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0篇儿童
  • 22篇影像
  • 20篇影像学
  • 20篇磁共振
  • 15篇CT
  • 14篇成像
  • 13篇影像学诊断
  • 13篇磁共振成像
  • 12篇先天性
  • 11篇肿瘤
  • 9篇血管
  • 9篇血管造影
  • 9篇造影
  • 9篇先天
  • 9篇CT诊断
  • 8篇心血管
  • 8篇心血管造影
  • 8篇心脏
  • 8篇小儿
  • 6篇动脉

机构

  • 73篇上海第二医科...
  • 2篇上海市儿科医...
  • 2篇华市人民医院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上海市中西医...

作者

  • 74篇李玉华
  • 33篇朱铭
  • 16篇朱杰明
  • 14篇王秋艳
  • 14篇钟玉敏
  • 11篇张永平
  • 10篇高煜
  • 9篇周莺
  • 9篇薛建平
  • 8篇孙爱敏
  • 7篇朱锦勇
  • 7篇陈惠金
  • 7篇金彪
  • 6篇金惠明
  • 6篇朱礼华
  • 5篇陈冠仪
  • 5篇范国平
  • 5篇谢利娟
  • 5篇王谦
  • 4篇李文华

传媒

  • 1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1篇临床儿科杂志
  • 9篇中国医学计算...
  • 6篇中国医学影像...
  • 6篇中国临床医学...
  • 5篇上海医学影像
  • 3篇放射学实践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上海第二医科...
  • 2篇中国实用儿科...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中华核医学杂...
  • 1篇中华小儿外科...
  • 1篇小儿急救医学

