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培红

作品数:17 被引量:51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病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科技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细胞
  • 11篇淋巴
  • 9篇淋巴瘤
  • 8篇病理
  • 7篇免疫
  • 6篇骨髓
  • 6篇病理学
  • 5篇免疫表型
  • 5篇表型
  • 4篇细胞淋巴瘤
  • 4篇白血
  • 3篇蛋白
  • 3篇球蛋白
  • 3篇淋巴细胞
  • 3篇弥漫
  • 3篇免疫表型分型
  • 3篇白血病
  • 3篇B细胞
  • 3篇病理学特点
  • 2篇疑难病

机构

  • 10篇北京协和医学...
  • 4篇复旦大学附属...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17篇张培红
  • 9篇杨晴英
  • 9篇刘恩彬
  • 9篇孙琦
  • 9篇李占琦
  • 8篇陈辉树
  • 8篇方立环
  • 8篇孙福军
  • 4篇朱雄增
  • 4篇邱录贵
  • 3篇周晓燕
  • 3篇张太明
  • 2篇陆锦标
  • 2篇齐军元
  • 2篇刘薇
  • 2篇徐燕
  • 2篇李小妹
  • 2篇易树华
  • 2篇李小秋
  • 1篇史丽慧

传媒

  • 7篇中华病理学杂...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诊断病理学杂...
  • 2篇白血病.淋巴...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华医学会病...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7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儿童难治性血细胞减少的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研究儿童难治性血细胞减少(RCC)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到2013年6月1420例初诊为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儿童(0-14岁)的临床资料,重新评估患儿骨髓细胞形态和组织病理,按照2008版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中RCC诊断标准重新进行诊断分型。患儿临床转归通过每3-6月门诊就诊随访获得。结果1420例患儿中,152例(10.7%)诊断为RCC。与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比较,RCC患儿发病时血红蛋白较低,胎儿血红蛋白比例增高。RCC患儿诊断时异常核型者比例为21.5%。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范围1-283个月)。RCC患儿对环孢素和雄激素治疗的完全有效、部分有效和无效率分别为19.0%、26.7%、54.3%。RCC患儿5年和10年的预期生存率分别为87.9%和72.4%;5年和10年的预期克隆演变率分别为15.3%和20.0%;2年预期新发染色体核型异常率为3.6%;5年和10年预期白血病转化率为10.0%和20.0%。结论 RCC具有成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基本特征。RCC患儿预后差,向白血病转化风险高,环孢素治疗有效率较低。
安文彬张培红任媛媛郭晔王书春陈晓娟杨文钰常丽贤竺晓凡
关键词:难治性血细胞减少预后儿童
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 探讨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ANK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ANKL患者的临床病理档案资料,全部病例均行全血细胞计数以及外周血涂片、骨髓穿刺与骨髓活检标本的形态学观察.用流式细胞学(FCM)及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进行免疫表型分析.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T细胞受体(TCR)γ基因重排.结果 10例患者中,最常见的血液学异常为贫血(7例)与血小板减少(9例).6例外周血涂片可见大颗粒淋巴细胞.骨髓穿刺涂片示8例淋巴细胞比例增高(>20.0%).6例可见大颗粒淋巴细胞.骨髓活检切片示轻度浸润5例,中度浸润3例,重度浸润2例.骨髓切片中8例为间质型浸润,2例呈弥漫型浸润,4例可见噬血现象(吞噬成熟红细胞).免疫表型方面,FCM检测示全部病例为CD2+sCD3- CD4- CD56+CD57-.9例CD7、5例CD16、4例CD8和1例CD5阳性.8例行免疫组织化学相关抗原检测:cCD3 4例、CD566例、T细胞内抗原1(TIA-1)6例、颗粒酶B4例和穿孔素2例阳性.10例TCRγ基因重排检测均为胚系构型.结论 ANKL是一种NK细胞来源的高度侵袭性淋巴组织肿瘤,需进行全面的外周血与骨髓的形态学、免疫表型以及分子遗传学检测才能确诊,需注意与多种NK细胞与T细胞淋巴瘤鉴别.
刘恩彬陈辉树张培红李占琦孙琦杨晴英方立环孙福军
