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郎丽丽

作品数:17 被引量:148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风沙
  • 6篇风沙活动
  • 4篇干旱
  • 3篇沙漠化
  • 3篇湖泊沉积
  • 3篇发育过程
  • 3篇尘暴
  • 2篇冬季风
  • 2篇树轮
  • 2篇树轮年表
  • 2篇盆地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变化
  • 2篇全新世
  • 2篇湖泊沉积记录
  • 2篇季风
  • 2篇共和盆地
  • 2篇风成沉积
  • 2篇干旱区
  • 2篇柴达木盆地

机构

  • 12篇中国科学院
  • 6篇兰州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齐齐哈尔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西...

作者

  • 17篇郎丽丽
  • 10篇花婷
  • 10篇王训明
  • 7篇张彩霞
  • 5篇宋磊
  • 5篇强明瑞
  • 3篇牛光明
  • 2篇哈斯
  • 2篇王广涛
  • 1篇焦琳琳
  • 1篇李明治
  • 1篇王振亭
  • 1篇刘星星
  • 1篇朱秉启
  • 1篇王亲
  • 1篇王立强
  • 1篇马文勇
  • 1篇周娜
  • 1篇王向东
  • 1篇李晖

传媒

  • 6篇中国沙漠
  • 2篇科学通报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地理学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第十届全国第...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5000a来柴达木盆地东南缘风成沉积记录的冬季风演化被引量:25
2010年
通过柴达木盆地东南缘下西台剖面风成沉积粒度组成、元素含量等指标的分析,重建了该区5000a来冬季风的演化历史。其可划分为4个阶段:5300~4300aBP和2900~930aBP时期冬季风较弱;4300~2900aBP和930aBP以来冬季风较强。同时,该记录揭示了两次气候突变事件:3960~3720aBP,冬季风急剧减弱;而1700~1400aBP冬季风增强。重建结果与其他记录具有很好的可比性。在千年尺度上,下西台剖面所记录的冬季风演化与格陵兰冰芯的粉尘记录存在一定的联系,意味着源区近地面风场的变化在全球粉尘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柴达木盆地可能为东亚粉尘远程输送的主要源区之一。
牛光明强明瑞宋磊郎丽丽王立强
关键词:粒度组成冬季风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苏干湖沉积元素特征与大风尘暴事件被引量:2
2009年
通过分析苏干湖地区降尘(含尘暴样品)、湖泊表层沉积(碎屑沉积)以及湖泊东部地表沉积3组样品的元素组成特征发现:3组样品具有同源性,Al和Ti在粉尘释放—沉积中行为稳定,Fe可能受元素分馏效应的影响,在湖泊沉积中富集程度相对较高。6次典型尘暴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尘暴降尘中Al、Fe、Ti通量的变化与尘暴发生期间10 min平均风速及其变差系数(Cv)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Al、Fe、Ti通量不仅可以作为尘暴中风速变化的替代指标,而且可以指示尘暴事件中风速的变化幅度。苏干湖现代沉积(岩心)中Al、Fe、Ti通量变化与冷湖气象站44年的年均大风日数记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因此,可以利用湖泊现代沉积中风成输入碎屑组分(去除有机质和碳酸盐)的Al、Fe、Ti通量作为大风尘暴事件的替代指标,以重建地质历史时期柴达木盆地粉尘源区尘暴演化序列或者粉尘释放历史。
宋磊强明瑞牛光明郎丽丽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
东亚夏季风北部边缘区近260年以来的极端干旱事件被引量:2
2015年
基于高分辨率的树轮年表数据集,分析了近260年东亚夏季风北部边缘区发生的极端干旱事件,并利用统计算法分析了极端干旱事件的强度及影响范围.结果显示,区域在1890~ 1894年、1898~ 1905年、1926~ 1932年及1991~1997年发生极端干旱事件,其中1890~1894年的极端干旱事件在部分年表中表现显著,1898~ 1905年的极端干旱事件在大部分年表中均有所记录,1926~ 1932年的极端干旱事件几乎在所有年表中均有记录,是近260年来发生的强度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干旱事件,1991~1997年的极端干旱事件影响范围不大,但在其影响区域强度较高.
