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嵘

作品数:101 被引量:303H指数:9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8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9篇医药卫生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41篇胃癌
  • 32篇肿瘤
  • 29篇病理
  • 17篇细胞
  • 17篇临床病理
  • 16篇胃肿瘤
  • 15篇幽门螺
  • 14篇幽门螺杆菌
  • 14篇螺杆菌
  • 10篇影像
  • 10篇淋巴
  • 9篇细胞瘤
  • 9篇淋巴结
  • 9篇母细胞
  • 8篇化疗
  • 8篇病理特征
  • 7篇术前
  • 7篇疗法
  • 7篇临床病理特征
  • 7篇淋巴结转移

机构

  • 57篇上海交通大学...
  • 48篇上海交通大学...
  • 41篇上海第二医科...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扬州市第一人...
  • 2篇保山市人民医...
  • 1篇电子科技大学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山西省人民医...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上海市北医院
  • 1篇合肥市第二人...
  • 1篇安徽省合肥市...

作者

  • 100篇蔡嵘
  • 80篇任刚
  • 27篇陈强
  • 22篇许幼如
  • 13篇陈健
  • 10篇郑磊贞
  • 10篇郭辰
  • 10篇贺文广
  • 9篇陈克敏
  • 9篇李华莉
  • 8篇程普选
  • 8篇郭伟剑
  • 8篇倪婧
  • 7篇李杰
  • 7篇金冶宁
  • 7篇唐文
  • 6篇李文华
  • 6篇沈伟
  • 6篇陈佳艺
  • 5篇汪登斌

传媒

  • 12篇实用医学杂志
  • 5篇世界华人消化...
  • 5篇放射学实践
  • 5篇诊断学理论与...
  • 4篇中国医学计算...
  • 4篇肿瘤学杂志
  • 4篇上海第二医科...
  • 3篇外科理论与实...
  • 3篇国外医学(消...
  • 3篇临床儿科杂志
  • 2篇临床荟萃
  • 2篇中华肿瘤杂志
  • 2篇肿瘤防治研究
  • 2篇上海医学
  • 2篇肿瘤
  • 2篇重庆医学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年份

