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志强

作品数:13 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上海市总队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血肿
  • 4篇硬膜
  • 4篇外伤
  • 3篇硬膜下
  • 3篇硬膜下血肿
  • 3篇手术
  • 3篇手术治疗
  • 3篇膜下
  • 3篇膜下血肿
  • 3篇胶质
  • 3篇胶质瘤
  • 2篇神经胶质
  • 2篇神经胶质瘤
  • 2篇外伤性
  • 2篇微创
  • 2篇内镜
  • 2篇骨瓣
  • 2篇出血
  • 1篇蛋白
  • 1篇低钠

机构

  • 12篇中国人民武装...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中国人民武装...

作者

  • 13篇韩志强
  • 10篇王彬
  • 9篇王文华
  • 6篇孙锋
  • 2篇侯立军
  • 2篇王彬
  • 2篇侯立军
  • 1篇钱培
  • 1篇候立军

传媒

  • 3篇热带病与寄生...
  • 2篇中国中医药咨...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中国民族民间...
  • 1篇现代医学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浙江中医药大...
  • 1篇中国临床研究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慢性硬膜下积液100例的治疗体会
2010年
目的:对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方法:选择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100例,积液量:〈60ml53例,60~100ml32例,〉100ml15例。保守治疗60例,手术治疗40例,其中单侧硬膜下腔一腹腔分流21例,单侧钻孔引流15例,双侧钻孔引流4例。结果:保守治疗60例中42例积液消失,12例积液减少,4例积液无明显变化,2例伤后2~3月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治愈;手术治疗40例中38例一次治愈,2例术后复发,改行硬膜下腔-腹腔分流后治愈。结论: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保守治疗期间CT动态复查十分重要,必要时需手术治疗。
王彬孙锋王文华韩志强
关键词:外伤性硬膜下积液钻孔引流术慢性硬膜下血肿
IL-1家族在神经胶质瘤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6年
神经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肿瘤,约占脑部恶性肿瘤的81%。全球神经胶质瘤发病率为4.67/10万-5.73/10万,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老年人群发病率高于年轻人群。虽然年龄、职业、环境致癌物暴露、饮食、遗传、DNA损伤、基因突变等众多因素被证实与神经胶质瘤发病有关,但该病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阐明。
王彬韩志强侯立军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IL-1IL-18预后
BML-210对脑胶质瘤U251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BML-210对脑胶质瘤U251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采用0、5、10、20μmol/L BML-210处理U251细胞,活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BML-210处理24、48、72和96 h的增殖抑制率,磷酯酰丝氨酸结合蛋白-异硫氢酸荧光素/碘化丙啶双染法(Annexin-FITC/PI)双染法检测不同浓度BML-210处理后的细胞凋亡率,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BML-210处理48 h后的细胞周期分布情况,免疫印迹检测不同浓度BML-210处理48 h后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 BML-210可呈剂量和时间依赖的方式抑制U251细胞的增殖(P<0.05);除5μmol/L组的晚期凋亡率外,BML-210处理组的早、晚期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BML-210处理组作用48 h后的凋亡率均高于24 h,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BML-210作用48 h后U251细胞的Bcl-2水平及S、G2/M期细胞比例降低,Bax和Cleaved caspase-3水平及G0/G1期细胞比例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L-210可抑制脑胶质瘤U251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对脑胶质瘤的辅助治疗有一定价值。
王彬韩志强侯立军
关键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脑胶质瘤增殖凋亡细胞周期
内镜辅助下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垂体瘤被引量:14
2010年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经鼻腔-蝶窦入路手术切除垂体瘤的疗效及并发低钠血症的相关因素和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1月期间,在我科行内镜辅助下经单鼻腔一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1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影像学(CT和MRI)及血液内分泌激素检查,且均在内镜下经鼻蝶手术切除病变。术后病理证实为垂体瘤,所有患者获得6~24个月的随访。结果:肿瘤全切125例,次全切50例,部分切除9例,所有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20例患者术后出现低钠血症,该病的发生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及是否为功能性腺瘤密切相关。经相关治疗后低钠血症均可治愈。结论:内镜辅助下经单鼻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瘤方法简便、显露清楚、术中视野和鼻腔结构清晰,肿瘤切除相对彻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垂体瘤手术入路。术后低钠血症的几率低于传统经鼻蝶手术入路,且主要发生在垂体大腺瘤患者。随着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此种手术入路必将得到完善与发展。
