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桂兰

作品数:13 被引量:62H指数:5
供职机构:海南农垦总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脑梗
  • 4篇脑梗死
  • 4篇梗死
  • 2篇血糖
  • 2篇溶栓
  • 2篇溶栓治疗
  • 2篇癫痫
  • 2篇癫痫持续状态
  • 2篇氯丙嗪
  • 2篇急性
  • 2篇丙嗪
  • 1篇低血糖
  • 1篇低血糖症
  • 1篇丁苯
  • 1篇丁苯酞
  • 1篇动功
  • 1篇毒性
  • 1篇旋转复位
  • 1篇旋转复位法
  • 1篇血糖控制

机构

  • 11篇海南农垦总局...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海南省人民医...

作者

  • 12篇卢桂兰
  • 2篇冀瑞俊
  • 2篇蔡毅
  • 2篇曾志文
  • 1篇欧阳锋
  • 1篇文国强
  • 1篇陈涛
  • 1篇龙志刚
  • 1篇廖小平
  • 1篇曾琦
  • 1篇李海辉

传媒

  • 4篇中国热带医学
  • 2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河南中医
  • 1篇海南医学
  • 1篇血栓与止血学
  • 1篇中医药导报
  • 1篇第十二届全国...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4
  • 1篇200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脂蛋白(a)与脑梗塞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研究血清脂蛋白 (a) [Lipoprotein(a)Lpa)在脑梗塞形成中的作用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清中LP(a)的浓度。 结果 脑梗塞组LP(a)浓度为 ( 0 .40± 0 .2 5 )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 0 .2 2± 0 .15 )g/L) (P <0 0 1) ,复发脑梗塞与初发脑梗塞比较 ,血LP(a)含量及LP(a)增高发生率亦显著高于初发脑梗塞组 (P <0 0 5 ,P <0 0 5 )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与LP (a)水平含量呈正相关 ,LP(a)水平与年龄、血压、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关 (P >O 0 5 )。 结论 LP (a)为一独立的致脑梗塞危险因素 ,同时亦是脑梗塞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其含量可做为判断病情轻重的客观指标之一 ,且对有缺血性中风倾向病人测定LP(a)含量可推测其患病风险和对已发生脑梗死者 ,可推测其再发可能性。
卢桂兰
关键词:脑梗塞初发
病毒性脑炎1例报告
2009年
1病例资料 患者陈某某,男性27岁,主因反复四肢抽搐、不省人事3d于2007年10月17日入院,既往史:发病前一月有感冒,曾服用感冒药1个月治疗。患者于3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精神行为异常,不自主走动,情绪激动,后出现发热,反复抽搐,抽搐时表现为神志不清,四肢强直,口吐白沫,两眼上翻,时为双上肢强直,双下肢不自主踏步,间歇期仍神志不清,每次持续时间约为30~60min,入院查体:体温38.1℃,神志不清,呈模糊状态,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mm,对光反射灵敏,四肢阵发性抽搐,颈项强直,辅助检查结果:头颅CT、头颅MRI检查示未见异常,
卢桂兰蔡毅曾志文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氯丙嗪癫痫持续状态
坐位提拉旋转复位手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所致颈心综合征40例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观察坐位提拉旋转手法复位配合颈椎牵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所致颈心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取寰枢关节紊乱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A和对照组B,每组40例。观察组给予坐位提拉旋转手法复位配合颈椎牵引治疗,对照组A给予复方丹参滴丸口服治疗,对照组B给予颈椎牵引治疗。结果:对照组A、对照组B治疗后颈椎活动度、SF-36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左旋、右旋、前屈、后伸、左侧屈和右侧屈六个方面的颈椎活动度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A、对照组B(P<0.05);观察组治疗后SF-36生存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A、对照组B(P<0.05)。结论:坐位提拉旋转复位手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所致颈心综合征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颈椎活动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王高岸邱世光卢桂兰曾志文
关键词:颈心综合征寰枢关节紊乱颈椎牵引
后循环脑梗死溶栓治疗成败的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观察后循环脑梗死溶栓成功和失败病例,提出后循环脑梗死溶栓成败的因素。方法将后循环脑梗死11例患者按其溶栓疗效分为两组,成功组和失败组,并从溶栓时间窗,临床表现,血压情况,血管狭窄,侧支循环建立,及临床症状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两组病例均有高血压病史,基础血压偏高,发病后血压较平时略有增高;(2)成功组较失败组临床症状轻,侧支循环建立好;(3)两组病例均有重度血管狭窄。结论(1)后循环脑梗死溶栓成败关键是重视临床,及早发现后循环脑梗死,在有效时间窗内及早进行溶栓治疗;(2)后循环脑梗死多有重度脑血管狭窄,须注意控制血压;(3)侧支循环建立的好坏是判断溶栓成败的关键。
卢桂兰冀瑞俊
关键词:后循环脑梗死溶栓治疗
