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文军

作品数:3 被引量:30H指数:2
供职机构:天津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术后
  • 2篇颈椎
  • 2篇固定术
  • 2篇固定术后
  • 1篇单开门
  • 1篇腰背
  • 1篇腰背痛
  • 1篇神经根
  • 1篇髓型
  • 1篇切除
  • 1篇椎板
  • 1篇椎板切除
  • 1篇椎管
  • 1篇椎管成形
  • 1篇唑来膦酸
  • 1篇钛板
  • 1篇微钛板
  • 1篇螺钉
  • 1篇锚钉
  • 1篇内固定

机构

  • 3篇天津市人民医...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李辉南
  • 3篇于斌
  • 3篇夏英鹏
  • 3篇高军伟
  • 3篇杜文军

传媒

  • 2篇辽宁医学院学...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年份

  • 3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颈椎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临床分析
2015年
目的分析颈椎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病原因及与颈椎曲度变化、脊髓后移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1—2013年采用颈椎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4例,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的患者11例设定为A组,其余63例患者设为B组。术前、术后均行MR、CT及CR明确诊断,行JOA评分评定神经功能并计算改善率,以Ishihara法测定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vatureindex,CCI),测定C2-7Cobb角计算颈椎曲度变化量,MR矢状位测量脊髓后移量等。所有患者随访1年以上。结果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术前JOA评分、CC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JOA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CCI、曲度变化量、脊髓后移量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改善量和术后CCI之间、JOA评分改善量和脊髓后移量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颈椎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固定术后C5神经根麻痹有较高的发生率(14.9%),术中应避免过度矫正后凸,可行预防性切开椎间孔。术后颈椎曲度及脊髓后移与神经功能恢复无相关性。
于斌夏英鹏杜文军李辉南高军伟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后路融合
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微钛板与丝线或锚钉固定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对比分析被引量:27
2015年
目的比较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使用微钛板于开门侧固定椎板和使用丝线或锚钉于铰链侧固定椎板对C5神经根麻痹及再关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采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14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资料,根据控制开门方式将患者分为铰链侧固定组(使用丝线或锚钉于铰链侧固定椎板)和开门侧固定组(使用微钛板于开门侧固定椎板)。铰链侧固定组78例,男46例,女32例;年龄42~68岁,平均59岁。开门侧固定组64例,男41例,女23例;年龄44~71岁,平均57岁。术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定神经功能并计算改善率,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C5神经根麻痹情况,比较两组开门角度、颈椎曲度指数、脊髓后移及脊髓压迫程度等。结果铰链侧固定组和开门侧固定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均超过12个月;两组患者均一期愈合。铰链侧固定组术后9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为11.5%(9/78);微钛板开门侧固定组1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为1.6%(1/6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铰链侧固定组开门角度及脊髓后移量大于微钛板开门侧固定组。10例C5神经根麻痹者的脊髓后移量为(3.97±1.19)mm,较无C5神经根麻痹者[(2.57±1.01)mm]高。铰链侧固定组和开门侧固定组术前(12.23%±3.70%和11.38%±4.29%)及术后1周(12.12%±3.77%和11.31%±4.35%)颈椎曲度指数无差异;术后12个月JOA评分[(12.35±1.09)分和(13.55±0.91)分]、JOA评分改善率(64.24%±9.49%和61.78%±11.48%)及脊髓受压程度(0.74%±0.71%和0.75%±0.67%)无差异。术后6个月CT示铰链侧固定组27%患者椎板开门角度丢失〉100,微钛板开门侧固定组开门角度无变化�
于斌夏英鹏杜文军李辉南高军伟周六杰
关键词:脊神经根
唑来膦酸盐治疗重度绝经后骨质疏松及腰背痛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分析应用唑来膦酸盐5 mg治疗重度绝经后骨质疏松及腰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以腰背痛就诊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所有患者接受钙剂600 mg及维生素D 124 IU/d和骨化三醇0.25μg/d,连续使用1年。治疗组患者接受唑来膦酸盐5 mg静脉滴注1次。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行腰椎及髋部骨密度、血钙、胸腰椎X-ray检查及VAS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定(ODI)。结果治疗组39例、对照组40例患者得到随访。治疗组患者腰椎及髋部骨密度分别增加5.8%和3.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腰椎及髋部骨密度分别增加2.0%和1.4%,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腰椎和髋部骨密度增加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治疗12个月后VAS评分、VAS评分改善量、ODI评分及ODI评分改善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新的临床骨折,治疗组患者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应用5 mg唑来膦酸盐1次即可显著改善重度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腰椎及髋部的骨量及腰背痛。患者接受5mg唑来膦酸盐治疗的顺应性及耐受性较好,是临床治疗重度骨质疏松的重要手段。
于斌夏英鹏杜文军李辉南高军伟
关键词:骨质疏松绝经后腰背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