王彬孙锋王文华韩志强
关键词:垂体瘤内镜低钠血症
急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急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100例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00例中手术患者89例,死亡12例,死亡率12%,植物状态和重残11例,轻残与恢复良好者66例。非手术治疗11例,无死亡。结论:具有手术适应证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应早期开颅血肿清除,降低颅脑的继发性损害。
王彬孙锋王文华韩志强
关键词:急性硬膜下血肿
超声引导手术治疗颅内出血的效果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手术治疗颅内出血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7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接受超声引导手术治疗的38例颅内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评分作为患者术前及术后14 d神经功能和近期恢复评价指标,应用Barthel指数分级法对患者术后6个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进行评估,并比较分析。结果38例患者术前平均CSS评分为28.42±5.59分,高于术后平均CSS评分(12.39±6.87分)(P<0.05)。术后5个月随访,34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Barthel指数>60),生活基本自理。结论超声引导手术治疗颅内出血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王彬韩志强候立军
关键词:超声手术治疗颅内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的临床探讨
2010年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幕上)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43例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48例微创钻孔血肿碎吸术,对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结果按GOS评分评价。其中恢复良好33例,中残23例,重残12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20例。结论:血肿量在30ml以上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王彬孙锋王文华韩志强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骨瓣开颅微创钻孔血肿清除
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并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伤后1年随访,生存75例,其中50例(55.5%)预后良好,中残15例(16.6%),重残5例(5.5%),植物生存2例(2.2%),死亡18例(20.0%)。其中死亡病例基本为瞳孔散大或呼吸不规则或CT示:环池、鞍上池消失者,病因基本为多器官功能衰竭、肺部感染等。[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可使脑组织得到充分减压,有效保护脑功能,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
王彬孙锋王文华韩志强
关键词:颅脑损伤减压术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
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和治疗体会
2009年
目的研究硬脑膜外血肿的临床特点,探讨治疗硬脑膜外血肿的有效、实用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我科2006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100例硬膜外血肿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痊愈92例,痊愈率为92%;死亡8例。死亡率为8%。结论利用头颅CT能基本准确估计血肿量,结合临床表现,可选用最佳手术治疗方案。
王彬孙锋王文华韩志强
关键词:硬膜外血肿外伤头颅CT手术治疗
血小板膜P2Y12受体基因T744C多态性对外伤性脑梗死(PTCI)患者血小板聚合率及疗效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外伤性脑梗死(post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PTCI)是颅脑损伤的常见并发症之一,P2Y12受体介导血小板聚集是血栓形成的重要通路,与血小板聚集形成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外伤性脑梗死发生发展与血小板膜P2Y12受体基因T744C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对186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P2Y12受体基因T744C多态性进行分析。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所有颅脑外伤患者的伤情GCS评分,并按基因型分组对照分析结果。结果:血小板膜T744C血小板膜T744C基因型基因频率分别为TT基因型59.14%、TC型32.26%、CC型8.60%,T等位基因75.27%、C等位基因24.73%;其中TT基因型对奥扎格雷反应较敏感,GCS评分预后好;而CC型对奥扎格雷反应性低,预后差。结论:T744C基因多态性中CC基因型可能导致外伤性脑梗死临床及预后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与其对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有关。T744C的C等位基因可能是脑梗死的遗传危险因素,开展相关遗传学风险研究,对于进一步缓解脑梗症状、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韩志强王文华王彬倪亮亮钱培
关键词:血小板外伤脑梗死多态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