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玲
- 作品数:5 被引量:21H指数:2
- 供职机构:简阳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研究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3例采用血管内治疗的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23例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男11例,女性12例,年龄33~73岁,其中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史18例,5例为未破裂动脉瘤。H—H分级:0级5例,I级3例,II级9例,III级6例;16例窄颈动脉瘤采用单纯弹簧闺栓塞。2例宽颈动脉瘤采用球囊再塑形联合微弹簧圄栓塞治疗。5例宽颈动脉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圄栓塞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的实施了微弹簧圈栓塞。本组中19例动脉瘤100%栓塞,90%以上栓塞3例,90%以下栓塞1例。所有患者均于栓塞后3、6、12个月行DSA造影复查。20例同栓塞时无明显变化,3例患者有复发,所有病人均未出现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结论血管内治疗是处理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式,其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明显优于外科夹闭术。
- 李晓玲陈艳张紫寅
- 关键词:血管内治疗微弹簧圈球囊基底动脉动脉瘤
- 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分析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探讨使用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7月~2011年9月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的21例宽颈动脉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未破裂动脉瘤9例,破裂动脉瘤13例;H-H分级:0级9例,Ⅰ级3例,Ⅱ级5例,Ⅲ级4例;采用Neuroform支架辅助栓塞11例,LEO支架4例,Enterprise支架6例。结果 21例患者支架均得以成功释放,术后立即造影见动脉瘤致密填塞17例,瘤颈残余3例,瘤体少部分显影1例;全组病例均未产生与介入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术后3~6个月均进行DSA造影复查,致密栓塞的17例患者均未见复发,瘤颈残留的3例复查时明显见瘤颈显影明显变淡,瘤体显影的于6个月复查时未见显影。所用病例载瘤动脉均通畅,支架未见移位。结论使用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技术有利于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扩大了介入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的应用范围,并且大大提高了微弹簧圈栓塞的致密栓塞率。
- 李晓玲陈艳张紫寅
- 关键词: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栓塞
- 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3
- 2013年
-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经临床及影像学确诊为脑梗死患者1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两组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0.48%,对照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脂水平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能够有效降低血脂,有效促进脑梗死所致的失语、偏瘫等临床症状的恢复,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显著性效果。
- 李晓玲陈艳张紫寅杨堃唐建建
- 关键词:辛伐他汀氯吡格雷脑梗塞疗效
- 化疗药物引起颅内静脉窦血栓1例
- 2012年
-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以脑静脉回流受阻、脑脊液吸收障碍为特征的一种少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年发病率2—4/100万,致残率和病死率很高,病死率5%-15%。其病因未明,多与外伤、感染、雌激素水平及凝血功能障碍等有关。抗肿瘤化疗药物目前已被认为是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和导致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但其引起CVST却十分少见,国内外文献亦报道甚少。我院神经内科2011年12月收治1例因睾丸精原细胞瘤化疗后形成CVST的患者,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 程明礼李晓玲陈艳
- 关键词:静脉窦血栓化疗
- 颈动脉支架术后同侧分水岭区脑梗死1例
- 2010年
- 陈艳李晓玲程明礼
- 关键词:分水岭区脑梗死支架术后右侧肢体无力颈动脉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同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