  • 5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12篇2016
  • 6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2
  • 3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6
  • 4篇2005
  • 4篇2004
  • 5篇2003
  • 8篇2002
10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螺旋CT及E-cad表达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CT扫描及E-cad表达相结合在胃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CT增强扫描对66例胃癌进行术前分期;对66例胃切除标本组织进行E-cad表达分析,与手术及术后病理结果对照;探讨二者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价值。结果...
任刚蔡嵘李文华李玉华
文献传递
多排螺旋CT在检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价值评估被引量:10
2007年
目的评估多排螺旋CT在检测早期胃癌术前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使用多排螺旋CT评估77例早期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其中24例患者采用的多排螺旋CT层厚为2.5~5.0 mm,53例患者采用的层厚为7.5~10.0 mm。结果多排螺旋CT检测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为74.0%,而手术评估的准确率为54.5%。采用2.5~5.0 mm层厚的多排螺旋CT对淋巴结转移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0%、65.0%、30.0%和92.9%;采用7.5~10.0 mm层厚的多排螺旋CT对淋巴结转移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2.5%、82.2%、38.5%和92.5%;而相应手术的评估值分别为45.5%、63.6%、17.2%和87.2%。结论MDCT对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率较高,对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检测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任刚蔡嵘陈克敏
关键词:多排螺旋CT胃肿瘤淋巴结转移
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9
1999年
任刚蔡嵘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消化系疾病
儿童胰母细胞瘤影像特征及相关临床病理研究
2022年
目的:探讨儿童胰母细胞瘤(PBL)的影像特征及相关临床病理。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6月—2020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确诊为胰母细胞瘤的9例患儿资料,分析所有患儿的CT及MRI影像表现,对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缘及包膜、密度/信号特点、肿块强化方式、肿瘤的血供、肝内外胆管及胰管扩张、对周围组织的侵犯及远处转移情况与术中及术后病理进行符合性比较。结果:9例患儿中肿瘤位于胰头部5例,胰体1例,胰尾3例。最大径2.8~10.9 cm,平均6.9 cm。7例见囊变或坏死,2例均匀实性。出现钙化5例,均未见出血。增强呈不均匀强化7例,其中5例实性成分门脉期强化接近胰腺实质,2例稍弱于胰腺实质。增强后肿瘤动脉期边缘及内部见细小血管穿行者8例。6例甲胎蛋白(AFP)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升高。结论:胰母细胞瘤的CT和MRI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对术前准确诊断及评估肿瘤恶性风险具有重要价值。
李淑琴任刚蔡嵘汪心韵赖华
关键词:胰母细胞瘤计算机体层成像甲胎蛋白儿童
P53和C-Ha-ras基因在胃癌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目标:探讨P53和C-Ha-ras基因突变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 方法: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PCR-SSCP-Sequence)检测胃癌组织中C-Ha-ras(12、13密码子)和P53(外显子7)基因的突变. ...
蔡嵘任刚陈强许幼如吴政宏
关键词:胃肿瘤肿瘤组织肿瘤病理学P53基因C-HA-RAS基因
文献传递
在胃癌前病变中幽门螺杆菌的联合检测
2000年
目的阐明幽门螺杆菌在胃癌前病变中的感染情况。方法应用CLO-test、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联合检测患者 胃粘膜活检标本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结果不典型增生、肠化生组织中Hp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Hp感染和患者年 龄、性别无关。结论Hp可能在从浅表性胃炎→肠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的发生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任刚蔡嵘陈强许幼如尤汉宁陈军贤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胃癌前病变分子生物学
多排螺旋CT在诊断T2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准确性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究多排计算机断层扫描(MDCT)诊断T2期胃癌转移淋巴结大小的最佳阈值。方法选取93例行胃切除术的经病理证实为T2期并行MDCT的胃癌患者,对MDCT上所有可见淋巴结的短径(SAD)和长径(LAD)进行测量,将胃周淋巴结按解剖位置分为两个区域:小弯区域(第1、3、5、7组),大弯区域(第2、4、6组),用接受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估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根据ROC,SAD的AUC均大于LAD。SAD的最佳阈值:总体5.45 mm;分化型5.65 mm;未分化型4.85 mm;小弯区域5.55 mm;大弯区域5.05 mm。单独以淋巴结SAD为5.45 mm作为临界值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整体准确度为80.6%,按不同组织学分型和按不同淋巴结解剖部位采取不同临界值所得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均为80.6%。结论最佳阈值的应用可提高胃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准确率。
郭辰蔡嵘任刚赵建溪陈健汪登斌
关键词:胃肿瘤多排螺旋CT最佳阈值
草酸铂腔内应用治疗恶性体腔积液被引量:9
2005年
目的观察草酸铂局部腔内注射联合全身化疗治疗晚期肿瘤所致恶性体腔积液的近期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10例晚期肿瘤伴有恶性体腔积液的患者,局部抽出积液后注射草酸铂50-100mg和免疫制剂,同时予化疗,所有患者完成局部治疗1-2个疗程,全身化疗1-6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时间为21-28天。结果10例患者中CR2例,PR4例,NC4例,有效率为60%。毒性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骨髓抑制和周围神经感觉障碍。结论草酸铂局部腔内注射联合全身化疗治疗晚期肿瘤所致恶性体腔积液安全有效。
章莉郭伟剑李杰郑磊贞沈伟蔡嵘
关键词:草酸铂腹腔胸腔心包积液
肺黏液表皮样癌的CT大体分型和免疫组化特征研究
2023年
目的:探讨肺黏液表皮样癌的CT大体分型和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13年4月—2020年1月收治的8例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男5例,女3例,年龄11~80岁,中位年龄49岁。3例位于叶支气管,4例位于段支气管,1例位于肺的周围部。肿瘤最大径为1.0~7.0 cm,平均2.5 cm。腔内结节型2例,腔内外肿块型5例,外周型1例。8例平扫均为软组织密度,其中1例伴多发点状钙化。4例行CT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2例伴阻塞性肺炎、肺不张,2例伴支气管黏液栓塞,1例伴支气管旁淋巴结肿大,1例伴左颈部淋巴结肿大。8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为肺黏液表皮样癌,其中低级别6例,高级别1例,未定级别1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查:8例CK5、P63表达阳性,6例CK7、P53表达阳性,3例EGFR表达阳性,6例Ki-67阳性率≤5%,8例Napsin A表达阴性,5例TTF1表达阴性,8例ALK表达阴性。结论:肺黏液表皮样癌早期易误诊,好发于叶、段支气管,CT大体分型以腔内外肿块型居多,边缘清楚,肿块长径与支气管走行一致,呈轻度强化,可合并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张,少有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转移。Napsin A、TTF1阴性表达,结合CK5、CK7、P63阳性表达有助于PMEC的诊断。
刘艳芳刘艳芳任刚蔡嵘
关键词:黏液表皮样癌计算机体层成像免疫组织化学法
儿童节细胞神经瘤的CT、MRI特征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儿童节细胞神经瘤的CT、MRI特征,旨在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38例儿童节细胞神经瘤的CT、MRI资料。结果:38例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1.8,平均年龄6.07±2.47岁。肿瘤位于后纵隔14例(36%),腹膜后间隙14例(36%),肾上腺8例(21%),颈部及盆腔各1例。肿瘤表现为类圆形、边界清晰的肿块,平扫CT图像显示大部分肿瘤表现为均匀低密度,CT值为22~38HU(平均30.5HU);MRI扫描图像显示,病灶于T1WI呈等信号为主或稍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以不强化为主,门脉期可见轻中度强化。结论:节细胞神经瘤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平扫均匀低密度,T2WI上呈不均匀高信号,肿瘤增强扫描后动脉期无强化,门脉期可见轻度或中度强化。
贺文广任刚蔡嵘唐文倪婧陈健
关键词:儿童节细胞神经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