花婷王训明张彩霞郎丽丽
关键词:树轮年表
16 ka BP共和盆地更尕海湖泊生产力演化历史被引量:12
2012年
选择位于共和盆地中部的更尕海钻孔岩芯为研究对象,利用12个AMS14C年龄建立了湖泊沉积的时间序列.通过对沉积物碳酸盐含量、总有机碳(TOC)含量、总氮(TN)含量、C/N、有机质碳同位素(δ13Corg)以及遗存植物大化石等的系统分析,结合定量估算,重建了16ka来湖泊生产力的变化历史.更尕海植物大化石及碳酸盐结壳以轮藻(Chara spp.)和沉水维管束植物为主,且交替出现,反映了湖泊古生产力的变化.碳酸盐的沉淀与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密切相关,间接指示了湖泊古生产力的变化.此外,定量估算的古生产力与碳酸盐含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重建结果显示,16.7~15.3cal ka BP,湖泊尚未形成,为风沙环境;15.3~11.6cal ka BP,湖泊生产力显著提高;11.6~9.2cal ka BP,受亚洲夏季风增强的影响,急剧升高的湖泊水位抑制了沉水植物的生长,湖泊生产力降低;9.2~7.4cal ka BP时段,早期湖泊古生产力较高,8.6cal ka BP之后有所降低;7.4~2.1cal ka BP,生产力维持在较高的水平;2.1cal ka BP以来,湖泊生产力呈逐渐降低趋势.更尕海湖泊古生产力变化与亚洲夏季风强度影响的湖泊水位变化有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亚洲夏季风的盛衰.
宋磊强明瑞郎丽丽刘星星王亲李明治
关键词:古生产力湖泊沉积
戈壁砾石覆盖度与风蚀强度关系实验研究被引量:24
2013年
戈壁表面的砾石覆盖度对风沙物质的运移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在极端干旱区砾石覆盖是防沙治沙的重要手段。通过风洞实验模拟了阿拉善戈壁区砾石覆盖度与风蚀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因地表风化作用等产生的松散颗粒物被吹蚀后,不同地点、不同样品之间风蚀强度有明显的差异,因而砾石覆盖度与风蚀强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但数据标准化后则表明,当砾石覆盖度在40%以下时,随砾石覆盖度的增加风蚀强度也有所增大。戈壁地区的风沙运动中,在砾石覆盖度小于40%条件下,不同风速下风蚀强度的变异系数是不同砾石覆盖度下的风蚀强度的变异系数的2倍左右。在极端干旱的戈壁区,影响风蚀强度的因素十分复杂,砾石覆盖度增大不仅不能控制风蚀现象的发生,反而增强气流对地表的风蚀能力,这一因素可能是阿拉善高原戈壁区成为中亚强沙尘暴主要源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训明郎丽丽花婷张彩霞王振亭
关键词:风沙活动戈壁砾石覆盖度
东亚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区400年来帕尔默干旱指数的时空变化被引量:3
2014年
东亚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区主要包括中国东北地区、华北部分地区、蒙古高原、中国西北以及中亚部分地区,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历史时期以来频频发生的干旱事件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利用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暖季格点数据(6~8月)和106个树轮年表数据集(源于国际树轮数据库,
花婷王训明张彩霞郎丽丽
关键词:干旱半干旱干旱指数树轮年表
灌丛沙丘形成演化及环境指示意义研究的主要进展被引量:19
2012年
干旱半干旱区风沙活动较强烈,风沙地貌十分发育,环境演变过程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由于缺乏高分辨率载体,在这些地区进行环境变化重建的手段及获得的结果相对贫乏。但是在这些区域发育的灌丛沙丘是风沙堆积体,其形成演化记录了相对丰富的区域环境演变信息。本文综述了目前在灌丛沙丘形态学特征、发育过程、以及其在区域环境变化重建中的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我们认为,灌丛沙丘形成演化研究在揭示干旱区环境演变过程方面有重大的意义,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这一方面的研究仍有较大的空间。
