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彩娟

作品数:19 被引量:164H指数:7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镇痛
  • 10篇分娩
  • 9篇硬膜
  • 9篇硬膜外
  • 9篇分娩镇痛
  • 6篇剖宫产
  • 5篇术后
  • 5篇剖宫产术
  • 5篇静脉
  • 5篇布托
  • 5篇布托啡诺
  • 5篇产妇
  • 4篇硬膜外分娩
  • 4篇硬膜外分娩镇...
  • 4篇剖宫产术后
  • 4篇自控静脉
  • 4篇自控静脉镇痛
  • 4篇静脉镇痛
  • 4篇发热
  • 3篇导管

机构

  • 19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南京市第一医...

作者

  • 19篇李彩娟
  • 15篇沈晓凤
  • 11篇徐世琴
  • 6篇冯善武
  • 6篇毛毛
  • 4篇张瑶
  • 3篇王朝辉
  • 3篇张盼盼
  • 2篇崔晓花
  • 2篇雷黎明
  • 2篇钱锐锋
  • 2篇夏凡
  • 1篇袁红梅
  • 1篇韩翠翠
  • 1篇颜洁
  • 1篇王楠
  • 1篇王娴
  • 1篇陈晨
  • 1篇秦香
  • 1篇沈洁

传媒

  • 8篇临床麻醉学杂...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护理研究
  • 1篇江苏医药
  • 1篇基层医学论坛
  • 1篇实用疼痛学杂...
  • 1篇护理研究(上...
  • 1篇国际麻醉学与...
  • 1篇中华医学会疼...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7篇2016
  • 1篇2015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分娩镇痛期间产间发热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期间产间发热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分娩镇痛期间产间发热产妇49例为研究组,同期体温正常产妇100例为对照组,记录两组产妇的年龄、BMI、产程、分娩镇痛时间、胎膜早破到分娩结束时间、阴道检查次数、是否使用缩宫素、羊水污染例数、出血量、胎儿体重、脐动脉p H值和Lac等,采用二项式Logistic回归法对影响产间发热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高BMI、分娩镇痛时间较长、胎膜早破到分娩结束时间较长、多次阴道检查与产间发热有关(P<0.05)。结论产间发热和多种因素相关,对产间发热的高危人群应减少阴道检查次数,缩短分娩镇痛时间。
雷黎明沈晓凤李彩娟王伟刘昱升冯善武
关键词:分娩镇痛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
硬膜外预注不同容量生理盐水减少硬膜外导管误入血管的效果被引量:6
2016年
妊娠13-16周时,增大的子宫即可在孕妇仰卧位时压迫下腔静脉,使下腔静脉回流受阻,引起硬膜外腔静脉压升高,静脉丛扩张。随着妊娠的进展、子宫的增大,静脉丛扩张更明显,而在分娩时,产妇腹壁肌及膈肌收缩使腹内压进一步升高,可致硬膜外腔静脉丛进一步扩张。早期研究表明,妊娠状态下实施硬膜外麻醉时导管置入血管概率是非妊娠状态的2倍,约为16%。
张瑶沈晓凤冯善武李彩娟朱运河王楠徐世琴
关键词:预注肌收缩腹内压
硬膜外分娩镇痛对胎儿脐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血流的影响被引量:20
2016年
目的运用多普勒超声观察硬膜外分娩镇痛对胎儿脐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要求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产妇59例(R组),同时选取拒绝分娩镇痛产妇25例(N组)。记录产妇产程时间、出血量、分娩方式、新生儿情况。当宫口开至2 cm时,R组记录镇痛前(T0)、镇痛后15 min(T1)、镇痛后30 min(T2)和镇痛后60 min(T3)胎儿大脑中动脉、脐动脉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和最大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S/D),N组在相同时间间隔记录上述参数。结果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出血量及分娩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T2时,R组胎儿大脑中动脉、脐动脉PI和S/D有下降趋势,大脑中动脉RI有增加趋势,但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组在各时点无明显改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对母婴无明显影响,不良反应少,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雷黎明徐世琴刘得卫李彩娟冯善武沈晓凤
关键词:硬膜外分娩镇痛多普勒超声大脑中动脉脐动脉
