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明芳

作品数:12 被引量:67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地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肝炎
  • 7篇病毒
  • 6篇妊娠
  • 4篇乙型
  • 4篇乙型肝炎
  • 4篇肝炎病毒
  • 3篇乙肝
  • 3篇乙型肝炎病毒
  • 3篇孕妇
  • 3篇慢性
  • 3篇分娩
  • 2篇新生儿
  • 2篇乙型肝炎病毒...
  • 2篇疫苗
  • 2篇替诺福韦
  • 2篇慢性乙型
  • 2篇慢性乙型肝炎
  • 2篇母婴
  • 2篇抗病毒
  • 2篇分娩方式

机构

  • 12篇北京地坛医院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王府中西...

作者

  • 12篇周明芳
  • 8篇易为
  • 3篇胡玉红
  • 2篇刘敏
  • 2篇白玉青
  • 2篇曹彦君
  • 2篇周明书
  • 2篇谢尧
  • 2篇许艳丽
  • 2篇刘敏
  • 1篇许仲婷
  • 1篇李振华
  • 1篇王晓娟
  • 1篇段雪飞
  • 1篇万钢
  • 1篇李明慧
  • 1篇李明慧
  • 1篇张璐
  • 1篇蔡晧东
  • 1篇刘军

传媒

  • 2篇中华实验和临...
  • 2篇药物不良反应...
  • 2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传染病信息
  • 1篇临床麻醉学杂...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国妇幼健康...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龄初产妇442例妊娠及分娩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 探讨高龄初产对妊娠及分娩发生合并症和并发症及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北京地坛医院2009年6月至2010年9月分娩的高龄初产妇(≥35岁)442例为观察组进行临床分析研究妊娠合并症和妊娠并发症的发生、分娩方式及妊娠结局,随机选取同期非高龄初产妇(<35岁)450例为对照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妊娠合并子痫前期、子宫肌瘤、羊水少、巨大儿、臀位、糖尿病和糖耐量受损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χ^2分别为7.470、35.212、8.811、10.874、4.747、12.844、26.159,均P<0.05);对照组合并胎儿窘迫、胎膜早破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χ^2分别为4.874、6.689,均P<0.05)。高龄初产妇的剖宫产率为6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6%。结论 高龄初产妇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的发生明显高于年轻初产妇,应避免高龄妊娠;对高龄妊娠应加强围产期保健,预防妊娠并发症,合理控制剖宫产手术指征,确保母婴安全与健康。
周明芳李晔周明书易为
关键词:高龄初产妊娠合并症分娩方式
妊娠合并梅毒治疗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感染的影响被引量:20
2015年
目的探讨梅毒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探索驱梅治疗是否为降低孕产妇合并症及先天梅毒发生率的有效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 064例经梅毒血清学监测确诊的妊娠梅毒患者,经过驱梅治疗后监测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及先天性梅毒的情况。结果未进行驱梅治疗或社会因素主动放弃的妊娠患者共193例(18.08%);异位妊娠69例(6.47%)。新生儿早产41例(占3.84%),孕周>13周发生胎死宫内的58例(5.4496),其中6例为孕晚期(>28周)胎死宫内。新生儿血清梅毒检测共有115例(1 5.48%)为阳性,但均低于母亲滴度,给予积极预防治疗,其中20139前所分娩的89例新生儿中,经过两年的随访,未发现1例先天梅毒患儿。结论从孕前保健,孕期管理及抗梅治疗都是围产科学的重点,在孕前及孕期给予规范的抗梅毒治疗,可以有效减少不良的妊娠结局,有效降低先天梅毒儿的发生率,降低围产儿的患病率和病死率。
周明芳曹彦君庄虔莹许艳丽刘军
关键词:妊娠梅毒驱梅治疗先天梅毒
新生儿静脉血HBsAg含量预测HBV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的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静脉血HBsAg状态及其含量预测HBV母婴传播阻断的作用。方法从HBV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前瞻性研究队列患者中入组HBsAg、HBeAg双阳性和HBV DNA含量>105 IU/ml孕妇及其新生儿。新生儿出生后6 h内注射200 IU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出生后1个月自愿选择注射200 IU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按第0、1和6个月标准程序接种乙肝疫苗10~20μg。孕妇于分娩前、新生儿出生时、出生后1个月和7个月检测静脉血HBV病毒和血清学指标,评估其与HBV母婴阻断成功的相关性。结果共入组孕妇及其所生新生儿530例。出生时60.75%和出生1个月86.02%为HBsAg阴性,HBsAg阴性新生儿的HBV母婴传播阻断成功率为100.00%,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出生时HBsAg≥0.35 IU/ml预测阻断失败的AUC为0.979,灵敏度为85.60%,特异度为100.00%;出生后1个月HBsAg≥0.18 IU/ml预测阻断失败的AUC为0.988,灵敏度为89.40%,特异度为100.00%。结论出生时和出生后1个月新生儿静脉血HBsAg水平可预测HBV母婴传播阻断失败,静脉血HBsAg阳性的新生儿是阻断失败的高危人群。
冉崇平张璐李明慧易为路遥周明芳胡玉红刘媛媛万钢李俊南谢尧
关键词: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
