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兴
- 作品数:3 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马来丝虫病急性淋巴管、淋巴结炎反复发作的研究被引量:1
- 2000年
- [目的 ]阐明丝虫与细菌感染对马来丝虫病急性淋巴管、淋巴结炎反复发作的作用。 [方法 ]1逐月访视病人 ,观察急性炎症发作季节消长。2在急性期患者的炎症部位取样作细菌培养 ;在急性发作过后不同时期作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效价测定。3采取有效控制丝虫病传播或乙胺嗪治疗急性炎症史患者 ,观察急性发作的变化。 [结果 ]1发现急性发作高峰与蚊媒传播季节高峰相一致。2在急性发作患者中 ,97例作细菌培养 ,90例为阴性 ;2 5 5例作抗‘O’效价测定 ,初次发作和单纯炎症患者 94.1% (143/ 15 2 )未见效价增高。3在丝虫病传播得到有效控制后 ,急性炎症年发作率 ,初发和单纯炎症史患者迅速显著下降。4仅对急性炎症史者采取抗丝虫成虫治疗未能证实其减少炎症发作的效果。 [结论 ]在马来丝虫病流行区 ,急性淋巴管、淋巴结炎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是 ,丝虫病传播存在 ,患者受到重复感染 ,由感染期幼虫侵入人体后激发所致。
- 史宗俊谢瑾灼胡杏林李中兴任燕芬孙德建徐树人袁以真沈炳贵
- 关键词:马来丝虫病淋巴结炎淋巴管炎乙胺嗪
- 四种腹腔丝虫与匐行恶丝虫各期幼虫形态的比较观察
- 1989年
- 本文报告叶氏腹腔丝虫与唇乳突腹腔丝虫各期幼虫的形态鉴别特征,两者感染期幼虫头端均有两圈小乳突,前者每圈为4个,后者内圈为6个、外圈4个;叶氏腹腔丝虫感染期幼虫尾端钝圆,末端有6个小乳突呈弧行分布,唇乳突腹腔丝虫尾端呈指状,末端有3个乳突成一横排。黎氏腹腔丝虫与马腹腔丝虫的感染期幼虫头端均有两圈小乳突,每圈为4个,前者尾端基部窄,延伸如柳叶状,3个乳突均呈球形;后者尾端圆锥状,末端1个乳突球形,亚末端2乳突仅稍突出于体壁。上述4种腹腔丝虫肛比率均小于3。首次描述我国匐行恶丝虫各期幼虫的形态,感染期幼虫3个尾端乳突呈球形,互相靠近,肛比率小于2。
- 李中兴喻利容李正祥罗亨桥
- 关键词:腹腔丝虫
- 从丝虫病淋巴管(结)炎的特殊临床表现分析其发病原因被引量:2
- 1994年
- 在马来丝虫病流行区调查时,曾收集到有特殊临床表现的淋巴管(结)炎病例,其中有离开流行区即停止发作的,有服海群生后导致发作的,有患腿继发感染并严重化脓后获痊愈的,也有继发细菌感染而诱发的。作者举出7个典型病例,试图对丝虫病流行区常见的急性淋巴管(结)炎的病因进行分析,作为一个方面的论证资料。
- 谢瑾灼李中兴
- 关键词:丝虫病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