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原

作品数:232 被引量:1,065H指数:26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地震科学联合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理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8篇期刊文章
  • 58篇会议论文
  • 4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222篇天文地球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理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31篇地震
  • 82篇各向异性
  • 77篇剪切波分裂
  • 74篇地壳
  • 40篇地震各向异性
  • 37篇青藏高原
  • 21篇地壳各向异性
  • 21篇震源
  • 20篇地壳介质
  • 16篇剪切波
  • 15篇地幔
  • 15篇青藏
  • 13篇应力
  • 11篇地震活动
  • 11篇主压应力
  • 11篇层析成像
  • 10篇地球物理
  • 10篇南缘
  • 9篇地震波
  • 9篇震波

机构

  • 153篇中国地震局地...
  • 53篇中国地震局
  • 41篇中国地震局地...
  • 26篇中国科学技术...
  • 18篇中国科学院
  • 18篇国家地震局
  • 11篇中国地震台网...
  • 8篇四川省地震局
  • 6篇山东省地震局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河北省地震局
  • 5篇中国地质科学...
  • 4篇天津市地震局
  • 3篇清华大学
  • 3篇教育部
  • 3篇云南省地震局
  • 3篇新疆维吾尔自...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辽宁省地震局
  • 3篇江苏省地震局

作者

  • 232篇高原
  • 59篇石玉涛
  • 23篇王琼
  • 20篇吴晶
  • 19篇太龄雪
  • 16篇周蕙兰
  • 15篇赵博
  • 15篇郑斯华
  • 14篇吴忠良
  • 9篇冯德益
  • 7篇刘希强
  • 7篇肖卓
  • 6篇孙进
  • 6篇马延路
  • 5篇郑治真
  • 5篇艾印双
  • 5篇张永久
  • 5篇刘庚
  • 4篇张莹莹
  • 4篇李世愚

传媒

  • 47篇地球物理学报
  • 26篇地震
  • 18篇国际地震动态
  • 16篇中国地震
  • 14篇地震学报
  • 6篇科学通报
  • 6篇地球物理学进...
  • 5篇地震地磁观测...
  • 5篇中国科学:地...
  • 4篇地震地质
  • 3篇西北地震学报
  • 3篇安徽师范大学...
  • 3篇中国地球物理...
  • 2篇世界地震译丛
  • 2篇防灾减灾学报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2篇中国地震学会...
  • 2篇1994年中...
  • 2篇1998年中...