关键词:穿刺术免疫表型分型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骨髓病理特点与鉴别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探讨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的骨髓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方法 19例WM患者行骨髓穿刺(BMA)及骨髓活组织检查(BMB)进行形态学观察,用流式细胞术(FCM)及免疫组织化学(IHC)方法 进行免疫表犁分析.结果 11例BMA示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增生.BMB示19例均见瘤细胞侵犯,其中17例主要为小淋巴细胞增生,2例主要为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增生.4例未见典型的浆细胞样淋巴细胞.骨髓侵犯呈弥漫型12例,结节型4例,间质型3例.FCM示14例瘤细胞CD19^+、CD20^+、CD22^+、CD5^-、CD10^-.IHC示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样淋巴细胞CD20^+、Pax5^+,浆细胞CD38^+、CD138^+、CD20^-、Pax5^-.结论 小淋巴细胞增生伴有浆细胞样分化是WM的典型骨髓病理组织学改变,IHC有利于识别淋巴细胞及浆细胞两种不同的细胞成分.形态学与FCM、IHC相结合有助于WM的诊断与鉴别.
刘恩彬张培红李占琦孙琦杨晴英方立环孙福军
关键词:骨髓检查免疫表型分型
结内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表型和分化特征及预后的比较被引量:10
2007年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生物学特征和预后并比较结内与结外的差异。方法分析142例 DLBCL 的临床病理资料,结内90例,结外52例(胃肠30例,其他22例),并随访2~108个月,制备组织芯片,并经免疫组织化学 EnVision 法染色,观察 CD10、bcl-6、MUM1蛋白的表达并进一步区分其生发中心 B 细胞(GCB 细胞)和非生发中心 B 细胞的分化特征。结果胃肠道 DLBCL 常为Ⅰ~Ⅱ期,国际预后指标评分低,预后也好于结内及其他结外 DLBCL。单个抗原的表达率,CD10为19%(27例),bcl-6为51%(72例),MUM1为58%(82例)。36%(51例)的 DLBCL 显示 GCB 细胞分化特征,64%(91例)的 DLBCL 显示非 GCB 细胞分化特征。结外 DLBCL的 bcl-6的表达(63%)高于结内 DLBCL(43%)。在不同的结外部位,甲状腺等部位多见为 GCB 细胞分化的 DLBCL;睾丸等部位多见为非 GCB 细胞分化的 DLBCL。结论 DLBCL 显示生发中心 B 细胞和非生发中心 B 细胞分化特征,结内外以及结外不同部位的 DLBCL 有着不同的生物学特征和预后。
陆锦标李小秋张培红周晓燕张太明李小妹朱雄增
关键词:淋巴瘤大细胞生发中心预后免疫表型分型
脾脏B细胞边缘区淋巴瘤侵犯骨髓的病理学特点与鉴别诊断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脾脏B细胞边缘区淋巴瘤(SMZL)侵犯骨髓的病理学特点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2例SMZL侵犯骨髓患者的临床病理档案资料,并行骨髓活检标本的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染色检查。其中18例行全血细胞计数以及外周血涂片、骨髓穿刺涂片和流式细胞学检查。结果18例患者中11例外周血涂片可见绒毛淋巴细胞;骨髓涂片15例淋巴细胞比例增高(〉20.0%);6例可见绒毛淋巴细胞。18例患者的流式细胞学检测(FCM)结果显示18例为CD19^+CD20^+FMC7^+CD22^+CD10-CD2-CD3-CD7-。22例患者的骨髓活检切片示22例(100%)出现骨髓侵犯,4例(18.2%)轻度侵犯,11例(50.0%)中度侵犯,7例(31.8%)为重度侵犯。分布方式:16例(72.7%)血窦内分布,14例(63.6%)为间质型分布,11例(50.0%)为灶性分布,1例(4.5%)为弥漫型分布;2例(9.1%)可见反应性生发中心,CD23染色示滤泡树突状细胞网阳性,bcl-2染色示生发中心阴性。22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示瘤细胞抗原表达均为CD20^+PAX5^+CD3-CD5-CD10-cyclin D1-CD23-CD43-AnnexinA1-CDllC-CD25-。2例(9.1%)CD38^+,2例(9.1%)CD138^+。结论SMZL侵犯骨髓具有多种侵犯方式,单纯窦内型罕见,免疫表型缺乏特征性,需要与多种小B细胞淋巴瘤鉴别。
孙琦张培红刘恩彬刘薇李占琦杨晴英方立环孙福军陈辉树邱录贵
关键词:脾肿瘤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侵犯骨髓的病理学观察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侵犯骨髓的病理学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24例DLBCL侵犯骨髓的骨髓活检HE染色切片进行形态学观察,20例免疫组化(IHC)法进行免疫表型分析。将其中10例髓外部位原发的NHL患者的骨髓与髓外部位瘤细胞的形态学进行对比观察。结果DLBCL侵犯骨髓的方式依次为:弥漫型14例,间质型6例,混合型2例,结节型1例,窦内型1例。侵犯程度为重度15例,中度4例,轻度5例。瘤细胞形态学类型为中心母细胞型21例,免疫母细胞型3例。瘤细胞表达CD20、CD45RN、Pax5等一种或多种B细胞的标记。不表达CD3、CD4580、CD5、CD10、TdT、CyclinD1、CD38、CD68、MPO。10例髓外原发淋巴瘤患者的骨髓与其髓外部位瘤细胞形态一致。结论DLBCL侵犯骨髓多具有特殊的骨髓病理学特点。少数轻度、间质型浸润以及混有较多小淋巴细胞者,免疫组化有助于鉴别诊断。骨髓活检对于DLBCL侵犯骨髓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刘恩彬陈辉树张培红李占琦孙琦杨晴英方立环孙福军孙瑞杰