郎丽丽王训明哈斯花婷
关键词:发育过程环境变化干旱区
河西走廊西端灌丛沙丘发育过程及其对沙漠化的指示意义被引量:3
2017年
在风沙活动强烈的荒漠地区开展环境变化研究常缺乏符合要求的地质测年材料。灌丛沙丘是干旱区发育的一种特殊生物地貌类型,具有计年和储存环境信息的功能,可以用来重建沙丘的发育过程和过去的环境变化。以河西走廊西端花海盆地发育的灌丛沙丘沉积剖面为研究对象,基于AMS14 C年代学及沉积物粒度、碳酸盐含量、地球化学元素等代用指标的分析,与文献记载、沙漠化监测数据和近几十年的器测气象资料对比分析,试图揭示区域灌丛沙丘的发育过程及其环境指示意义。结果表明:花海盆地灌丛沙丘的发育时间已超过800年;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早期人类活动的干扰曾使灌丛沙丘的堆积过程中断,但丰富的物源随后又促使灌丛沙丘再次快速发育。沙丘物源曾发生过剧烈的变化,使得灌丛沙丘沉积物中的粗颗粒组分和中值粒径并不适于作为环境代用指标重建区域的风沙环境变化,而细颗粒组分(<63μm和<10μm)和碳酸盐含量的变化,则揭示了研究区在20世纪70—80年代(沙丘高度300~420cm)时获得了丰富的物质来源。灌丛沙丘沉积物中的Zr/Rb比值,能够作为良好的环境代用指标指示1970—1988年(沙丘高度300~420cm)区域处在风沙活动较强烈的环境;近几十年花海盆地土地沙漠化明显,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灌丛沙丘可以作为有较高可信度的地质记录载体,在河西走廊西端重建较长时间尺度的、高分辨率的区域气候环境演变历史。
郎丽丽王训明朱秉启王向东花婷王广涛李晖张彩霞
关键词:河西走廊风沙活动沙漠化
蒙古高原东南缘现代灌丛沙丘的发育过程及其对沙漠化的指示意义被引量:5
2013年
在蒙古高原东南缘,灌丛沙丘是主要的风沙地貌类型,也是与风蚀和沙漠化密切相关的风沙堆积,一般在土地开垦后大规模发育,因而记录了区域沙漠化的发展过程。本文对发育在这一地区的灌丛沙丘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解析,结果表明,沙丘沉积物的Zr/Rb比值良好地记录了区域风沙活动的演变情况:当沙丘高度发育至10-30cm,39-59cm,67-77cm,95-105cm,118-130cm和138-140cm时,区域处于风沙活动的活跃期;沙丘高度发育至78—94cm时,区域处于近80年以来风沙活动的低谷期。结合区域土地开垦史、现代器测气象资料、风沙活动与沙漠化等情况,可以确定,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蒙古高原东南缘经历了30年代末期至50年代初期沙漠化的初步发展时期,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中后期和本世纪初的沙漠化快速发展时期,以及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前期的沙漠化逆转期。鉴于无航测资料时期沙漠化正逆过程演变研究的缺失,这一区域所发育的灌丛沙丘是延长区域环境变化记录特别是沙漠化演变研究的良好载体。
郎丽丽王训明花婷哈斯
关键词:风成沉积风沙活动沙漠化
风沙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5年
风沙活动及其物质输移运动是关键的陆地地表过程,对全球生态环境有显著的影响。归纳了风沙运动中养分的释放、搬运和沉降机制;总结了目前风沙运动中的物质及养分组成,养分流失与沉降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养分在植被群落中的分配和利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揭示了大区域尺度上风沙运动与地表养分的释放和输移的关系及植被群落对风沙活动的响应;指出了风沙活动在陆地生态系统演化中扮演的角色。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揭示风尘物质在远源陆地区域的沉降机制、风尘物质中有效养分的组成和含量、风尘物质养分的主要传输路径,建立风尘物质养分的源—汇模式,构建植被对风沙活动的响应过程,综合集成风沙活动与植被演化之间的动态关系等是未来主要研究方向的建议。
王训明周娜郎丽丽花婷焦琳琳马文勇
关键词:风沙活动陆地生态系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