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凌俊

作品数:14 被引量:69H指数:5
供职机构: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术后
  • 4篇手术
  • 4篇切除
  • 3篇胆管
  • 3篇胆总管
  • 3篇切除术
  • 3篇疗效
  • 3篇复发
  • 3篇腹腔
  • 3篇腹腔镜
  • 3篇肝癌
  • 3篇肝切除
  • 3篇肝切除术
  • 2篇胆管造影
  • 2篇胆管造影术
  • 2篇胆囊
  • 2篇胆囊结石
  • 2篇胆囊结石合并
  • 2篇胆总管结石
  • 2篇胰胆管

机构

  • 14篇内江市第二人...
  • 6篇西南医科大学
  • 6篇西南医科大学...
  • 1篇内江市第一人...
  • 1篇成都市第一人...
  • 1篇锦州医科大学

作者

  • 14篇凌俊
  • 13篇丁兵
  • 9篇蒋辉
  • 8篇张勇
  • 6篇张瑜
  • 1篇蒋鸥
  • 1篇谢飞
  • 1篇姚辉华
  • 1篇陈科
  • 1篇刘春
  • 1篇唐春梅

传媒

  • 4篇四川医学
  • 3篇腹部外科
  • 2篇临床肝胆病杂...
  • 2篇中国普通外科...
  • 2篇中国现代医药...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两种微创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比较被引量:30
2022年
背景与目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LTCBDE)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RCP/EST+LC)均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手段,但两者的疗效优劣仍有争议。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种微创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0年8月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61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8例行LC+LTCDBE,83例行ERCP/EST+LC。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结石残留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及结石复发率。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结石残留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C+LTCDBE组手术时间长于ERCP/EST+LC组(156.13 min vs. 129.39 min),住院时间短于ERCP/EST+LC组(8.17 d vs. 13.06 d),住院费用低于ERCP/EST+LC组(17 582.68元vs. 29 403.10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LC+LTCDBE组近期胆汁漏的发生率更高(7.7%vs. 0,P=0.010),但胰腺炎的发生率更低(1.3%vs. 8.4%,P=0.037);ERCP/EST+LC组远期胆管炎的发生率更高(1.3%vs. 8.4%,P=0.037);两组结石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C+LTCBDE与ERCP/EST+LC均为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但LC+LTCBDE相对于ERCP/EST+LC住院时间更短,住院费用更低,术后远期并发症更少,故在同样适应证下,可优先选择。
曾明文凌俊万文武丁兵
关键词:胆囊结石病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逆行括约肌切开术内窥镜
腹腔镜治疗肝脏良恶性疾病术后腹腔感染预测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2024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肝脏良恶性疾病术后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4月至2022年4月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行腹腔镜治疗肝脏良恶性疾病的190例患者临床资料建立训练集,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腹腔感染将所有患者分为感染组(n=30)和非感染组(n=160)。分析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血液学指标、手术相关指标,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收集2022年5月至2023年7月行腹腔镜治疗肝脏良恶性疾病的74例患者临床资料建立验证集,对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190例经腹腔镜治疗的肝脏良恶性疾病患者术后共有30例发生腹腔感染,其中包括肝囊肿4例、肝血管瘤4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1例、原发性肝癌21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蛋白、引流管放置时间、术中出血量是腹腔镜治疗肝脏良恶性疾病术后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以上述3个独立危险因素为基础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训练集ROC曲线下面积为0.876(95%CI 0.822~0.930),约登指数为0.644,敏感度为0.800,特异度为0.844,验证集ROC曲线下面积为0.950(95%CI 0.883~1.000),表明该模型的预测效能较好。结论以白蛋白、血浆引流管放置时间、术中出血量为基础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对尽早地识别腹腔感染高风险患者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黄川陈广丁兵张勇凌俊蒋辉
关键词:肝脏疾病腹腔镜手术腹腔感染
单发小肝细胞癌根治术后行预防性TACE的生存及早期复发影响因素分析
2022年