年份

  • 1篇2024
  • 5篇2023
  • 10篇2022
  • 6篇2021
  • 10篇2020
  • 10篇2019
  • 12篇2018
  • 15篇2017
  • 7篇2016
  • 14篇2015
  • 4篇2014
  • 7篇2013
  • 14篇2012
  • 7篇2011
  • 7篇2010
  • 6篇2009
  • 10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8篇2005
2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壳介质剪切波分裂研究的部分进展被引量:6
2008年
剪切波穿过各向异性介质传播时会发生分裂现象,而在地壳中产生各向异性的主要因素是大量充满液体的定向排列的微裂隙。通过剪切波分裂参数可以研究地壳介质的特性、地壳应力状态及应力场的变化,并可用于地震预测。利用地壳介质各向异性特征研究断层性质也是一个新的动向。
太龄雪高原
关键词:剪切波分裂各向异性地壳偏振应力
各向异性地球物理与矢量场被引量:14
2017年
地球介质电阻率、极化率、速度和品质因子等物理性质的各向异性是广泛存在且被证明不可忽视的,因此,在地震学和固体地球电磁场研究中,各向异性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且是最近十多年来的前沿领域与热点.最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地球物理从一维到二维、三维和不同高度的矢量、立体张量观测技术的发展,使得研究更复杂的各向异性介质及地球物理响应矢量数据的发掘和应用成为可能,从而给现有的地球物理理论、方法和技术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尤其信息科学领域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研究与应用的蓬勃兴起,大量地球物理观测数据的利用和共享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第567次香山科学会议"各向异性地球物理与矢量场技术"旨在通过对国内外各向异性地球物理和矢量场前沿研究的介绍、分析,会同后续云计算、地震学与矢量地球物理场观测仪器与技术3篇专业文章的详细展开,发掘、总结各向异性理论方法与矢量场研究中急需解决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以促进基础性、共性问题的攻关与探索.
王赟杨顶辉殷长春高原
关键词:各向异性电磁地震矢量
剪切波分裂与地震预测
<正>剪切波在各向异性介质传播时会发生分裂,而地壳中遍布着近似直立的相互平行排列的微裂隙,剪切波穿过这样的介质传播,其分裂特性会受到应力和微裂隙几何结构的调控。对含流体的微破裂岩石演化的观测和理论研究,都表明了剪切波分裂...
高原Stuart Crampin
文献传递
剪切波分裂揭示的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上地壳地震各向异性
2022年
利用布设在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的流动地震台网和区域固定地震台网的近场地震波形资料,获得55个台站、符合剪切波分裂分析的共计534条有效记录,得到每个台站下方的剪切波分裂参数(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和慢剪切波时间延迟),展现了研究区上地壳各向异性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区域优势快波方向大致呈NE向,与华北区域背景主压应力方向近EW向有所差别,揭示出研究区内山西地堑与太行山隆起等形成的盆山构造对地壳结构的影响.台站优势快波方向主要平行于主压应力方向,或与断裂/构造走向一致,表明断裂与局部地质构造对各向异性的影响以及断裂构造与应力场的相互影响.山西地堑优势快波方向呈NE向,其中大同盆地离散性较大.山西地堑北端与张-渤地震带交汇区北侧优势快波方向呈WNW向,南侧呈NE向且离散较大.太行山隆起与华北盆地交汇区的优势快波方向同为NE向,第二优势快波方向近EW向,体现了华北地区的各向异性特征.山西地堑的时间延迟从南到北逐渐减少但变化不大,分区平均值最大相差0.2 ms·km^(-1).太行山隆起与华北盆地交汇区的时间延迟和山西地堑北端与张-渤地震带交汇区北侧相对较小,表明该区上地壳变形程度相对较小,可能与该区地震活动较强、难以积累更强的地壳变形有关.本研究还对该区域的地壳和上地幔的耦合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认为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的壳幔耦合关系不能用壳幔解耦或壳幔耦合进行简单描述.
王想王想高原周依王时
关键词:剪切波分裂主压应力快波偏振方向
华夏地块东南部地壳地震各向异性特征初步研究被引量:28
2007年
本研究采用SAM剪切波分裂分析方法,使用福建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1999年01月~2003年12月)的波形资料,挑选符合剪切波窗口条件的记录,得到华夏地块东南部地区(23°N^29°N,116°E^120°E)10个台站的剪切波分裂参数.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快剪切波平均偏振方向为NW109.4°±42.6°,慢剪切波平均时间延迟为2.5±1.5(ms/km),快剪切波平均偏振方向对应该区的水平主压应力方向.闽东台站NW方向的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揭示了NW向的水平主压应力和NW走向断裂的构造意义.两个闽西台站NE方向的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与区域水平主压应力方向不一致,与NE走向的断裂一致,体现了局部构造和局部应力场的复杂性.本研究证实,位于活动断裂上的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的优势方向与断裂走向一致,位于海边或岛上的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较为离散,主要是受到不规则表面地形和断裂交汇的影响.慢剪切波延迟时间的空间分布特征,显示沿海地区慢剪切波延迟时间变化较大,而内陆地区则较为平缓.
