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佟朝霞

作品数:5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市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梗死
  • 1篇眩晕
  • 1篇血管
  • 1篇血管舒缩
  • 1篇血管舒缩因子
  • 1篇血量
  • 1篇血性
  • 1篇早期神经功能...
  • 1篇针刺
  • 1篇针刺法
  • 1篇针药
  • 1篇针药结合
  • 1篇治疗脑梗死
  • 1篇神经功能
  • 1篇神经功能恶化
  • 1篇通脑活络针刺...
  • 1篇凝血
  • 1篇凝血指标

机构

  • 4篇南京市中医院

作者

  • 4篇佟朝霞
  • 2篇李建香
  • 2篇惠振
  • 2篇王敬卿
  • 1篇赵峰
  • 1篇张敬华
  • 1篇梁艳
  • 1篇王琳

传媒

  • 1篇内蒙古中医药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辽宁中医药大...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7
  • 1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定眩颗粒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人血管舒缩因子水平的影响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观察定眩颗粒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人血管舒缩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4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加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每次6 mg,每日3次;治疗组采用基础治疗加用定眩颗粒,每次1包,每日3次,两组均治疗14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经颅多普勒(TCD)测定后循环主要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质谱分析法检测血清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DHI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DH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峰流速较治疗前提高,血管搏动指数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ET-1水平较治疗前降低,CGRP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定眩颗粒可能通过干预血管舒缩因子水平,调节后循环血流动力学,提高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灌注,进而发挥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人的治疗作用。
惠振赵峰佟朝霞李建香俞悦王敬卿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血管舒缩因子内皮素-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脑出血出血量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2014年
目的:研究脑出血患者不同出血量与凝血指标的关系。方法:回顾总结102例脑出血患者,按出血量分为3组(小于10ml者小量组,10ml^30ml者中量组,大于30ml者大量组),比较不同组别凝血指标及其与出血量的关系。结果:血浆D-二聚体值比较,P<0.05,中量组高于小量组,大量组也高于小量组;血浆DD值与出血量之间关系存在线性关系。结论:血浆DD值与出血量呈正相关性。
佟朝霞李建香
关键词:脑出血出血量凝血指标D-二聚体
通脑活络针刺法联合复方通络饮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临床观察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 :观察通脑活络针刺法联合复方通络饮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临床疗效。方法 :将108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3组,西医基础治疗组34例,给予西医常规基础治疗(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阿托伐他汀降脂稳定斑块、依达拉奉清除自由基、丁苯酞注射液保护线粒体,控制血压、血糖等治疗);针刺治疗组35例,给予西医基础治疗加用通脑活络针刺法治疗;针药结合组39例,给予西医基础治疗加用复方通络饮及通脑活络针刺法;1个疗程14 d,每组治疗2个疗程共计28 d。治疗前、治疗后14 d及28 d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中国脑卒中量表评分(C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治疗后各组NIHSS评分及CSS评分均较疗前有所改善,Barthel指数显示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所提高,且针药结合组更能有效降低患者NIHSS及CSS评分(P<0.05),显著改善患者Barthel指数(P<0.01)。结论 :通脑活络针刺法联合复方通络饮能够有效改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能力,适宜联合推广应用。
惠振佟朝霞张敬华王敬卿
关键词:通脑活络针刺法脑梗死急性期针药结合
椎体束间距离与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分析
2017年
目的探讨椎体束间距离与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南京市中医院2014年10月—2016年4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6例,根据斯堪的纳维亚卒中评分量表(SSS)评分分为END组(n=44)和非END组(n=62)。比较两组患者各指标间的差异,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椎体束间距离与END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史、饮酒史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D组患者椎体束空间距离大于非END组(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END与椎体束空间距离具有相关性(r=-0.623,P<0.01)。结论椎体束间距离与脑梗死患者END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王琳佟朝霞梁艳俞悦
关键词: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梗死灶锥体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