目的探讨预防性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对单发小肝细胞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病人术后的生存影响,并分析影响单发SHCC术后早期复发和总体生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经术前影像学及多学科诊断为可切除的单发SHCC病人95例,按治疗方式分为预防组(37例)和对照组(58例),预防组先行肝切除术再行预防性TACE治疗,比较两组间的复发及生存差异。对术后2年内的复发和未复发病人进行比较,并对影响早期复发和总体生存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后有显著性差异的指标纳入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预防组1、3、5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分别为94.6%、72.3%、51.5%和52.0个月,对照组分别为96.6%、75.5%、49.2%和52.3个月;预防组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和中位无复发生存期分别为91.9%、54.1%、40.5%和42.0个月,对照组分别为84.5%、56.9%、37.9%和39.1个月;两组中位生存期和中位无复发生存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400μg/L、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分化程度较低、切缘≤1 cm、无完整包膜是单发SHCC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AFP>400μg/L、MVI、非解剖性肝切除、分化程度较低、切缘≤1 cm、无完整包膜、早期复发是影响单发SHCC总体生存情况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AFP>400μg/L、MVI是单发SHCC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4.451、11.309,均P<0.05),MVI、分化程度较低、切缘≤1 cm、无完整包膜、早期复发是单发SHCC总体生存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HR分别为0.366、8.362、3.532、6.688、0.261,均P<0.05)。结论应避免对单发SHCC病人不加选择地行预防性TACE,但对于AFP>400μg/L、MVI的单发SHCC,可考虑行预防性TACE联合免疫及靶向治疗来预防其早期�
张勇张瑜丁兵凌俊万文武蒋辉
关键词:肝细胞癌复发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微波消融与重复肝切除术治疗复发性肝细胞癌的效果比较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比较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微波消融(MWA)(TACE-MWA)与重复肝切除术(RR)治疗复发性肝细胞癌(RHCC)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1日—2020年9月30日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78例RHCC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RR组(n=64例)和TACE-MWA组(n=114)。记录治疗前基线人口学资料、肝功能及肿瘤相关情况等。随访至2021年10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总生存期(OS)和无复发生存期(RFS)。进行基于复发模式(复发时间和肿瘤大小)的亚组分析,并研究预后的影响因素。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术后生存率用Kaplan-Meier法,两组间生存差异用Log-rank检验;使用Cox多因素分析方法探寻影响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AFP水平、ALT、Alb和复发时间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P值均<0.05),AFP水平和复发时间是RFS的独立预后因素(P值均<0.05)。对于晚期复发(>2年)的RHCC,RR组与TACE-MWA组之间的中位OS有显著差异(54.0个月vs 36.0个月,χ^(2)=6.171,P=0.013),中位RFS也有显著差异(28.0个月vs 21.0个月,χ^(2)=5.211,P=0.022)。对于肿瘤直径≤5 cm的RHCC,两组的中位OS有显著差异(33.0个月vs 27.0个月,χ^(2)=6.447,P=0.011)。结论对于早期复发或肿瘤直径>5 cm的RHCC,RR与TACE-MWA有相似的疗效,但对于晚期复发或肿瘤直径≤5 cm的RHCC,RR应为首选。
凌俊万文武曾政姚辉华蒋鸥丁兵
关键词:消融技术肝切除术
吲哚美辛联合鼻胆管低负压引流在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的效果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在术前经直肠给予吲哚美辛及术后使用鼻胆管低负压引流对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postERCP pancreatitis,PEP)发生的作用。方法选取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7月至2017年9月期间行ERCP治疗的胆总管结石病人188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吲哚美辛+鼻胆管低负压引流组,63例)、B组(吲哚美辛+鼻胆管常规引流组,63例)、C组(安慰剂+鼻胆管常规引流组,62例),观察分析三组病人术后不同时刻各项监测指标的差异。结果 A组与B、C组相比,ERCP术后第24、48小时鼻胆管胆汁引流量更多、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更快,鼻胆管发生堵塞例数更少(均P<0.05)。A组、B组ERCP术后第6、24、48小时血清淀粉酶、WBC、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C组(均P<0.05),其中A组比B组更低(P<0.05)。A组(3.17%)PEP发生率低于B组(12.70%)、C组(16.13%),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B组与C组相比,腹痛、腹胀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其中A组恢复时间最快、住院时间最短(均P<0.05)。三组PEP病人中均无重型胰腺炎。结论吲哚美辛联合鼻胆管低负压引流方便、经济、安全,可更有效地降低PEP发生率,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曹钰蒋辉蒋辉张瑜丁兵
关键词:吲哚美辛胰腺炎疗效