年份

  • 2篇2006
  • 5篇2005
  • 8篇2004
  • 19篇2003
  • 10篇2002
  • 12篇2001
  • 3篇2000
  • 2篇1998
  • 6篇1997
  • 5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4
7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联体儿影像学检查的价值(附四例报告)被引量:4
2002年
目的 探讨联体儿影像学检查的表现。方法 运用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 (X线平片 ,B超 ,胃肠钡餐造影 ,钡剂灌肠造影 ,逆行肾盂造影 ,尿路逆行插管造影 ,心脏彩色超声检查 ,磁共振成像 )对 4例联体儿进行检查 ,并对照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4例联体儿中 3例为胸腹联体 ,1例为耻骨联体。 3例胸腹联体表现为肝脏及胸骨下端融合 ,4例联体儿中 8个患儿均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1例耻骨联体 2个患儿共有 1条直肠。 1例胸腹联体和 1例耻骨联体 2个患儿有颅脑异常。结论 通过影像学检查能较全面地了解联体儿内部脏器的结构 ,对评估能否手术、手术方案的设计及判断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金彪朱铭李玉华张永平王秋艳高煜冯赟刘明
关键词:联体儿影像学检查新生儿疾病畸形X线诊断B超
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的MRI表现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探讨MRI在儿童肝豆状核变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40例肝豆状核变性的儿童进行治疗前脑部及腹部的MRI检查。其中 12例治疗后进行了复查。结果 治疗前 40例MRI中 ,2 3例病人有脑部异常信号 ,16例病人肝内大量弥漫性结节状异常信号。 12例复查病例中 ,7例脑部的病变变小或消失。 6例肝脏病变消失。结论 MRI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及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煜范国平冯斌刘明金彪王秋艳李玉华朱杰明
关键词:儿童肝豆状核变性MRI
先天性心脏病伴冠状动脉高位开口的影像学诊断
2002年
目的 报道 6例先天性心脏病伴冠状动脉高位开口病例 ,并评价其影像诊断方法。方法  6例均做了心血管造影与超声检查 ,其中 2例还做了MR检查。 6例均经手术证实。结果  6例均为右冠状动脉高位开口 ,心血管造影正确诊断了全部冠状动脉高位开口 ,2例MR检查诊断了其中1例冠状动脉高位开口 ,心脏超声检查诊断了 1例冠状动脉高位开口。结论 正确诊断冠状动脉高位开口对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很重要 ,各种影像诊断方法中 ,心血管造影最可靠 。
朱铭李玉华钟玉敏
关键词:心血管造影术合并症影像学诊断先天性心脏病
筛窦解剖变异的多排螺旋CT研究被引量:6
2003年
目的 评价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显示筛窦解剖方面的作用 ,同时探讨筛窦解剖变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GELightspeedPlus多排螺旋机对 2 5 0例进行筛窦横断面HQ或HS模式扫描 ,然后经工作站作冠状面、矢状面等切面三维重建。结果 筛窦的冠状面、矢状面多平面重建图像几乎与直接扫描相同 ,筛窦的解剖变异发生率较高 ,所见的解剖变异有 5种 ,其中筛大泡 10 4例 ,占总变异的 5 6.5 % ;Onodi气房 48例 ,占 2 6% ;眶下气房 12例 ,占 6.5 % ;筛凹低位 8例 ,占 4.3 % ;纸样板内移 12例 ,占 6.5 %。结论 筛窦横断面HS或HQ模式的扫描 ,经三维重建可以得到冠状面及其他任何切面图像 ,完全能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它能如实反映筛窦的解剖变异 ,对鼻内镜外科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李玉华高煜薛建平朱铭曹荣萍
关键词:筛窦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
儿童胼胝体发育不全的CT诊断(附25例分析)被引量:16
1996年
目的:提出胼胝体发育不全的CT诊断要点。材料与方法:分析25例儿童胼胝体发育不全的临床及CT表现,并从组织胚胎学角度加以解释。结果:胼胝体发育不全的CT诊断要点为:(1)半球间裂异常靠近第三脑室前部(正常儿童半球间裂长度与第三脑室前部至半球间裂近端距离之比为0.34~3.14,当此值大于4时,则具有意义);(2)侧脑室前角平直、分离;(3)室间孔分离;(4)侧脑室体部平行或侧脑室体部脉络丛间夹角小于45°;(5)第三脑室扩大、上移;(6)枕角扩大。其中最重要的征象是第一条。结论:胼胝体发育不全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能够作出正确的诊断。
李玉华朱杰明王治平
关键词:发育不全CT儿童
小儿囊性肺母细胞瘤一例
2004年
周莺朱铭李玉华
关键词:小儿X线胸片
肾上腺生殖综合征
2003年
薛潋滟李玉华
关键词:影像学检查患儿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三种影像学诊断特性比较被引量:18
2001年
目的 比较头颅超声 (US)、CT及磁共振成像 (MRI)三种影像学方法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IBD)的诊断特性。方法 对 2 0例新生儿HIBD和 15例正常新生儿进行US、CT及MRI同步对照检查。结果 头颅US、CT、MRI对诊断新生儿HIBD的正确诊断率及阳性率分别为 89%和80 %、94 %和 90 %、91%和 85 %,三者的阴性率均为 10 0 %。US对早期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分辨率明显高于CT和MRI。MRI能清晰地诊断以往US和CT未能诊断的旁矢状区损伤。借助MRI诊断 ,旁矢状区损伤在CT中的表现也得以辨认。三种影像诊断方法对脑水肿、基底神经节丘脑损伤、脑动脉梗死及晚期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分辨率基本相似。结论 US、CT和MRI对诊断不同的新生儿颅内病变各具特点 ,临床应合理选择 ,互补诊断 ,以进一步提高新生儿颅内病变的正确诊断率。
谢利娟陈惠金陈冠仪张忠阳李玉华朱杰明
关键词:脑缺血脑缺氧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
儿童颅内转移性肿瘤的CT特点被引量:1
1996年
目的:分析儿童颅内转移性肿瘤的CT特点。材料和方法:16例颅内转移的原发灶中颅外神经母细胞瘤6例、颅内生殖细胞瘤4例、髓母细胞瘤2例、白血病2例、淋巴瘤1例和脑干肿瘤1例。15例中原发灶或/和转移灶经组织学证实,仅1例脑干肿瘤及其转移为CT诊断。原发肿瘤诊断年龄从2至13岁,平均8.7岁,从原发肿瘤诊断至发现转移的间隔时间从0至42个月,平均13.1个月。结果:柔脑膜转移在16例中有10例,占62.5%:脑实质转移8/16,占50%:硬膜外转移4/16,占25%。结论:CT对各种类型颅内转移的诊断是有价值的。与成人相比,儿童脑外转移(硬膜外转移和柔脑膜转移14/16,占87.5%)明显多于脑内转移(8/16,占50%),脑内转移主要是由柔脑膜转移而不是血行转移发展而来。
朱杰明李玉华金惠明沈玉成
关键词:CT儿童颅内肿瘤
儿童中枢性尿崩症的病因及影像学检查的必要性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分析儿童中枢性尿崩症的病因。材料与方法:复习180例儿童尿崩症的临床资料,对其中做过CT或MRI检查的105例中枢性尿崩症的临床及影像学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原发性尿崩症59例,继发性尿崩症46例。结论:儿童中枢性尿崩症中继发性尿崩症占有相当高比例,一些开始诊断为原发性尿崩症者,若干年后可能出现鞍区肿瘤。鞍区影像学检查对儿童中枢尿崩症的病因分析起决定性作用,影像学随访也是非常必要的。
李玉华朱铭张永平薛建平朱锦勇顾学范沈永年叶军
关键词:尿崩症磁共振成像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