脉冲式全自动注药泵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观察脉冲式全自动注药泵在分娩镇痛中临床使用及对产妇和胎儿安全性评估。方法要求行硬膜外分娩镇痛初产妇480例,随机分为脉冲式全自动注药泵组(A组)和一般全自动注药泵组(B组)。选择L2-3或L3-4行硬膜外穿刺并向头部置管4cm。注射试验剂量1.5%利多卡因3m1,5min后。A组连接脉冲式全自动注药泵,每隔1h脉冲式注药8ml,8rain内注完;B组连接一般全自动注药泵,两组均首次剂量7ml,持续剂量8ml/h,单次给药8ml,锁定时间30min。镇痛期间记录VAS、改良Bromage评分、镇痛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最高平面及达到的时间、麻醉药物总量、第一次镇痛药补救时间、补救次数、产程、分娩方式、缩宫素使用量、产后出血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新生儿评分。结果最终纳入产妇共410例,A组208例,B组202例。与镇痛前相比,两组产妇在实施分娩镇痛后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镇痛后15min、2h、3h、4h,A组VAS评分低于B组(P〈0.05)。A组达感觉消失最高平面的时间短于B组(P〈0.05)。A组镇痛起效时间短于B组(P〈0.05),补救次数A组明显少于B组,第一次补救时间A组长于B组(P〈0.05)。镇痛药物总量A组少于B组(P〈0.05)。1min和5min时的Apgar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冲式全自动注药泵较一般全自动注药泵起效时间短,阻滞平面广,镇痛时间长和需注射镇痛药补救次数少,可提高分娩镇痛满意度。
颜洁韩翠翠李彩娟王朝晖沈洁沈晓凤
关键词:分娩
改良序贯法测定氢吗啡酮用于潜伏期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半数有效剂量被引量:14
2020年
目的测定氢吗啡酮用于潜伏期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和90%有效剂量(ED90)。方法选择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单胎初产妇28例,年龄25~45岁,BMI 19~29 kg/m2,ASAⅠ或Ⅱ级,宫口扩张≤3 cm。所有产妇于L2-L3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并置管,推注氢吗啡酮10 ml。每例产妇所接受的氢吗啡酮剂量按序贯法确定,相邻药物剂量比值为1∶1.2。首例产妇硬膜外注射氢吗啡酮0.4 mg,若VAS疼痛评分≤3分,则下一例产妇接受的氢吗啡酮降低一个剂量梯度;若VAS疼痛评分>3分,则下一例产妇上升一个剂量梯度。记录给药前(T0)及给药后10 min(T1)、20 min(T2)、30 min(T3)时的VAS疼痛评分。计算氢吗啡酮用于潜伏期硬膜外分娩镇痛的ED50和ED90及其95%可信区间(CI)。记录循环抑制、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寒颤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氢吗啡酮用于潜伏期硬膜外分娩镇痛的ED50为0.237 mg(95%CI 0.206~0.271 mg),ED90为0.479 mg(95%CI 0.320~0.717 mg)。1例产妇出现皮肤轻度瘙痒,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氢吗啡酮用于潜伏期硬膜外分娩镇痛的ED50为0.237 mg(95%CI 0.206~0.271 mg),ED90为0.479 mg(95%CI 0.320~0.717 mg),不良反应少,起效时间快。
张素素毛毛李彩娟沈晓凤徐世琴
关键词:分娩镇痛氢吗啡酮硬膜外半数有效剂量
产间发热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21年
产间发热会增加产妇器械辅助阴道分娩及剖宫产率,对新生儿造成短暂的不良影响,因此备受临床关注。产间发热的影响因素分为感染性因素与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包括产妇自身炎症、慢性疾病或胎膜早破、多次的阴道检查等,可以引起产妇发热但没有感染的临床依据的称为非感染性因素,包括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高体质指数及催产素等。其中硬膜外相关的产间发热机制尚不明确。探索产间发热的相关因素,针对病因及时干预或调整镇痛方案,有助于临床推广分娩镇痛,改善母婴结局,保障母婴安全。
李欣桐李彩娟张媛沈晓凤
疼痛调控相关miRNAs的筛选及脊髓miR-29c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痛阈的影响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通过microRNAs(miRNAs)芯片技术筛选疼痛调控相关的miRNAs,观察microRNA-29c(miR-29c)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痛阈的影响。方法实验一: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神经病理性痛组(SNI组)及妊娠神经病理性痛组(PSNI组),测定机械缩足阈值(MWT),观察分娩对疼痛的影响。在SNI组及PSNI组大鼠分娩后MWT差异显著时,取脊髓腰膨大组织,筛选差异表达的miRNAs。实验二:选取目的miRNAs,包被过表达或沉默慢病毒,脊髓内注射干预后观察SNI组大鼠MWT变化。结果与SNI组大鼠比较,PSNI组大鼠分娩后第3天MWT明显升高,脊髓c-Fos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miRNAs芯片分析共发现71条差异表达的miRNAs,在PSNI大鼠显著上调37条,显著下调34条;选取并包被miR-124a过表达、miR-29c沉默慢病毒注射,miR-29c表达沉默可明显提高SNI组大鼠MWT。结论miR-29c是通过基因芯片筛选获得的miRNA,下调SNI大鼠脊髓miR-29c表达,能够显著改善病理性痛状态。
李彩娟夏凡毛毛张瑶沈晓凤徐世琴
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痛MICRORNAS分娩
