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庆

作品数:38 被引量:218H指数:7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细胞
  • 11篇骨折
  • 9篇壳聚糖
  • 8篇软骨
  • 8篇软骨细胞
  • 8篇骨细胞
  • 7篇羧甲基壳聚糖
  • 7篇甲基
  • 6篇凋亡
  • 6篇关节
  • 5篇腰椎
  • 5篇骨关节
  • 4篇疗效
  • 4篇骨关节炎
  • 4篇关节炎
  • 4篇干细胞
  • 3篇蛋白
  • 3篇胸腰椎
  • 3篇氧化氮
  • 3篇一氧化氮

机构

  • 38篇武汉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湖北省肿瘤医...

作者

  • 38篇陈庆
  • 27篇刘世清
  • 20篇明江华
  • 13篇邓明
  • 13篇周炎
  • 11篇马永刚
  • 11篇李亚明
  • 7篇王钢
  • 6篇贺斌
  • 5篇赵奇
  • 5篇廖琦
  • 4篇刘登胜
  • 4篇吴飞
  • 4篇胡巍
  • 3篇郑慧锋
  • 3篇胡戈亮
  • 3篇彭昊
  • 3篇杜予民
  • 3篇张弩
  • 2篇门海龙

传媒

  • 6篇中华风湿病学...
  • 4篇武汉大学学报...
  • 3篇临床外科杂志
  • 3篇创伤外科杂志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 2篇中国中医骨伤...
  • 2篇生物骨科材料...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数理医药学杂...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国骨伤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安徽医药
  • 1篇中国临床研究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5
  • 3篇2014
  • 7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6
  • 1篇2005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壳聚糖介导CrmA对软骨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壳聚糖-pCrmA纳米粒对白细胞介素(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制备壳聚糖-pDNA纳米粒并进行表征。荧光显微镜观察壳聚糖介导pIRES2-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在原代软骨细胞中的转染,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实验分析壳聚糖-plRES2-EGFP纳米粒的细胞毒性,蛋白印迹法分析壳聚糖介导的CrmA在软骨细胞中的表达,用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TUNEL)法检测壳聚糖-pCrmA纳米粒对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壳聚糖-pDNA纳米粒的粒径为50nm,壳聚糖-pDNA纳米粒中的pDNA在pH2.0和pH7.4缓冲液中呈双相释放。壳聚糖能够介导基因CrmA在软骨细胞中表达。壳聚糖-pDNA纳米粒无细胞毒性。壳聚糖-pCrmA纳米粒处理组软骨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壳聚糖组(P〈0.05)与磷酸盐缓冲液组(P〈0.01)。结论壳聚糖是一种有效的非病毒基因载体,壳聚糖-pCrmA纳米粒能够显著抑制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
门海龙邱波郑义宋其合陈庆
关键词:骨关节炎壳聚糖纳米粒细胞凋亡
人尿源性干细胞体外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及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2020年
背景:人尿源性干细胞是近年来新发现的成体干细胞,其来源不受限制,提取简便,具备良好的增殖能力及多向分化潜能,近年来已应用于泌尿系疾病中的神经功能修复,如应激性尿失禁以及膀胱输尿管返流等。目的:探索人尿源性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能力及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体外获取人尿源性干细胞后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表型,将人尿源性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后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采用Allen方法制作大鼠T9节段脊髓损伤模型,24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2组:脊髓损伤组和人尿源性干细胞组,每组12只。人尿源性干细胞组在脊髓损伤后第1天于损伤脊髓边缘注入2μL细胞浓度为1.0×10^11L^-1人尿源性干细胞,脊髓损伤组注入等量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L-DMEM培养液,于造模后第1,10,20,30天进行BBB评分,第30天取各组损伤脊髓组织分别进行Luxol Fast Blue染色、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染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染色,并计算损伤脊髓面积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荧光强度。结果与结论:①人尿源性干细胞高表达CD29、CD90,而低表达CD45,并且在体外可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②造模后第1,10天两组大鼠BBB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第20,30天人尿源性干细胞组BBB评分明显高于脊髓损伤组(P<0.05);③人尿源性干细胞组脊髓损伤面积明显低于脊髓损伤组(P<0.05),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染色显示人尿源性干细胞组荧光强度明显低于脊髓损伤组(P<0.05);④结果表明,人尿源性干细胞能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并对大鼠脊髓损伤具有修复作用。
邓明谢萍吴飞马永刚周炎陈庆刘世清明江华
关键词:BBB评分
经wiltse入路动态稳定系统治疗Ⅱ度以内腰椎滑脱症的早期临床疗效分析
2014年