吴晶高原蔡晋安石玉涛林树鲍挺李祖宁
关键词:地震各向异性剪切波分裂地壳应力
四川区域地震台网的剪切波分裂研究被引量:26
2008年
通过对成都数字地震台网2000年5月1日—2006年12月31日6年多资料的分析,使用剪切波分裂SAM系统分析方法,获得了四川地区8个地震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结果.结果表明,四川地区大部分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主要为NE或NW方向;位于活动断裂上或几条活动断裂交汇部位的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大多数与对选用的小地震起控制作用的活动断裂走向一致,或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一致.但复杂的局部构造会影响剪切波分裂结果,造成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与主要活动断裂走向不一致,或与区域主压应力相差较大的现象.
张永久高原石玉涛程万正
关键词:剪切波分裂主压应力
中国多重ScS震相衰减和走时的区域变化
1994年
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记录到的来自中国周边地区中深源地震的长周期多重ScS波形,使用频域分析(相位归一和叠加)及时域分析(波形反演)技术,估算了多重ScS的衰减算子和走时差。理论计算和使用合成数据进行的数字实验表明,在大陆地区,频域分析可以得到比时域分析更稳定的关于整个地幔衰减(QScS)的结果,而时域分析对于整个地幔走时(TScS)的模拟效果更好。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得到关于大陆传播路径的前所未有的好的结果。QScS和TScS的16条路径平均的结果为使用多重ScS震相研究大陆下地幔的性质增添了重要的新的资料,并提供了用衰减和走时的“路径”平均资料反演与地质构造直接相关的“区域性”介质性质的足够密集的覆盖面。在10—50mHz的频段,我们得到对于塔里木地台和东北褶皱带QScS较高(>215),而对其他地区QScS较低(<170),这种分布与现今构造活动相关性很好。有关的以JB表为基础的双向走时残差△TScS(=TScS-935.7s)的变化范围为-1.3±1.4至+0.8±4.3s,具有“快”型大陆地区的典型特征。与QScS不同,△TScC的区域性变化很小,与构造活动性相关性不好,表明QScS对现今构造环境的变化更为敏感。在近海地区,日本海的△TScS为+2.7±3.6s,中国东部和菲律宾地区为+9.6±2.7s。后面的那个很大的残差可能反映了与弧后扩张有关的低速结构。对于所研究的整个地区,△TScS与根据新近上地幔层析成像研究的结果给出的理论残差值相符,但观测值的变化范围比理论预测的变化范围约大3倍左右。
S.A.SipkinJ.Revenaugh吴忠良高原
关键词:地震波
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SAM)软件系统被引量:72
2004年
高原刘希强梁维郝平
关键词:剪切波分裂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质构造基本形态与地震各向异性基本特征被引量:1
2021年
青藏高原东南缘受印度板块NE向推挤和高原物质SE向挤出及四川盆地、华南块体阻挡的共同作用,成为高原物质SE向逃逸的关键通道。本文综述了青藏高原东南缘由不同震相和不同方法得到的不同深度的地震各向异性结果,结合区域内断裂分布、地表运动、构造应力以及深部结构等方面,全面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南缘上地壳至中下地壳及上地幔的介质各向异性与变形耦合特征。青藏高原东南缘壳幔地震各向异性的差异反映了区域内复杂的深部构造和壳幔变形。由于青藏高原形成机制、壳幔耦合状态和软弱层分布形态等科学问题尚处于学术探讨之中,有效结合不同数据和综合多种方法,有益于获得更加准确、精细的地壳—上地幔地震各向异性图像,对深部物质运动与动力模式进行更有效的约束。
李莹高原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南缘地震各向异性体波面波深部构造
辽宁盖州海城地区地壳剪切波分裂特征被引量:5
2016年
2012年2月2日,在辽宁盖州(40.56°N,122.36°E)发生M_L4.7地震,此后该地区小震不断,地震活动持续至今仍未停止,发生多次4级以上地震。与此同时,海城地震老震区小震持续活动,自盖州震群活动以来,亦发生1100多次M_L≥1.0地震。基于这2丛地震活动,研究了盖州-海城地区的剪切波分裂特征。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海城老震区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较为稳定,与该地区区域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由于盖县台下方存在活动断裂,其快剪切波的优势偏振方向较为复杂,存在2个优势偏振方向,分别与台站下方的金州断裂走向和该区最大主应力方向一致。此外,2013年12月22日之后,盖州震群活动突然增强,与此同时,自该时间之后,盖县台(GAX)所反映出的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为SEE向,与营口台(YKO)的快剪切波优势方向基本接近,同时与该区最大主应力方位较为一致。由此可以推断,盖州震群自2013年12月22日的这组增强活动或与区域应力的局部增强有关。但这2个震群的慢波时间延迟变化相对较小,与以往相关研究中强震前慢波时间延迟的变化差异较大。
李金高原张博王亮高荣
关键词:剪切波分裂快波偏振方向
共2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