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湘宇
- 作品数:22 被引量:118H指数:4
- 供职机构: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文化科学一般工业技术机械工程更多>>
- 一种吊车回转机构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吊车回转机构,包括支撑套筒、前、后端盖、转动安装在支撑套筒内的内套筒和滑动安装在支撑套筒内并带动回转件转动的滑动转动件。滑动转动件包括螺杆、滑块及螺母,滑块和螺母套装在螺杆上,滑块与螺杆固定连接,螺杆与螺...
- 郭湘宇周海燕
- 文献传递
- 带钢自动焊接机气动及液压系统的设计被引量:2
- 2012年
- 带钢自动焊接机是应用于汽车密封条专用钢芯行业的一种自动化设备,可以实现宽度10~350 mm,厚度0.2~1.5 mm的带钢剪切、对接、焊接及焊缝压平等加工工序。该设备实现了带钢从剪切到焊缝压平等加工工序全过程的自动化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及带钢的焊接质量。
- 周海燕郭湘宇
- 关键词:带钢气动系统液压系统
- 应变模态法在悬臂梁结构损伤监测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08年
- 工程实际中各种结构的应变模态对于结构的微小损伤具有高度敏感性,依据这一特点及应变模态振型的变化,便于及时监测、诊断结构的损伤程度及损伤位置,以保证结构的可靠性及安全性.从理论和实验的角度探讨了应变模态的原理和参数识别方法,并通过实验对悬臂梁进行应变模态参数识别,获得了悬臂梁多阶应变模态的振型图.根据悬臂梁的振型变化,判断出结构微小损伤的具体位置,并由此验证结果将应变模态法应用于工程实际并对各种结构损伤进行监测诊断的可行性.
- 郭湘宇周海燕
- 关键词:应变模态
- 薄壁圆环零件加工过程中变形控制研究被引量:2
- 2022年
- 针对薄壁零件加工过程中受夹紧力、切削力作用易产生变形问题,以薄壁圆环零件为研究对象,优化设计及加工工艺、装夹方式和专用夹具,通过弹性力学分析计算得出圆环零件在各道工序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控制各道工序所需夹紧力大小。运用UGNX10软件对圆环零件各道工序工况进行有限元模拟仿真验证理论计算结果。将上述方案、计算结果运用于生产实际,圆环零件加工精度得到保障。
- 郭湘宇辛道银
- 关键词:薄壁零件弹性力学夹紧力有限元仿真
- 对结构局部微小损伤敏感的一种监测与诊断方法——应变模态法被引量:2
- 2008年
- 大型钢结构件微小损伤的存在、发展决定着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利用结构应变模态对结构的微小损伤的敏感性,可以及时定性的监测诊断结构损伤的位置以及发展状况,对于保障结构的可靠性、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理论上研究应变模态的原理和应变模态参数识别方法,并通过实验获得试验模型的应变模态参数、应变模态振型,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必要的理论、实践依据。
- 郭湘宇
- 关键词:应变模态
- 基于偏移刀具法的倒角铣削编程技术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论述了基于偏移刀具法倒角的原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典型案例研究了倒角铣削的参数化编程方法和MasterCAM自动编程方法,通过Vericut仿真和实际加工,验证了偏移刀具法进行倒角铣削编程的有效性,2种编程方法均已用于实际生产,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 辛道银郭湘宇
- 关键词:倒角宏程序MASTERCAMVERICUT
- 黄炎培产教融合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当代价值被引量:23
- 2021年
- 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考证了黄炎培产教融合思想的形成过程,提炼了黄炎培产教融合思想的内涵,并针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尝试运用黄炎培产教融合思想为当前职业教育把脉,为当今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启示,力求使黄炎培产教融合思想重焕生机。
- 周俐萍郭湘宇
- 关键词:校企合作
- 一种机电式千斤顶
- 本发明公开一种机电式千斤顶;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背景技术中提及的液压千斤顶不能承受较大径向载荷以及手动机械式千斤顶由人工控制千斤顶的支撑高度,劳动强度大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机电式千斤顶,包括电动机、安全离合器...
- 郭湘宇周海燕
- 一种吊车回转机构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吊车回转机构,包括支撑套筒、前、后端盖、转动安装在支撑套筒内的内套筒和滑动安装在支撑套筒内并带动回转件转动的滑动转动件。滑动转动件包括螺杆、滑块及螺母,滑块和螺母套装在螺杆上,滑块与螺杆固定连接,螺杆...
- 郭湘宇周海燕
- 文献传递
- 两种典型定位方式“过定位”问题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针对套筒类和箱体类零件加工分别选用“一面一孔”、“两孔一面”定位时所出现“过定位”现象,运用坐标法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论证,得出零件中作为定位基准的基准孔和基准面之间的垂直度精度过低,夹具中限制孔的定位元件和限制面的定位元件之间的垂直度精度过低,是造成“过定位”的主要原因。在现有制造技术条件下,适当提高零件定位基准之间垂直度精度和夹具定位元件间的垂直度精度,则可避免“过定位”现象出现。
- 郭湘宇
- 关键词:过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