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琼

作品数:4 被引量:55H指数:2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温州市科技局资助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篇新生儿
  • 1篇胆外科
  • 1篇导管
  • 1篇导管相关
  • 1篇导管相关性
  • 1篇导管相关性感...
  • 1篇新生儿黄疸
  • 1篇幸福感
  • 1篇性感
  • 1篇置入中心静脉...
  • 1篇生活质量
  • 1篇疼痛
  • 1篇中心静脉
  • 1篇中心静脉导管
  • 1篇中心静脉导管...
  • 1篇肿瘤
  • 1篇肿瘤患者
  • 1篇主观幸福
  • 1篇主观幸福感
  • 1篇外科

机构

  • 4篇温州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陈琼
  • 2篇陈晓春
  • 2篇章华丽
  • 1篇杨祖钦
  • 1篇肖秀漫
  • 1篇谢微微
  • 1篇张若
  • 1篇董咏梅

传媒

  • 2篇医院管理论坛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华现代护理...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护理干预对肝胆外科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癌性疼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37
2014年
目的:探讨癌痛护理干预对于缓解肝胆外科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癌性疼痛的应用效果和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肝胆外科恶性肿瘤患者120例,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 n=60)和干预组( n=60)。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癌痛护理干预。采用数字疼痛评分表(NRS)、癌症疼痛控制障碍问卷(BQ)和中文版癌症患者生命质量通用量表(FACTG)评价两组患者癌性疼痛程度、对癌痛自我控制障碍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平均癌痛程度得分分别为(1.63±0.53),(3.14±0.87)分,最严重癌痛程度得分分别为(3.64±1.39),(4.89±1.78)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53,-2.135;P<0.05)。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癌痛自我控制障碍的总均分别为(1.08±0.32),(2.84±0.47)分,生活质量总均分分别为(3.56±1.03),(2.34±0.81)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85,2.101;P<0.05)。干预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4.57±5.13) d,对照组为(22.14±6.44)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974,P<0.01)。结论癌痛护理干预能有效地缓解肝胆外科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癌性疼痛,提高患者癌痛自我控制水平和生活质量,能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日期,建议将其进一步推广应用。
陈琼章华丽董咏梅
关键词:护理干预癌性疼痛生活质量肝胆外科
母婴个体化管理对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评价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评价母婴个体化管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疗效,为提高患儿生命质量提供参考。方法连续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136例新生儿黄疸患者,随机分成母婴个体化管理组(n=68)、常规管理组(n=68),母婴个体化管理组采用专门制定的针对母婴的管理干预+常规措施,常规管理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分别采用患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母亲情绪、患者满意度、患儿疗效、黄疸指数等指标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母婴个体化管理组较常规管理组降低患儿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减少了母亲焦虑情绪、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与疗效、大幅降低了黄疸指数,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婴个体化管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患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患者满意度、患儿疗效、黄疸指数等均具有积极影响,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郑芝蕾谢微微潘莹洁陈琼陈晓春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满意度
家庭对肝癌患者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2016年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家庭功能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温州市3所三甲医院的肝癌患者183名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肝癌患者家庭和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肝癌患者主观幸福感的总分为(31.21±3.34)分,肝癌患者家庭与其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回归分析显示,控制人口学变量之后,沟通、情感反应、行为控制共可以解释主观幸福感的22.7%。结论临床管理者应重视肝癌患者主观幸福感较低的现状,患者的家庭可以预测其主观幸福感,临床工作者可以从患者的家庭入手,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增进肝癌患者的主观幸福感。
章华丽陈琼张若赵素凡
关键词:肝癌家庭主观幸福感
新生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6
2015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以降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12月414例接受PICC的新生儿临床资料,对新生儿PICC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SPSS16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14例新生儿经PICC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24例,感染发生率为5.8%;感染新生儿中检出病原菌24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12株占50.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8株占33.3%,真菌4株占16.7%;导管执行地点、是否计划拔管、穿刺时间、导管堵管、穿刺次数与导管相关性感染有关,为其主要影响因素;导管执行地点(OR=1.702,95%CI:1.439~3.716)、是否计划拔管(OR=2.162,95%CI:1.682~4.902)、穿刺时间(OR=2.386,95%CI:2.251~5.392)、导管堵管(OR=1.381,95%CI:1.298~3.979)、穿刺次数(OR=1.402,95%CI:1.372~4.592)等因素为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繁多,宜对上述高危因素进行预防控制,以减少新生儿PICC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郑芝蕾肖秀漫陈琼杨祖钦陈晓春
关键词: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新生儿导管相关性感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