目的探讨腰椎动态稳定系统结合wiltse入路治疗Ⅱ度以内的腰椎滑脱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总结本科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使用动态稳定系统治疗Ⅱ度以内的腰椎滑脱症65例,传统正中入组30例,改良wiltse入路组35例。对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术前及术后1月、3月、6月VAS、JOA、ODI评分进行统计分析,术中置钉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月、3月、6月VAS、JOA、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1月、3月术后VAS、JOA、O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wiltse入路动态稳定系统治疗Ⅱ度以内腰椎滑脱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满意,与传统的后路入路相比具有手术切口小、术中失血少、术后引流量少、椎弓根置钉方便、术后康复快等优点。
明江华杨斌赵奇郑慧丰陈庆王钢
关键词:动态稳定腰椎滑脱症疗效
颈、腰椎多节段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颈、腰椎多节段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24例颈、腰椎多节段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5例,年龄39~80岁,平均年龄(57.5±8.6)岁,病程6~36个月。24例患者术前影像学显示颈、腰椎2个以上节段椎管同时受压,临床表现为四肢麻木,间歇性跛行,行走不稳无力,上、下肢病理征阳性等。选择行单纯颈椎手术20例,单纯行腰椎手术2例,颈、腰椎分期手术2例。术前测量C3-6椎管矢状径比值,比较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颈椎及腰椎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本组24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平均出血量(277.1±141.8)m L,手术时间(134.6±40.6)min。术前测量C3-6椎管矢状径比值的加权平均数为0.736±0.086。24例患者术后随访18~36个月,平均(24.2±5.1)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均未发生医源性神经损害;术后2例出现伤口脑脊液渗漏,经对症处理后愈合;2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经神经营养及康复锻炼后均获得良好恢复。末次随访时颈椎及腰椎JOA评分分别为(13.8±1.8,23.0±2.4),较术前(7.7±1.8,12.3±2.3)显著升高(<0.05),颈椎及腰椎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67.6±14.2)%及(64.8±11.9)%。末次随访时ODI评分(27.4±7.6)较术前评分(56.5±6.9)显著降低(<0.05)。结论颈、腰椎多节段椎管狭窄症临床并不少见,部分患者伴有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手术优先处理主病灶,可达到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周炎明江华李亚明陈庆马永刚邓明刘世清
关键词:颈椎腰椎椎管狭窄手术治疗
人参皂苷Rb1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A表达的影响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b1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A(tyrosine kinase A,Trk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甲钴胺组(10.8 mg/kg)、人参皂苷Rb1低剂量组(25 mg/kg)、人参皂苷Rb1高剂量组(50 mg/kg)。采用神经夹持损伤法建立周围神经损伤模型,造模完成后灌胃给药,持续14 d。末次给药后,采用光热耐痛阈测定法评价大鼠的感觉恢复情况,Western-blotting法检测大鼠背根神经节NGF及其受体TrkA蛋白表达情况,RT-PCR法检测基因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对热痛感觉的灵敏度下降(11.23±2.11 vs. 7.14±0.67,P<0.01),背根神经节NGF及其受体TrkA蛋白和基因表达均显著下调(0.34±0.05 vs. 0.87±0.11,0.31±0.04 vs. 0.79±0.10,P<0.01);给予高剂量的人参皂苷Rb1干预后,模型大鼠的热痛感觉恢复良好,数值为(8.36±0.92)(P<0.01),背根神经节NGF、TrkA的蛋白和基因水平均得到回升,分别为(0.65±0.07)、(0.70±0.08)(P<0.01)。结论人参皂苷Rb1能通过提高背根神经节NGF及其受体TrkA的表达,维持神经元存活,促进受损神经修复,改善周围神经损伤后大鼠的感觉功能。
邓明谢萍马永刚刘志勇周炎陈庆刘世清吴飞明江华
关键词:周围神经损伤人参皂苷RB1背根神经节神经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A
Wiltse入路腰椎动态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观察经Wiltse入路(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入路)腰椎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并与传统后方入路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6例患者,均因腰椎间盘突出症于2011年1月到2013年1月分别在我院行腰椎间盘摘除+腰椎动态稳定系统固定术,其中经传统后方入路25例,Wiltse入路21例;男26人,女20人,年龄24-60岁,平均45.5岁。对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1周、6个月腰腿痛VAS评分进行比较。定期行X线片检查观察内固定情况。结果:4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31个月,平均(13.8±2.4)个月。传统后方入路组与Wiltse入路组的平均手术切口长度分别为(7.5±0.7)cm和(4.5±0.5)cm,手术时间分别为(150.8±52.7)min和(126.3±43.9)min,术中失血量分别为(420.4±109.7)ml和(227.1±96.4)ml,术后引流量分别为(316.8±56.3)ml和(112.5±47.6)ml,术后1周腰腿痛VAS评分分别为2.5±1.2和2.3±0.7,术后6个月腰腿痛VAS评分分别为1.2±0.4和1.1±0.3。两组患者相比,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引流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1周和6个月的腰腿痛VAS评分以及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所有患者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无松动或断裂。结论:Wiltse入路腰椎动态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满意,与传统后方入路相比,具有手术切口小,术中失血量少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明江华郑慧锋陈庆王刚
关键词:动态稳定系统手术入路椎间盘切除
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矫正胸腰椎单节段椎体骨折(英文)被引量:13