妊娠前中断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女性妊娠结局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妊娠前中断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08年11月1日至2016年11月30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生育的CHB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中断核苷(酸)类药物治疗至少1个月后妊娠者纳入观察组,妊娠期持续替比夫定治疗者纳入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妊娠期肝病进展情况、孕产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和胎儿结局,并记录替比夫定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纳入分析的患者共265例.观察组94例,年龄21~45岁,平均(29 ± 4)岁;对照组171例,年龄20~43岁,平均(31 ± 4)岁.首次孕检时观察组患者中HBeAg阳性、ALT异常、HBV DNA〉1×10^5IU/ml者占比和全组患者ALT中位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81.9%(77/94)比70.2%(120/171),P=0.036;40.4%(38/94)比9.4%(16/171),P〈0.001;83.0%(78/94)比3.5%(6/171),P〈0.001;78 U/L比15 U/L,P〈0.001].妊娠期间,观察组94例患者中有26例出现肝病进展,25例入院治疗,1例发生肝衰竭致胎儿早产后死亡,1例发展为肝癌,60例在妊娠12~33周再次开始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治疗.对照组171例患中仅1例因替比夫定耐药出现肝病加重而入院,改用替诺福韦酯治疗后好转.2组患者孕产期糖尿病、妊娠胆汁淤积症、中/重度贫血、妊娠期高血压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的胎儿结局除了观察组新生儿胎龄小于对照组[(38.4 ± 1.7)周比(38.8 ± 1.2)周,t =2.352,P=0.019]外,出生缺陷发生率、新生儿出生体重和早产儿/低体重儿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中各有1例发生替比夫定相关不良反应,分别为血清CK水平升高和周围神经病.结论 接受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CHB患者在未达到停药标准时中断治疗,妊娠期间有肝病进展的风险.未发现妊娠期应用替比夫定或拉米夫定导致孕产期并
白玉青刘敏易为胡玉红周明芳刘军蔡皓东
关键词:乙型肝炎慢性抗病毒药妊娠
不同麻醉方式在肝炎后肝硬化孕妇剖宫产术中临床效果的比较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探讨和比较肝炎后肝硬化孕妇剖宫产术中全身麻醉与单次腰麻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分娩的肝炎后肝硬化孕妇相关资料35例,肝硬化代偿期26例,失代偿期9例,年龄24~45岁,体重55~98kg,ASAⅡ或Ⅲ级。麻醉方式包括全身麻醉和单次腰麻,PLT低于50×109/L为全身麻醉(A组,n=15),静注丙泊酚1.5mg/kg,胎儿取出断脐后,行气管插管,术中持续泵入瑞芬太尼0.2μg·kg^(-1)·min^(-1)和TCI丙泊酚维持麻醉至手术结束;PLT高于50×10~9/L为单次腰麻(B组,n=20),选左侧卧位经L3~4间隙穿刺,见脑脊液后注入罗哌卡因10~15mg,10s注完。比较两组孕妇术前基本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Apgar评分及不同麻醉方式下机体肝功、凝血功能等指标变化。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肝功能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 A、B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Apgar评分、术后住院天数等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比较,A组白蛋白(ALB)明显升高(P<0.05);B组孕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明显升高(P<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麻醉方式是术后总胆红素(TBIL)升高的危险因素(OR=12.04,95%CI 1.14~127.45),单次腰麻后TBIL升高的可能性明显大于全身麻醉。结论肝炎后肝硬化孕妇剖宫产术中,单次腰麻对肝功能的影响可能较全身麻醉显著。
许仲婷白玉青刘敏许艳丽周明芳牛少宁
关键词:肝炎后肝硬化剖宫产全身麻醉单次腰麻
慢性HBV感染孕妇分娩后肝炎发作特点的真实世界研究
2024年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孕妇在分娩后肝炎发作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后,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和医院检验系统收集慢性HBV感染孕妇分娩时、分娩后6、24、36和48周时的肝功能和HBV病毒学检查,并收集抗病毒治疗的药物种类和停药时间。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孕妇533例,所有患者年龄(29.5±3.7)岁,共有408例为了母婴阻断在怀孕期间服用抗病毒药物,分娩时服用药物患者和未服用药物患者分娩时的丙氨酸转氨酶(ALT,z=-1.981,P=0.048)、天冬氨酸转氨酶(AST,z=-3.956,P<0.001)、HBV载量(z=-15.292,P<0.001)和HBeAg(z=-4.77,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娩后所有患者的ALT、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蛋白都在6周内出现呈上升趋势;分娩后48周内共有231例发生肝炎,其中有173例是在产后6周内就首次出现了ALT的异常。结论慢性HBV感染孕妇分娩后6周或停药后6周为肝炎高发期。
曾湛周明芳林妍洁毕潇月杨柳邓雯蒋婷婷胡蕾苹许梦娇张璐易为李明慧