微创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扩张性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一期缝合(primary suture,PS)术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术联合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扩张性胆总管结石(胆总管直径>8 mm)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59例胆囊结石合并扩张性胆总管结石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一期手术组75例,行LC+LCBDE+PS;分期手术组84例,行ERCP/EST+LC。比较两组病人手术成功率、结石残留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近期并发症及远期并发症的差异。结果两组病人手术成功率、结石残留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一期手术组住院时间更短、住院费用更低(均P<0.001)。在近期并发症方面,两组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7),但一期手术胆漏的发生率较高(P=0.037),分期手术胰腺炎的发生率较高(P=0.044);在远期并发症方面,分期手术发生率明显高于一期手术(P=0.043),主要为反流性胆管炎(P=0.026)。结论一期手术与分期手术均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但一期手术在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上具有明显优势,且并发症相对更少,应作为胆囊结石合并扩张性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术式。
万文武凌俊丁兵张勇蒋辉
关键词: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手术切除与TACE治疗单纯性外生型肝癌破裂出血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与TACE对单纯性外生型肝癌破裂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5例单纯性外生型肝癌破裂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其中10例接受急诊手术切除治疗(手术组),5例采取TACE治疗(TACE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近期止血效果、并发症及远期生存时间。结果手术组与TACE组在一般资料、近期止血效果及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中位生存时间为(30.05±4.51)个月,TACE组为(19.60±3.76)个月,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性外生型肝癌破裂出血起病急,采用急诊手术切除能达到控制出血与根治的双重目的,并可有效延长远期生存时间,应作为治疗首选。对于无法手术切除者,采用TACE治疗也可达到显著止血效果。
曹钰凌俊张勇丁兵蒋辉
关键词:手术切除TACE外生型肝癌破裂出血疗效分析
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后胆漏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后胆漏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做出相应预防策略;为临床行腹腔镜下胆道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提供帮助,减少术后胆漏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肝胆外科在2019年至2023年收治的102例胆总管结石并行腹腔镜下胆道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胆漏分为胆漏组(n=18)和非胆漏组(n=84)。分析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血清白蛋白、结石数目、胆总管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缝合方式、主刀医生手术经验。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术后发生胆漏的危险因素,将危险因素指标纳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102例患者中18例患者出现胆漏,包括16例A级胆漏以及2例B级胆漏,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者经验<30例,术前血清白蛋白低,使用连续性缝合的胆管缝合方式是患者术后发生胆漏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术前白蛋白水平界值为37.45 g/L(P<0.05)。结论术前血清白蛋白<37.45 g/L,连续缝合胆总管切口,术者手术经验<30例可作为预测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后发生胆漏的重要理论依据。
陈广黄川丁兵凌俊张勇蒋辉
关键词:胆漏
一种引流管渗液收集袋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引流管渗液收集袋,包括袋体,袋体上设置有粘贴部和开口,粘贴部用于将袋体粘贴在患者的皮肤上,开口与患者的穿刺点相适配,且开口用于使沿引流管外壁渗出的渗液经开口流至袋体内;袋体内设置有...
查玉梅唐春梅许辉潘奕文刘晓旭刘巧玲钟超凌俊廖芋洁
复发性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及治疗方案的选择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探讨复发性急性胰腺炎(RAP)的病因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84例急性胰腺炎(AP)患者,其中初发性急性胰腺炎患者232例(初发组),RAP患者52例(复发组)。收集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因、复发次数、复发间隔时间、治疗方案及转归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复发组胆源性因素、高脂血症因素高于初发组(66.8%vs 35.8%,χ2=7.109,P=0.008;17.3%vs 16.0%,χ2=5.818,P=0.007),而饮食因素复发组要低于初发组(7.7%vs 21.1%,χ2=5.046,P=0.025)。复发组52例患者中,复发1次33例(63.46%)、复发2次14例(26.92%)、复发3次及以上5例(9.62%);距初次发病间隔6个月内12例(23.08%),间隔6~12个月内23例(44.23%),间隔12个月及以上17例(32.69%)。RAP组52例患者中23例行手术治疗、23例行保守治疗、6例行内镜治疗,随访观察6~24个月,无死亡病例,无复发病例。结论 RAP病因复杂,其中胆源性因素及高脂血症与AP复发密切相关,治疗上应明确病因,积极对因治疗,可有效降低AP复发率。
曹钰凌俊张勇丁兵蒋辉
关键词:胰腺炎复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