2014年
背景:虽然保守与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通常是可靠和令人满意的,但其也存在诸多不足。微创经皮椎弓根系统为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目的:观察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共纳入55例患者,均因单个椎体的单纯压缩性骨折于2011年2月至2013年1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分别行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25例)和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30例)。结果与结论:除开放复位内固定组2例患者出院后失访外,其余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14个月。行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和住院天数均显著优于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患者(P<0.05);行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和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的患者内固定后矢状位Cobb角、目测类比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内固定前(P<0.05),而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显著高于内固定前(P<0.05);两组患者内固定后8个月随访时的矫正丢失量和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单节段椎体骨折矫正效果满意,但临床应用时需掌握其准确适应证。
明江华郑慧锋赵奇陈庆王钢
关键词:内固定腰椎内固定器压缩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
肌皮瓣转移联合交锁髓内钉治疗胫前软组织坏死合并胫腓骨骨折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大面积软组织坏死的胫腓骨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26例胫前软组织坏死合并胫腓骨骨折患者,采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联合交锁髓内钉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24例患者获得1年以上随访,患者骨折全部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4~8个月(平均5.3个月),其中1例骨折延迟愈合,22例皮瓣2~3周内I期愈合,2例伤口感染经换药后4—6周愈合。结论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联合交锁髓内钉治疗胫前软组织坏死合并胫腓骨骨折,临床操作简单,缩短病程,减少费用,是一种具有临床价值的治疗方法。
陈子健刘世清陈庆张弩周小锐
关键词:胫腓骨骨折软组织坏死腓肠肌皮瓣髓内钉
壳聚糖介导细胞因子反应调节因子A对软骨细胞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抑制作用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观察壳聚糖介导细胞因子反应调节因子A(CrmA)对软骨细胞白细胞介素(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兔关节软骨细胞,分别加入磷酸盐缓冲液(PBS)、10mg/L壳聚糖和壳聚糖/pCDNA3.1^+CnnA微粒处理6h后,加入10μg/L IL-1β共培养48h,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方法检测软骨细胞中IL-1β和TNF-αmRNA的表达。结果IL-1βmRNA在壳聚糖/pCDNA3.1^+CrmA处理组(0.55±0.08)软骨细胞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壳聚糖组(0.69±0.06,P〈0.01)和PBS组(0.99±0.04,P〈0.01),壳聚糖组软骨细胞IL-1β的表达与PB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NF—αmRNA在壳聚糖/pCDNA3.1^+CrmA处理组(0.57±0.07)软骨细胞中的表达与壳聚糖组(0.71±0.05)和PBS组(0.99±0.06)比较均显著下降(P〈0.01),壳聚糖处理组TNF-α的表达与PB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壳聚糖介导CrmA能够明显抑制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IL-1β和TNF-α的表达。
邱波门海龙郑义宋其合陈庆汪喆
关键词: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壳聚糖
经腓骨入路与后外侧入路治疗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的对比研究被引量:35
2017年
目的比较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采用经腓骨入路与后外侧入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2006年6月~2012年6月收治56例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9例经腓骨入路显露,37例经后外侧入路,骨折均行钢板螺钉固定。比较及分析两组手术参数、术后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22个月(12~48个月)随访,骨折均获骨性愈合。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平均愈合时间:经腓骨入路组为(7.6±1.2)周,后外侧入路组为(6.3±0.7)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关节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经腓骨入路组平均为(81.4±6.5)分,优6例,良10例,可3例,优良率为84.2%;后外侧入路组平均为(92.6±7.3)分,优22例,良13例,可2例,优良率为94.6%。经腓骨入路组3例行走时踝关节有疼痛感。两组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经腓骨入路,选择后外侧入路治疗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周期短,临床疗效更佳,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入路。
周炎明江华李亚明陈庆邓明胡戈亮廖琦刘世清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内固定入路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