脐血间质干细胞对PD临床症状及脑血流灌注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脐血间质干细胞对帕金森病(PD)患者的临床症状、基底节区脑血流灌注量影响及应用脐血间质干细胞移植后的安全性。方法 20例PD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脐血间质干细胞移植组及常规治疗组,脐血间质干细胞移植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鞘内及静脉移植脐血间质干细胞,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1、2、3和6月进行PD综合评分量表(UPDRSⅢ)评分、Hoehn-Yahr分级判定以及以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检测,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应用脐血间质干细胞移植的PD患者治疗后1、2和3月的UPDRSⅢ评分、Hoehn-Yahr分级均优于常规治疗组的PD患者,治疗后3月明显,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6月UPDRSⅢ评分、Hoehn-Yahr分级与治疗前及常规治疗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CT检测结果显示脐血间质干细胞移植组PD患者治疗后2月、3月基底节区脑血流灌注量增加,治疗后3月尤为明显,SPECT放射性计数比值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脐血间质干细胞移植对改善PD临床症状、基底节区脑血流灌注量、延缓病程及提高日常生活质量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但疗效不持久。
廖小平陈涛文国强卢桂兰龙志刚欧阳锋李秀杰李静华胡祥
关键词:帕金森病脐血间质干细胞干细胞移植
PU-646大剂量氯丙嗪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临床研究
卢桂兰蔡毅
糖尿病伴发颅神经损害15例临床分析
2001年
卢桂兰
关键词:糖尿病颅神经损害并发症血糖控制药物疗法
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能力的改善被引量:19
2016年
目的研究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生活能力的改善。方法选取120例ACI病人,随机分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丁苯酞治疗组,依达拉奉治疗组以及联合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ACI常规治疗药物(阿司匹林,奥扎格雷),丁苯酞治疗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依达拉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依达拉奉静脉滴注,联合治疗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丁苯酞与依达拉奉。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SS)比较不同组别之间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14 d为1个疗程。患者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评分测定。结果丁苯酞治疗组,依达拉奉治疗组以及联合治疗组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联合治疗组CSS评分又明显低于丁苯酞治疗组和依达拉奉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Barthel指数测评上,对照组指数最低,丁苯酞治疗组及依达拉奉治疗组指数居中,联合治疗组指数最高,且对照组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与丁苯酞组、依达拉奉组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苯酞治疗组和依达拉奉治疗组之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对ACI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与生活能力的改善有显著作用。
朱燕卢桂兰周经霞
关键词:丁苯酞依达拉奉急性期脑梗死
针灸结合中药熏洗在中风痉挛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探讨针灸结合中药熏洗在中风痉挛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痉挛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灸结合中药熏洗。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I)、认知功能情况评分(NCSE)、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CSS评分均降低(P<0.05),BI指数、Fugl-Meyer评分均升高(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NIHSS评分、C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BI指数、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结合中药熏洗在中风痉挛偏瘫患者康复中应用具有较好疗效,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日常活动能力、运动功能。
吉贞料卢桂兰李海辉
关键词:康复针灸中药熏洗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功能评分
CT脑灌注成像指导下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溶栓治疗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以CT脑灌注成像(CTP)指导下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溶栓治疗的优越性。方法通过对比分析5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者"时间窗"、"缺血半暗带"、和溶栓干预疗效之间的相关关系,阐析以CTP结果指导下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溶栓治疗的优越性。结果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进行CTP检查,如显示有缺血半暗带,即使超过溶栓时间窗,仍可进行溶栓治疗(本组有2例效果较好);对在溶栓时间窗内的患者,如CTP显示已有脑梗死形成,对该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疗效欠佳(本组有3例)。结论以时间窗为指导的溶栓干预模式存在固有的局限性,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应行CTP检查,根据缺血半暗带来判断是否溶栓治疗,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
卢桂兰冀瑞俊
关键词:前循环脑梗死溶栓治疗时间窗CT脑灌注成像缺血半暗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