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华荣

作品数:50 被引量:129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电子电信天文地球理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16篇专利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电子电信
  • 19篇天文地球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49篇激光
  • 42篇激光测距
  • 23篇卫星激光测距
  • 10篇望远镜
  • 7篇单光子
  • 7篇单光子探测
  • 7篇光子
  • 6篇散射
  • 6篇重复频率
  • 6篇后向散射
  • 6篇测距
  • 5篇脉冲
  • 5篇回波
  • 5篇激光器
  • 4篇皮秒
  • 4篇皮秒激光
  • 4篇重复率
  • 4篇卫星
  • 4篇光阑
  • 4篇波长

机构

  • 50篇中国科学院上...
  • 26篇中国科学院
  • 7篇华东师范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北京工业大学
  • 2篇上海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中国科学院国...
  • 1篇中国科学院光...
  • 1篇北京国科世纪...
  • 1篇中国科学院新...
  • 1篇北京卫星导航...

作者

  • 50篇邓华荣
  • 45篇张忠萍
  • 41篇吴志波
  • 40篇张海峰
  • 24篇汤凯
  • 23篇程志恩
  • 11篇李朴
  • 8篇秦思
  • 7篇孟文东
  • 3篇赵罡
  • 2篇陈檬
  • 2篇陈菊平
  • 2篇黄勇
  • 2篇丁仁杰
  • 1篇闫莹
  • 1篇樊仲维
  • 1篇陈欣扬
  • 1篇张阿丽
  • 1篇吴光
  • 1篇曹建军

传媒

  • 7篇红外与激光工...
  • 4篇光学学报
  • 4篇激光与红外
  • 2篇物理学报
  • 2篇红外与毫米波...
  • 2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世界科技研究...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激光与光电子...
  • 1篇中国激光
  • 1篇光子学报
  • 1篇光电技术应用
  • 1篇航天器环境工...
  • 1篇地球与行星物...