关键词:妊娠肝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率及高危因素的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母婴传播率、转归及高危因素。方法 应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检测42例HCV感染史孕妇晚孕期和新生儿出生时、18个月时的抗-HCV水平,应用PCR-荧光探针法检测其HCV RNA定量和母婴传播阳性母儿的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对不同孕妇病毒载量组、分娩方式组、喂养方式组、生活方式组、新生儿性别组的母婴传播情况进行分析。结果HCV母婴传播率为4.76%,新生儿18个月时抗-HCV转阴率为95.24%。孕妇HCV RNA≥108拷贝/ml组、107-108拷贝/ml组、〈107拷贝/ml、〈500拷贝/ml及对照组的母婴传播率为66.67%、0%、0%、0%和0%,≥108拷贝/ml组的母婴传播率高于对照组及其他各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40.644、P〈0.05)。母婴传播阳性的母儿HCV基因型一致,均为1b型。剖宫产组与自娩组,人工喂养组与母乳喂养组及混合喂养组,共用碗筷组与非共用碗筷组,男性婴儿组与女性婴儿组,HCV母婴传播率依次为4.00%和5.88%,6.06%和0%、0%,5.56%和4.17%、0%和8.70%,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母婴传播是婴儿感染HCV的重要途径,HCV母婴传播率为4.76%,新生儿18个月时抗-HCV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很高,孕妇HCV RNA定量是影响HCV母婴传播的重要因素,分娩方式、喂养方式、日常生活接触不影响母婴传播率。
周明书李振华伊诺周明芳曹彦君王晓娟易为
关键词:母婴传播
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肾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妊娠中晚期应用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加强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阻断对孕妇肾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自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妇产科建档并于2021年1—12月分娩的HBV感染孕妇。HBV DNA≥2.0×10^(5) IU/ml并在孕24~28周选择服用TDF治疗者纳入治疗组,HBV DNA<2.0×10^(5) IU/ml、孕期未使用抗HBV药物治疗者纳入对照组。收集2组孕妇的病历资料,包括孕24~28周(基线)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磷、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V DNA等指标,以及孕36~37周、分娩时和产后42 d的肾功能、eGFR、血磷和肾小管损伤相关不良事件。比较2组孕妇在孕36~37周、分娩时和产后42 d的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eGFR和血磷的变化及治疗前后Scr和血磷的变化;记录治疗组肾小管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纳入分析的孕妇共189例,治疗组106例,对照组83例,2组孕妇的年龄、初产妇比例、基线丙氨酸转氨酶、Scr、血尿素氮、eGFR和血磷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HBeAg阳性者占比和HBV DN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孕36~37周、分娩时及产后42 d的Scr、血尿素氮、eGFR和血磷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从基线至产后42 d,Scr、血尿素氮、eGFR和血磷的变化趋势2组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孕妇无一例发生低磷血症、Scr升高、肾性低尿酸血症、β2微球蛋白尿、非糖尿病性糖尿和代谢性酸中毒等肾小管损伤相关不良事件。结论TDF在妊娠中晚期用于加强HBV母婴传播的阻断对肾脏是安全的。
周明芳王文静蒋红丽王夫川易为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替诺福韦肾功能试验
慢乙肝妇女孕期全程替诺福韦抗病毒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的研究
研究目的和背景观察慢乙肝妇女孕期全程替诺福韦(TDF)抗病毒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材料与方法这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慢性乙型肝炎孕妇分为TDF治疗组与对照组。TDF治疗组为孕前开始口服或怀孕后换用TDF的孕妇,300m...
高学松段雪飞蔡皓东胡玉红刘敏康楷周明芳付冬易为
文献传递
慢性HBV感染孕妇产后肝炎发作预测因素真实世界研究
2022年
目的研究慢性HBV感染孕妇在分娩后肝炎发作的预测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后,通过临床医疗系统收集慢性HBV感染孕妇分娩时和48周内的肝功能和乙肝病毒学检查。评价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孕妇533例,所有患者平均年龄29.5±3.7,共有408人为了母婴阻断在怀孕期间服用抗病毒药物,产后1年内共有231人发生肝炎,无论用药与否,发生肝炎与未发生肝炎患者的分娩时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孕中乙肝病毒载量(HBV DNA)、分娩时和孕中乙肝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eAg(OR=0.19,0.074~0.473;P<0.001),ALT(OR=1.05,1.021~1.071;P<0.001),白蛋白(albumin,ALB)(OR=0.91,0.833~0.995;P=0.038)、血小板(platelet,PLT)(OR=0.995,0.992~0.999;P=0.0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rophils,NE%)(OR=0.98,0.973~0.995;P=0.004)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慢性HBV感染孕妇分娩时HBeAg和ALT为分娩后肝炎发生的有力预测因素。
曾湛周明芳毕潇月林妍洁杨柳邓雯蒋婷婷胡蕾萍许梦娇张璐李明慧谢尧
关键词:慢性HBV感染妊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