β_2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分娩镇痛时产程进展的相关性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β2肾上腺素能受体(β2-adrenergic receptor,β2-AR)基因多态性的分布,以及该多态性与分娩镇痛时产程进展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将165例2014年3~6月接受分娩镇痛的足月初产妇纳入本研究,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β2-AR基因编码区第16、27位氨基酸变异位点,对产妇静脉血样本进行分析,获得对应的β2-AR基因多态性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并记录人口学资料、缩宫素使用、产程进展及转剖宫产情况。结果本研究失访8例,DNA提取失败5例,余152例产妇获得基因多态性分型且资料完整,最终纳入分析。所获得的β2-AR基因多态性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在16位点主要表现为Arg16Arg(AA)及Arg16Gly(AG),在27位点主要表现为Gln27Gln(CC)。按照β2-AR基因多态性分组,各组人口学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β2-AR 27位点不同基因组产妇产程进展及转剖宫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β2-AR 16位点Arg16Arg组产妇第一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均较Arg16Gly及Gly16Gly组明显延长(P〈0.05),且转剖宫产率明显增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Arg16Arg基因纯合子转剖宫产率明显提高(OR 2.87,95%CI 2.65~3.09)。结论β2-AR Arg16Arg基因纯合子产妇的产程进展相对缓慢,可能是初产妇分娩镇痛后转剖宫产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李彩娟冯善武秦香张瑶沈晓凤
关键词:分娩镇痛Β2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多态性产程
预置硬膜外导管对经产妇分娩镇痛效果及分娩结局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观察提前硬膜外置管对经产妇分娩镇痛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自愿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足月经产妇100例,随机分为2组,A组为产妇临产开始进入产房后即行硬膜外导管提前置入,待产妇有镇痛需求后,硬膜外导管连接程控脉冲式镇痛泵(脉冲泵)给予药物镇痛;B组为常规宫口开大2 cm后行硬膜外穿刺置管并连接脉冲泵进行分娩镇痛。观察2组行硬膜外置管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镇痛开始30 min后的VAS评分、各产程时间、母婴结局及产妇对分娩镇痛效果的满意度。结果A组产妇行硬膜外置管时的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镇痛开始30min后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产妇对分娩镇痛的满意度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的各产程时长、会阴裂伤分度、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的分娩结局、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前硬膜外置管更能满足经产妇的镇痛需求,保证分娩镇痛及时有效,提高了产妇的满意度。
陈丽丽钱夏丽李彩娟吴海波
关键词:经产妇分娩镇痛镇痛效果
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在瘢痕子宫产妇再次剖宫产术的应用
2024年
目的观察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在瘢痕子宫产妇再次剖宫产术的应用效果。方法160例瘢痕子宫产妇随机分为艾司氯胺酮(E)组和生理盐水(C)组,每组80例。两组产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待胎儿娩出断脐后,E组静脉给予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0.3 mg/kg,C组静脉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记录两组产妇术中牵拉反应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估Ramsay镇静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和产妇满意度评分。结果与C组比较,E组牵拉反应0级发生率较高,1级和2级发生率较低(P<0.05)。给药后30 min和1 h,E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C组,寒战、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C组(P<0.05)。E组产妇满意度评分高于C组(P<0.05)。两组产妇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子宫产妇再次剖宫产术中应用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能有效减轻牵拉反应,镇静效果较好,术后不良反应少,产妇满意度高。
王朝辉张盼盼李彩娟袁红梅冯善武
关键词:亚麻醉剂量瘢痕子宫剖宫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