年份

  • 4篇2023
  • 3篇2022
  • 5篇2021
  • 8篇2020
  • 5篇2019
  • 9篇2018
  • 5篇2017
  • 9篇2016
  • 2篇2015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0 kHz重复率全天时卫星激光测距被引量:6
2020年
在上海天文台1 kHz卫星激光测距系统上,通过885 nm端面泵浦Nd:YAG实现对激光器改进和升级;对泵浦电流、Nd:YAG冷却水温及再生放大建立周期加以控制,在10 kHz下获得6 W功率532 nm近等幅值皮秒激光脉冲输出,发散角0.6 mrad,脉宽30 ps,光束质量M2=1.2。测量与分析各重复率1 kHz、2 kHz、4 kHz、5 kHz、6.25 kHz、10 kHz下单光子探测器噪声水平、虚警概率与距离门控的关系,噪声光子数N与重复率f关系为N=743784.76+431.08f;重复率10 kHz下虚警探测概率P与距离门控Δt关系为P(△t)=1-e^-5054584.76×△t,获得的含噪声、测量频率与激光能量的激光回波数表达式对测距系统设计有一定指导作用。通过距离门控控制实现了10 kHz全天时卫星激光测距,并实现同步轨道3.6×10^4 km的北斗卫星Compassi6b白天测量。
龙明亮张海峰门琳琳吴志波邓华荣秦思张忠萍
关键词:卫星激光测距噪声测量单光子探测
4 kHz重复频率卫星激光测距系统及其应用被引量:13
2019年
分析了上海天文台皮秒激光器系统在不同重复频率下的输出功率、输出波形等性能,实现了重复频率为4 kHz、功率为3 W、波长为532 nm的激光稳定输出。建立了4 kHz重复频率卫星激光测距系统,实现了4 kHz重复频率卫星测距,其测量数据量和标准点数据精度比1 kHz重复频率的分别提高了约2.62倍和1.62倍,提升了卫星观测性能。采用Lomb算法获得了Ajisai卫星自转频率(平均值为0.4234 Hz)以及自转频率准确度(0.0054 Hz),与1 kHz激光观测系统相比,4 kHz重复频率卫星激光测距系统的卫星自转测定精度显著提升。
邓华荣张海峰龙明亮吴志波汤凯张忠萍
关键词:激光器卫星激光测距
一种激光测距系统延时地靶测定激光衰减自控装置
本发明公开一种激光测距系统延时地靶测定激光衰减自控装置,包括计算机终端,伺服电机控制终端,伺服电机,联轴器,镜架,45°反射镜,挡板等组件。系统延时地靶测定时,激光束45°入射至45°反射镜,大部分激光经45°反射镜反射...
龙明亮邓华荣程志恩汤凯吴志波张海峰张忠萍
文献传递
2014年上海天文台卫星激光测距观测报告被引量:2
2015年
介绍了2014年上海天文台卫星激光测距系统的常规观测、系统升级改造及科研实验情况。在主副镜完成用1064nm波长镀膜的基础上,突破激光指向监视、发散角调节等关键技术,国内首次完成1064nm波长激光对卫星的测量;通过引进10kHz激光器,以及解决超高重复频率的事件记录、控制采集等关键技术,国际上首次实现i0kHz重复频率激光测距,最远探测距离达40000km;使用200Hz重复频率60w大功率激光器及低噪高效探测器,基于60厘米望远镜完成最远距离2200km的激光测距、雷达散射截面fradarcross—section,RCS)最小为0.3m0的空间碎片测量,并成功实现1.56米望远镜的空间碎片激光测距。
吴志波张海峰邓华荣李朴陈菊平张忠萍
关键词:卫星激光测距
一种距离门控脉冲信号产生系统
本发明涉及一种距离门控脉冲信号产生系统,其包括:FPGA芯片,该FPGA芯片包括:串口模块;倍频模块;主波滤波模块;与所述GPS接收机、倍频模块以及主波滤波模块连接的时钟模块;与所述时钟模块以及串口模块连接的乘法模块,其...
吴志波张海峰张忠萍陈菊平孟文东邓华荣程志恩丁仁杰
文献传递
偏振方法对卫星激光测距数据偏差改善的研究
国内外卫星激光测距(Satellite Laser Ranging,SLR)站的数据偏差影响了毫米级精度SLR技术的推广应用.SLR站普遍采用测量地面靶目标来完成系统延时校准,地面靶目标测量与卫星测量时的状态差异是产生数...
邓华荣吴志波李朴汤凯张海峰
关键词:卫星激光测距
地基激光测距系统观测空间碎片及其探测能力研究被引量:12
2017年
空间碎片高精度测量是提升碎片目标精密监测与预警的重要途径。作为空间碎片地基光电探测技术,激光测距具有高精度测量特性。根据空间碎片激光测距特点以及瞄准国际技术发展,研制高性能高功率激光器、突破高效率激光信号探测等,国内首先建立了60 cm口径空间碎片激光测距系统,实现了碎片目标测量距离从500~2 600 km,目标截面积从小于0.5 m^2到大于10 m^2,具备了空间碎片常规测量能力。根据空间碎片激光测距方程,结合实际激光回波数据,综合考虑空间碎片过境时段等,构建了地基激光测距系统探测仿真模型,研究了60 cm口径空间碎片激光测距系统探测能力,可对距离1 000 km、直径大于50 cm碎片目标进行观测,与实际测量结果相符,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合理性,为未来地基激光测距系统高效运行及测量装备建设与探测效能评估奠定了基础。
张忠萍程志恩张海峰邓华荣江海
关键词:激光测距测量系统
卫星激光测距系统稳定性分析及提高被引量:8
2019年
以典型 SLR 系统为研究平台根据测量数据的产生流程详细分析了卫星测量与系统校准时的状态差异并评估了状态差异对测量数据距离偏差的影响引出 SLR 测量数据稳定性提升的途径.研究成果用于上海天文台SLR系统后 2015 年度对地球动力学卫星(Lageos)观测数据的长期稳定性、短期稳定性和标准点精度分别由改造前的12.7mm、22.7mm和2.0mm提升到4.1mm、9.3mm和1.0mm 国内率先达到国际卫星激光测距组织(ILRS)的数据质量标准(10mm 20mm和5mm)并持续保持提升了我国在SLR领域的国际地位和观测数据权重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吴志波邓华荣张海峰汤凯龙明亮王楠秦思张忠萍
关键词:卫星激光测距
高自动化卫星激光测距系统研究与设计被引量:12
2017年
卫星激光测距(SLR)技术因测量精度高而广泛应用,但由于涉及多门学科领域使得系统复杂,制约了自动化水平提高,影响着该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基于上海天文台SLR系统平台,分析了SLR的操作流程,提出光学系统、伺服系统、控制系统及远程监控管理系统等自动化发展方向,设计了角秒级精度光束指向瞄准方法,研制了精度为1″的小型化伺服控制系统,实现了观测模式的快速切换,并搭建远程监控管理系统,使整个SLR系统的自动化能力得到提高,减少了人力操作,提高了观测效率。应用上述研究成果,在国内成功进行了SLR的远程控制实验,实现了SLR系统的异地操作和监控,为SLR的全自动化及远程控制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丁仁杰吴志波邓华荣汤凯张忠萍
关键词:卫星激光测距自动化远程控制
多望远镜信号接收的激光测距系统探测能力被引量:5
2018年
地面激光测距站向空间目标发射激光信号后,其反射的回波信号达到地面站时将覆盖一定范围,通过设置多台望远镜接收信号,有利于提升对激光信号探测能力。根据激光雷达测距方程及信号探测概率,分析了多望远镜信号接收系统的探测概率、提升效果以及等效接收能力。利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相距约60 m、口径分别为1.56 m和60 cm双望远镜系统,通过双望远镜同时接收卫星的回波信号,研究了双望远镜信号接收系统探测能力。相比原60 cm口径望远镜系统,单位时间内激光回波数增加了四五倍。考虑到1.56 m口径望远镜激光测量性能,双望远镜可等效于一台口径约1.61 m望远镜系统接收能力,验证了多望远镜信号接收可行性和技术优势。分析了多望远镜系统对轨道高度1 000 km、直径10 cm非合作目标测量能力及所需望远镜台数,使该测量技术在微弱信号探测与大口径望远镜激光测量中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张海峰龙明亮邓华荣程志恩张忠萍
关键词:激光测距测量系统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