细胞间粘附分子 (ICAM 1)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体外循环开始 2 0min后 ,中性粒细胞核转录因子κB已被激活 ,在复温前达到峰值 ,术后 2 4h逐渐恢复至 (0 13± 0 0 4 ) (×10 6)术前水平 ;复温前ICAM 1开始表达增加 ,术后 4h达到峰值 ,术后 2 4h逐渐恢复至 (0 2 0± 0 0 9)(× 10 6)术前水平。干预组二者表达均下降 ,核转录因子κB活性于术后 4h下降为 0 12± 0 0 3(×10 6) ,ICAM 1于术后 4h下降为 2 5 2± 0 96 (× 10 6)与同时间点对照组 4 2 0± 0 82 (× 10 6)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体外循环过程可激活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核转录因子κB活化 ,ICAM 1表达增强 ;阿拓莫兰可抑制中性粒细胞激活 ,减轻全身炎性反应。
倪海峰肖颖彬
关键词:阿拓莫兰体外循环中性粒细胞
早期髓内针内固定治疗胸部创伤并股骨骨折与胸部并发症关系的对照研究
2002年
目的 研究早期髓内针内固定治疗胸部创伤合并股骨骨折是否增高胸部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方法 依据AIS - 90 ,应用ISS评分方法评估 10a来行早期髓内针内固定的胸部创伤并股骨骨折病人 36例 ,并与同期 36例胸部创伤评分相同的延迟内固定的胸部创伤并股骨骨折病人 ,及 36例单纯胸部创伤病人进行对照。结果  3组病人术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栓塞、肺部炎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而早期内固定组病人ICU监护时间、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延迟内固定组 ,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早期髓内针内固定并不增加术后胸部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 ,减少了病人痛苦及住院周期 ,是治疗胸部创伤并股骨骨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倪海峰刘广洛马春生
关键词:胸部创伤股骨骨折胸部并发症内固定术合并症
体外循环对中性粒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研究临床体外循环过程对人中性粒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年龄 6~ 12岁先心病患儿2 0例 ,分别于术前 2 4h、体外循环结束时抽取静脉血 ,制备电镜标本 ,透射电镜观察中性粒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与功能变化相对应 ,体外循环术后中性粒细胞超微结构发生了以下改变 :细胞体积增大 ,表面形态不规则 ,伪足及突起普遍增多 ;胞质内低密度颗粒、致密颗粒显著减少 ,线粒体数量增多 ,结构模糊 ;膜性管道系统变化不一 ,核表面积增大。结论 体外循环刺激可引起中性粒细胞超微结构的一系列改变 。
倪海峰肖颖彬
关键词:体外循环中性粒细胞超微结构
体外循环中性粒细胞激活的分子机制
2003年
中性粒细胞 (polymorphonuclearneutrophil,PMN)激活是体外循环 (Cardiopulmonarybypass,CPB)炎症反应的关键因素。CPB过程中 ,PMN被多种因素激活 ,释放多种炎性介质、趋化因子 ,并与其它炎性细胞相互作用 ,形成多层次、网状激活放大效应。核转录因子κB是PMN激活信号转导最后共同通路之一。对PMN激活分子机制的深入了解 ,为CPB中多层次、特异性药物干预。
倪海峰肖颖彬
关键词:体外循环中性粒细胞活化分子机制
早期髓内针内固定治疗胸部创伤并发股骨折与胸部并发症的关系
2002年
目的 研究早期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胸部创伤并发股骨骨折是否增高胸部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方法 依据AIS - 90 ,应用ISS评分方法评估 1 0年来行早期髓内钉内固定的胸部创伤并股骨骨折患者 36例 ,并与同期 36例胸部创伤评分相同的延迟内固定的胸部创伤并股骨骨折患者 ,及 36例单纯胸部创伤患者进行对照。结果 三组患者术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栓塞、肺部炎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而早期内固定组患者ICU监护时间、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延迟内固定组 ,差异显著 (P <0 .0 5)。结论 早期髓内针内并不增加术后胸部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 ,减少患者痛苦及住院周期 ,是治疗胸部创伤并股骨骨折的安全。
倪海峰刘广洛马春生
关键词:髓内针胸部创伤股骨骨折胸部并发症
体外循环中性粒细胞核转录因子-κB激活及对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表达调控作用的临床研究
倪海峰马春生刘广洛滕倩倩高江苓王志强王建军姚颖龙罗俊辉卢圣勋
体外循环导致的SIRS及MODS、MOF等并发症,死亡率极高,是体外循环术后危重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目前心外科领域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研究发现,SIRS或MODS是由炎性细胞、炎性介质、炎性细胞因子构成的炎性反...
