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新锦
- 作品数:62 被引量:250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政治法律更多>>
- 外科治疗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一例
- 2002年
- 罗新锦孙立忠朱俊明
- 关键词:外科治疗大动脉炎冠状动脉血管重建
- 取用桡动脉对前臂功能及血流的影响
- 2007年
- 随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广泛开展,桡动脉作为血管移植旁路材料,应用也日益增加。伴随着二次旁路移植术患者的增加,将来对桡动脉血管材料的依赖也会更为突出。但桡动脉作为前臂两条重要的供血动脉之一,在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被获取后,对前臂中远期的感知、运动等功能以及前臂血流状况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明确。我们对此作了一些初步探讨。
- 罗新锦孙寒松张旌王水云许建屏
- 关键词:前臂功能桡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血流血管移植血管材料
- 28例右心室原发良性肿瘤患者术后10年随访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探讨28例右心室原发良性肿瘤患者手术治疗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07年1月至2017年11月行手术治疗的28例右心室原发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预后状况。结果:28例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36.6±21.1)岁。病理结果提示,10例为黏液瘤,弹力纤维瘤、血管瘤、横纹肌瘤各4例,脂肪瘤、纤维瘤、淋巴管肿瘤各2例。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行肿瘤切除术,24例行肿瘤完全切除术,4例行肿瘤部分切除手术。随访1~10年(中位随访39.5个月)期间,术后10年的免复发率和生存率分别为83.8%和79.0%。行肿瘤部分切除手术的4例患者,1例为横纹肌瘤患者,术后6年复查示瘤体消失;1例为血管瘤患者,术后3次复查显示瘤体在逐渐缩小;另外2例分别为脂肪瘤和纤维瘤,瘤体大小无明显变化。结论:对于右心室原发良性肿瘤,外科手术切除治疗安全、有效,预后良好。
- 王跃堂乔恩姜文翔邱俊涛赵电彩李飞黄泽平罗新锦王巍
- 关键词:手术治疗复发
- 急性主动脉A型夹层主动脉根部处理技术的近远期效果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比较急性主动脉A型夹层累及主动脉根部的各种处理方式的早期和远期结果。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阜外医院急性主动脉A型夹层并累及主动脉根部的手术患者673例的临床资料,男512例、女161例,平均年龄(48.80±11.22)岁。主动脉瓣交界悬吊组共403例,其中男287例、女116例,平均年龄(50.61±9.95)岁。单纯升主动脉置换组95例,男76例、女19例,平均年龄(49.83±12.21)岁。主动脉根部置换组175例,男149例、女26例,平均年龄(44.07±11.99)岁。比较三组患者的术前主动脉瓣反流、术中指标、术后主动脉瓣反流等指标差异。结果 591例(87.8%)患者不同程度的主动脉瓣交界受累,主动脉瓣交界悬吊组,升主动脉置换组,主动脉根部置换组的交界轻度、中度、重度受累的比例分别为31.7%、52.4%、15.9%,87.4%、12.6%、0.0%,23.4%、56.0%、20.6%,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的主动脉窦直径分别为(39.06±5.11)mm、(38.27±4.41)mm和(50.39±6.22)mm,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院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2%vs. 13.7%vs. 9.7%,P=0.58)。三组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06%vs. 81.27%vs.83.05%,P=0.85),三组5年免于中量及以上主动脉瓣反流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2%vs. 98.6%vs. 100%,P=0.07)。三组均无再次行主动脉根部干预。结论本中心主动脉瓣交界悬吊、升主动脉置换、主动脉根部置换术近远期结果满意。但是主动脉瓣交界悬吊组主动脉瓣中量反流的发生率较高,若要评价其超长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 丘俊涛于存涛罗新锦刘燊姜文翔吴进林张良
-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主动脉根部主动脉瓣
- 常温非体外循环胸腹主动脉置换术治疗广泛主动脉瘤被引量:9
- 2016年
- 目的比较常温非体外条件行胸腹主动脉瘤置换术与传统低温停循环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连续收治的128例广泛主动脉瘤患者(CrawfordⅡ型)的临床资料。男性97例,女性31例;年龄15—71岁,平均年龄(37±11)岁;慢性StanfordA夹层74例,慢性StanfordB型夹层34例,胸腹主动脉真性动脉瘤20例。71例在低温心肺转流下(转流组)、57例在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常温组)行胸腹主动脉置换术。采用配对t检验或χ^2分析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曲线计算术后生存时间。结果转流组平均转流时间(251±87)min,停循环时间(45±24)min。两组的脊髓缺血时间相似。常温组手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均低于转流组[(408±114)min比(630±156)min,t=-7.67,P=0.05;(18±13)h比(113±89)h,t=-3.86,P=0.00;(4±2)d比(10±9)d,t=-4.19,P=0.00;(15±7)d比(25±14)d,t=-4.47,P=0.00]。常温组术中出血量低于转流组[(900±750)ml比(1400±400)ml,t=-2.23,P=0.04],血液制品用量亦低于转流组。常温组术后病死率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转流组(1.7%比9.8%,0=3.544,P=0.05;1.7%比22.6%,χ^2=9.35,P=0.00),术后截瘫或轻瘫发生率两组无差异。平均随访时间(78±54)个月,随访率88.2%。随访期间5例死亡,2例死于脑卒中,3例截瘫患者死于感染。8例患者平均术后6个月行二期全主动脉弓置换。全组术后3、5、7年生存率分别为97%、93%、87%。结论常温非体外循环技术较低温心肺转流明显降低了胸腹主动脉动脉置换术早期病死率和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了术中出血量,减少了血液制品用量,改善了早期外科手术效果。