关键词:骨髓侵犯骨髓活检病理形态
滤泡型淋巴瘤中t(14;18)染色体易位的分析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滤泡型淋巴瘤(FL)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在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55例 FL 石蜡标本,对照组小 B 细胞淋巴瘤28例和反应性滤泡增生(RFH)10例,应用套式 PCR技术检测 FL 中,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IgH)的克隆性重排;应用标准 PCR 技术检测55例 FL 中 t(14;18)易位,以10例 RFH 做对照;采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20例淋巴结 FL 中 t(14;18)易位,以4例 RFH 作为对照;并与 PCR 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55例 FL 中,结内49例,结外6例。男性33例,女性22例,男女比为1.5:1。发病年龄36~79岁(中位年龄57岁);FL 分级:FL1~3分别为25例、19例和11例。(2)55例中50例(90%)检出β-肌动蛋白(actin),该50例中FR3A 阳性24例(48%),FR2阳性25例(50%),其中15例(30%)呈 FR3A 和 FR2双阳性,共34例(68%)IgH 基因重排。对照组小 B 细胞淋巴瘤28例中,25例检出β-actin,其中 FR3A 阳性18例(64%),FR2阳性17例(61%),共24例(86%)可检测出克隆性 IgH 基因重排。4例 RFH 均未检出IgH 基因重排。(3)在44例结内 FL 中检出15例(34%)t(14;18)易位,其中14例在 MBR,1例在mcr。(4)20例中,有16例(80%)可检出 t(14;18)易位。结论 (1)IgH 克隆性重排在 FL 中的检测率比其他小 B 淋巴细胞低。(2)FISH 检测石蜡包埋组织中 t(14;18)易位有助于 FL 的诊断。FISH 比PCR 的敏感性更好,操作简便,可用于检测石蜡包埋组织中的分子遗传学改变。
张培红周晓燕水若鸿张太明郑爱华郭晓红朱雄增
关键词:染色体易位滤泡型淋巴瘤IGH基因重排小B细胞淋巴瘤分子遗传学改变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病理学观察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PDCN)的组织病理学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BPDCN患者的组织标本(1例为淋巴结、骨髓活检,另1例为皮肤、淋巴结、骨髓活检)进行HE染色及常规EliVision免疫组化观察与分析。结果 2例均为男性,年龄73岁和7岁。就诊时1例无症状、多发性皮肤病损,表面呈淡红色至紫红色的斑疹、丘疹、斑块、皮下结节;另1例无皮肤病损,以浅表淋巴结肿大就诊。组织学检查示1例侵犯淋巴结和骨髓;另1例侵犯皮肤、淋巴结和骨髓。镜下瘤细胞形态类似于淋巴母细胞或原始单核细胞。免疫组化示瘤细胞CD4、CD56、CD43和CD123(+),CD117、MPO、CD68、PAX5、CD20和CD3(-)。结论 BPDCN是一种罕见类型高度侵袭性血液肿瘤,除侵犯皮肤外还侵犯骨髓和淋巴结。CD4、CD56、CD43和CD123(+),不表达系别特异性标记,应注意与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区别。
刘恩彬陈辉树张培红李占琦孙琦杨晴英方立环孙福军
关键词:病理学免疫表型骨髓活检
疑难病例析评 第190例皮疹-发热-贫血-多发淋巴结肿大-浆细胞增多-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升高
2009年
患者女,45岁,主因“皮疹13年,发热、乏力8年,淋巴结肿大5年”于2007年4月收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患者于1994年无明显诱因出现背部皮疹,不高出皮面,淡红色,压之不褪色,未予注意。后前胸、面部、四肢陆续出现类似皮疹。就诊于皮肤科,皮肤活检显示浆细胞增多,未予明确诊断。1999年患者开始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以午后为著,并伴有乏力,无咳嗽、盗汗、体重下降,抗感染治疗无效。2002年患者开始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未予处理。2005年3月查血常规:
安刚史丽慧易树华张培红陈辉树邱录贵
关键词:浆细胞增多免疫球蛋白皮疹多克隆
疑难病例析评第274例 间断发热-骨痛-骨髓中大量异常细胞-肌酶明显升高
2012年
病历摘要 患者男,51岁,因间断发热2个月余、骨痛1个月余,于2011年6月27日收住入院。患者入院前2个月余,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3℃,发热多在下午出现,夜间可自行消退,伴盗汗,不伴其他症状;入院前1个月余开始感腰骶部及双侧大腿外侧疼痛,活动时加剧;
刘葳齐军元张培红王慧君徐燕邱录贵
关键词:间断发热异常细胞骨痛肌酶骨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