关键词:
关键词:体外循环中性粒细胞核转录因子-ΚB
大鼠体外循环动物模型的建立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 建立大鼠体外循环 (cardiopulmonarybypass ,CPB)动物模型。方法 选用体质量 3 5 0~ 5 0 0g的SD大鼠10只 ,经颈动、静脉插管建立CPB ,并且自行设计改进CPB环路元件 ,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血气变化。结果 成功建立大鼠CPB动物模型 ,CPB中血流动力学稳定 ,氧合器氧合性能完全符合CPB标准要求。结论 采用本方法建立的大鼠CPB模型操作简单、安全、经济实用 ,是进行CPB基础研究的理想模型。
商宏伟肖颖彬刘梅倪海峰
关键词:CPB动物模型体外循环血流动力学氧合器血气变化
经尿道接触式激光切除前列腺增生106例报告被引量:2
1998年
采用美国SLT接触式Nd:YAG激光治疗仪经尿道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106例。结果:有效手术时间为50~150min,平均85min,术中均未输血。均于术后6~24h停止冲洗膀胱,3~7d拔除尿道内气囊导尿管,7~14d拔除膀胱造瘘管,出院。106例中96例治愈,有效率为90.57%。并结合接触式激光治疗的机制讨论治疗BPH的优点及临床经验,认为经尿道接触式激光治疗体积小的前列腺增生疗效满意,且对组织损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恢复快。
姚长乐邹永强倪海峰关宗杰
关键词: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切除术激光疗法
大鼠非经胸体外循环模型的建立被引量:9
2005年
目的建立大鼠非经胸体外循环(CPB)模型。方法选体重350~500g雄性SD大鼠10只,采用颈动脉灌注、腔静脉右心房引流建立CPB,转流时间1h,监测血流动力学和血气变化。结果9只大鼠顺利建立CPB,1只死于大出血。CPB期间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60~80mmHg,平均灌注流量(85.0±12.5)ml·kg-1·min-1,动脉血气正常。CPB停止后心肺功能顺利恢复。结论本方法建立的大鼠CPB模型操作简单、经济实用,是进行CPB基础研究的理想模型。
商宏伟肖颖彬刘梅陈林倪海峰肖娟
关键词:CPB体外循环血气变化转流动脉血气颈动脉灌注
还原谷胱甘肽对体外循环中性粒细胞激活的干预作用被引量:11
2003年
目的 研究还原谷胱甘肽对体外循环 (CPB)患者中性粒细胞激活的干预作用。 方法 采用数字法随机抽取年龄 6~ 12岁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2 0例 ,配对分为两组 ,对照组 :10例 ;干预组 :10例 ,CPB预充液中加入还原谷胱甘肽 30 mg/kg。两组分别于术前 2 4小时、CPB开始 2 0分钟、复温前、CPB结束前、术后 4和 2 4小时抽取静脉血 ,分离中性粒细胞 ,提取核蛋白 ,以电泳迁移率实验测定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性变化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的表达。 结果 对照组 CPB开始 2 0分钟后 ,中性粒细胞 NF- κB已被激活 ,在复温前达到峰值 ;复温前 ICAM- 1表达增加 ,术后 4小时达到峰值 ,均于术后 2 4小时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干预组二者表达均较对照组低 ,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 结论  CPB过程中可激活中性粒细胞 NF-κB,表达 ICAM- 1,在中性粒细胞介导的 CPB创伤、炎性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还原谷胱甘肽可抑制中性粒细胞激活 ,减轻炎性反应。
倪海峰肖颖彬
关键词:体外循环中性粒细胞干预作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细胞间粘附分子1炎性反应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