- 张良于存涛常谦孙晓刚钱向阳罗新锦魏波
- 关键词:主动脉瘤心肺转流围手术期医护
- 小口径人工血管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4
- 2001年
- 为提高小口径人工血管的远期通畅率 ,一方面需要寻找顺应性更好的材料 ;另一方面则是在现有人工血管内壁种植内皮细胞。这包括单期种植法 ,二期种植法以及自体静脉碎片快速种植法。用于种植的内皮细胞可来源于自体静脉、人脐静脉和皮下脂肪微血管。通过在人工血管内壁上衬附可吸收的细胞外黏附蛋白、细胞生长刺激因子 ,利用生物素与抗生物素蛋白的特异结合能力 ,或改变植入的内皮细胞的带电性 ,以及在体外对植入的内皮细胞进行流体切应力锻炼等方法 ,可以提高内皮细胞的黏附力。植入基因工程改造过的内皮细胞 。
- 罗新锦吴清玉
- 关键词:小口径人工血管内皮细胞
- 机械循环辅助对术后患者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的影响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研究体外膜式氧合器(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氧合疗法、BVS5000、AB5000和MEDOS等不同机械辅助装置辅助对术后患者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的影响。方法2004年3月~2005年12月间,20例心脏病术后患者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机械循环辅助治疗,根据在辅助治疗期间所使用辅助装置类型的不同分为4组,ECMO组9例,BVS5000组8例,MEDOS组2例,AB5000组1例;随机选取同期9例体外循环手术患者和9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监测、对比分析其血浆FHb、胆红素、肌酐、尿素氮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术中体外循环所致的血浆FHb升高在术后1d内可降至正常。使用机械循环辅助后,除BVS5000组在辅助2d后血浆FHb渐恢复正常外,其余类型的辅助治疗组在整个辅助期间血浆FHb均高于正常;BVS5000组从开始辅助第3d起,血浆FHb浓度明显低于ECMO组(P<0.05)。而ECMO组在辅助中,辅助流量≤2.5L/min的患者FHb有低于辅助流量>2.5L/min的趋势。大多数患者在辅助期间胆红素、尿素氮均有升高,撤除辅助装置后下降。结论运用ECMO,BVS5000,AB5000和MEDOS机械循环辅助装置均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血液破坏,引起FHb、胆红素增高,但基本都在可接受的范围;其中BVS5000辅助装置对术后患者血浆FHb的影响较其它几种偏小。
- 罗新锦孙寒松李楠胡盛寿许建屏张岩
- 关键词:游离血红蛋白
- 机械辅助循环作为心脏移植前急诊过渡治疗的临床运用体会
- 2008年
- 目的探讨机械辅助循环(MCS)急诊过渡治疗在心脏移植前的患者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2月至2007年8月间接受心脏移植前MCS急诊过渡治疗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0.0±16.2)岁,平均体重(70.8±18.1)kg。全组扩张型心肌病5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2例,缺血性心肌病2例,终末期瓣膜病1例。所有患者就诊时均合并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药物保守治疗无效,遂急诊行MCS。8例实施体外膜氧合作用进行支持治疗,BVS5000左心室辅助和MEDOS左心室辅助各1例。结果全组患者接受辅助治疗时间3—44d,平均(11.5±15.9)d。4例患者成功过渡至行心脏移植,其中1例同期进行了肾移植。2例患者经MCS辅助后心功能好转,撤离MCS后等待心脏移植。2例患者因合并感染,放弃治疗,提前中止辅助;1例在辅助44d后仍未获得供心,死于脑梗死;1例在辅助过程中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对于合并急性心源性休克的移植前患者,应在患者出现多脏器损害前积极采用MCS急诊过渡治疗,并在辅助过程仔细甄别心功能状况,及时调整治疗策略,以提高救治成功率。
- 罗新锦胡盛寿孙寒松宋云虎许建屏刘平张瑛郑哲
- 关键词:心脏移植
- 体外膜式氧合支持治疗失败原因的初步分析被引量:12
- 2009年
- 目的总结体外膜式氧合(ECMO)支持治疗成人心脏病患者的临床经验,对辅助未成功患者的失败原因进行分析。方法2005年2月至2008年10月,应用ECMO救治58例成人心脏病患者,其中男42例,女16例;年龄44.8±17.6岁。ECMO辅助时间131.9±104.7h。冠心病24例(41.4%),心肌病11例(19.0%),心瓣膜病10例(17.20),先天性心脏病9例(15.5%)。结果院内死亡22例,11例(50%)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22.7%)因心功能损害严重,使用ECMO亦无法维持有效循环死亡,其余患者因出血、严重肺动脉高压缺乏后续有效治疗手段等而死亡。ECMO辅助治疗前有心脏停搏和ECMO辅助期间仍出现肾功能不全需同期使用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在死亡患者中的比率明显大于生存患者(45.5%vs.19.4%,40.9%vs.5.6%;P=0.043,0.001)。生存患者平均随访15.6个月。随访期间3例因再发心力衰竭而死亡,1例出院后死于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余32例心功能分级(NYHA)Ⅰ~Ⅱ级。结论ECMO是救治急重症成人心肺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在重要器官出现不可逆损害前及时建立ECMO辅助和积极有效地预防并发症发生,是进一步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ECMO辅助时仍出现肾功能不全需同期使用CRRT治疗以及在ECMO开始前经历过心脏停搏是提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 罗新锦王巍孙寒松胡盛寿龙村许建屏宋云虎黑飞龙
- 关键词:体外膜式氧合心力衰竭成人心脏病
- 体外心肺复苏在心脏术后心脏骤停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 丘俊涛罗新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