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崔海宏

作品数:3 被引量:57H指数:3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黏膜
  • 2篇姜黄素
  • 2篇肠黏膜
  • 2篇大鼠肠黏膜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炎性肠疾病
  • 1篇炎症
  • 1篇炎症性
  • 1篇炎症性肠病
  • 1篇死因
  • 1篇透射比浊法
  • 1篇肿瘤
  • 1篇肿瘤坏死因子
  • 1篇肿瘤坏死因子...
  • 1篇免疫
  • 1篇免疫反应
  • 1篇金属蛋白
  • 1篇金属蛋白酶
  • 1篇抗体

机构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济南医院

作者

  • 3篇崔海宏
  • 2篇简燕婷
  • 2篇张亚历
  • 1篇陈村龙
  • 1篇潘令嘉
  • 1篇王群英
  • 1篇王继德
  • 1篇罗荣城
  • 1篇孙勇
  • 1篇杨玉捷
  • 1篇杨玉捷
  • 1篇王亚东
  • 1篇张耀东

传媒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年份

  • 2篇2005
  • 1篇200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姜黄素对肠炎大鼠肠黏膜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调控被引量:17
2005年
目的:探索姜黄素对炎症性肠病(IBD)模型大鼠肠黏膜炎症靶点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的影响.方法:建立以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的大鼠IBD模型.模型大鼠给予含20g/L姜黄素的饲料喂养,药物对照组给予含2g/LN乙酰半胱氨酸和5g/L柳氮磺胺吡啶的饲料喂养,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评价肠炎大鼠死亡率及肠黏膜病理组织学评分.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检测肠黏膜胞核NFκB活性的变化.应用Western印迹分析法检测肠黏膜细胞质IκB.半定量RTPCR检测MMP9mRNA的表达.结果:姜黄素可降低IBD模型大鼠死亡率及改善肠黏膜病理组织学症状.姜黄素可抑制IBD模型大鼠肠黏膜胞质IκB的降解并抑制胞核NF-κB的激活,同时降低MMP-9的表达.结论:姜黄素可预防和改善IBD鼠科模型中的实验性肠炎,调控MMP9的表达;MMP9可作为观察抗肠炎药物药效的指标之一,姜黄素对治疗IBD有应用前景.
麦国丰简燕婷杨玉捷崔海宏张亚历
关键词:炎性肠疾病姜黄素MMP-9
姜黄素对大鼠肠黏膜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4的调控作用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探索中药姜黄素制剂对肠炎模型大鼠肠黏膜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4的调控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01/2005-01在南方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及南方医院消化研究所完成。18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乙醇对照、模型、柳氮磺胺吡啶对照、姜黄素预防、姜黄素治疗、N-乙酰半胱氨酸对照组,每组30只。除正常乙醇对照组用体积分数为0.5的乙醇2mL灌肠外,其余各组均采用50g/L三硝基苯磺酸50mg溶于体积分数为0.5的乙醇2mL中灌肠,建立大鼠肠炎模型。柳氮磺胺吡啶对照组在造模前3d给予5g/L柳氮磺胺吡啶;姜黄素预防组在造模前3d给予20g/L姜黄素;姜黄素治疗组在造模后立即给予20g/L姜黄素;N-乙酰半胱氨酸对照组在造模前3d给予2g/LN-乙酰半胱氨酸。造模2周后处死存活大鼠,分析大鼠体质量。应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致炎因子)及白细胞介素4(抑炎因子)mRNA的表达。结果:①实验大鼠造模过程中死亡30只,进入结果分析150只,正常乙醇对照组30只、模型组18只、柳氮磺胺吡啶对照组23只、姜黄素预防组28只、姜黄素治疗组24只、N-乙酰半胱氨酸对照组27只。②大鼠体质量分析:柳氮磺胺吡啶组、姜黄素预防组、姜黄素治疗组、N-乙酰半胱氨酸组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N-乙酰半胱氨酸组显著高于柳氮磺胺吡啶组、姜黄素预防组、姜黄素治疗组(P<0.05),柳氮磺胺吡啶组、姜黄素预防组、姜黄素治疗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③姜黄素可显著抑制肠黏膜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的高表达,各组均未见白细胞介素4mRNA的表达。结论:姜黄素与柳氮磺胺吡啶治疗对改善大鼠消瘦效果相同。姜黄素能使肠炎大鼠肠黏膜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下调,从而对其肠黏膜有免疫保护作用,经提纯的天然单体姜黄素可能具有肠黏膜炎性病变的组织修复作用。
简燕婷麦国丰王继德张亚历崔海宏罗荣城
关键词:姜黄素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4
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黏膜菌群改变及抗体反应被引量:36
2003年
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 (1BD)患者肠道菌群改变及机体免疫反应。方法 采用梯度稀释法行菌群分析 ,同时采用透射比浊法测定IgG、IgM、IgA。结果 发现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菌群中肠杆菌 (8 82± 0 69,P <0 0 5 )、肠球菌 (7 73± 0 2 1,P <0 0 1)及小梭菌 (6 68± 0 78,P <0 0 1)的数量显著增加 ,而双歧杆菌 (6 89± 0 3 4,P <0 0 1)和乳杆菌 (6 95± 0 5 2 ,P <0 0 1)的数量明显下降 ,而缓解期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拟杆菌 (7 2 6± 0 0 3 ,P <0 0 5 )及双歧杆菌 (7 5 9± 0 3 4,P <0 0 1)较急性期明显上升 ,小梭菌 (6 13± 0 66,P <0 0 1)明显下降。急性期克隆氏病患者的菌群中肠杆菌 (8 93± 0 62 ,P <0 0 1)和酵母菌 (3 88± 0 96,P <0 0 5 )明显增加 ,而双歧杆菌 (6 44± 0 2 5 ,P <0 0 1)和乳杆菌 (6 87± 0 43 ,P <0 0 1)明显下降。缓解期较正常菌群相比肠杆菌 (8 82± 0 42 ,P <0 0 5 )仍很高 ,而双歧杆菌 (7 11± 0 3 4,P <0 0 1)有回升但仍明显低于正常。缓解期与急性期相比双歧杆菌的数量有明显差异。监测的血清抗体反应中 ,急性期UC病人比正常组有更高的IgG(17 92± 3 62 ,P <0 0 1) ,IgA也有上升。而在缓解期IgA(2 84± 0 76,P <0 0 5 )与正常组相?
崔海宏陈村龙孙勇王亚东张耀东杨玉捷王群英潘令嘉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机体免疫反应透射比浊法IGMIGA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