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红娜
- 作品数:6 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经内镜腔内射频消融术联合支架治疗恶性胆管梗阻的疗效评价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探讨经ERCP途径胆管腔内射频消融术(RFA)联合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管梗阻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0月至2017年0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ERCP射频消融术(RFA)联合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管梗阻的29例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所有患者术中血压及血氧变化,分析术后6小时、次日晨测血淀粉酶、血常规,术后3日、30日监测肝功能,评定黄疸消退疗效,以及早期并发症及操作相关死亡率,30天支架通畅率、生存期等资料。结果 29例患者成功进行35例次RFA治疗,胆道引流成功率为35/35(100%),RFA术后16例次放置塑料支架,其中8例肝门部Bismuth分型Ⅲ型及以上患者,放置2根ERBD,9例术后放置SEMS,10例术后放置ENBD(4例为胆管放置SEMS再堵塞患者行RFA疏通治疗)。6例次术后2周内出现胆管感染,均为放置ERBD患者,5例保守治疗缓解,1例重新更换支架,术后胆管感染率为17. 1%(6/35);高淀粉酶血症5例,发生率14. 3%(5/35); 1例胆管出血,术后出血率为2. 8%(1/35);无穿孔、胰腺炎患者,无操作相关死亡发生;术后30天支架通畅率97. 1%(34/35),随访6个月生存率88. 5%(23/26),一年生存率52. 6%(10/19),较同期非RFA组恶性胆管梗阻患者生存期延长。结论经ERCP途径胆管腔内射频消融术联合支架治疗恶性胆管梗阻安全性高,操作可行,初期临床疗效确切。
- 周玉保张道权郑成詹翔胡红娜郝睿牛森森金树
- 关键词: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逆行胆道肿瘤
- 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下诊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研究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的内镜病理特征及内镜下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4年1月—2019年12月经内镜诊断并行内镜下治疗的48例L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按病变部位将其分成直肠组(27例)和结肠组(21例),分别记录直径大小、病变亚型及术后病理结果。27例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19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piece mucosal resection,EPMR),另有2例行预切开的黏膜切除术(pre-cut-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Pre-cut-EMR),观察内镜下治疗的残留率、出血率、穿孔率及复发率。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直肠组中,病变直径为(3.27±1.29)cm,以结节混合型为主;结肠组直径为(2.61±0.78)cm,以颗粒均一型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直肠组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癌变比例相比结肠组明显升高(P<0.05)。直肠LST以ESD治疗为主(74.1%),结肠LST主要采用EMR/EPMR法(61.9%)。1例结肠LST因病灶长径过长无法行ESD有效完整切除,转外科手术,余47例均完整切除。1例术后出血(2.1%),再次内镜下止血治疗好转。1例术后4年复发,并再次内镜下完整切除。本组患者均无残留、穿孔并发症。结论直肠LST病变范围较大,以结节混合型为主,具有相对较高的恶性潜能,以ESD治疗为主;结肠LST以颗粒均一型多见,多采用EMR/EPMR治疗,部分患者可考虑行pre-cut-EMR治疗。
- 胡红娜章礼久宋莎莎
- 关键词:侧向发育型肿瘤
- 14C-尿素呼气试验诊断HP感染的检测方法比较研究被引量:6
- 2016年
- 自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等首次从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分离出一种螺旋弯曲杆菌以来,因其与多种胃肠道疾病相关而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而在对幽门螺杆菌(Hp)的临床检测过程中,14C呼气试验法以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95%以上,并能准确测定Hp阴转及复发或再感染,以及无痛、无创、快捷简便、无交叉感染的优点,成为抗Hp治疗的药物筛选及疗效检测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优化尿素呼气试验对Hp感染的检测,本研究将分别采用固体、液体两种集气瓶收集气体检测Hp,并对两种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寻找价格低廉、灵敏有效、更加方便快捷的检测方案。
- 胡红娜宋莎莎谢菁章礼久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检测
- 食管问叶源性肿瘤临床病理特点及内镜下切除方法评价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食管间叶源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内镜特点及内镜下切除的方法术式,并进一步评价、比较内镜下不同术式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5年3月内镜下治疗的46例食管间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病变多位于食管中下段,多起源于黏膜肌层,以平滑肌瘤最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吞咽梗阻及胸骨后不适。36例行内镜多环黏膜套切术(EMBM),肿瘤起源于黏膜肌层且瘤体直径〈2.0cm,均一次性完整切除,仅1例发生少量渗血;3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肿瘤起源于黏膜肌层,直径〉2.0cm,均一次性完整剥离,无出血、穿孔并发症的发生;3例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肿瘤起源于固有肌层,可达到一次性完整挖除,但1例肿瘤剥离后发生0.2cm穿孔,无出血并发症;4例行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肿瘤起源于固有肌层,均一次性完整剥离,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3个月复查均痊愈,未发现肿瘤残留、复发及术后狭窄发生。结论对起源于黏膜肌层的食管间叶瘤内镜下治疗安全、有效,瘤体较小(直径〈2.0cm)采用EMBM治疗效果可达到ESD同等疗效,且EMBM更加快捷简便;瘤体较大者(直径〉2.0cm)采用ESD治疗。对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食管间叶瘤可达到一次性完全切除,出现穿孔并发症的风险相应增加,但穿孔一般较小,应用止血夹常能夹闭穿孔。
- 胡红娜宋莎莎方海明章礼久
- 关键词:临床病理特点内镜下表现内镜下切除
- 经内镜放置鼻肠饲养管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经胃镜孔道直视下放置新型鼻肠饲养管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SAP患者不同方法放置鼻肠饲养管的情况,75例采用新型鼻肠饲养管(DM组),经胃镜孔道直视下放置至空肠上段,经口鼻转换固定后行肠内营养;21例采用内镜下活检钳夹法(CM组)。观察2组放置鼻肠饲养管有效性、成功率、操作时间、鼻肠饲养管通畅时间及并发症差异。[结果]DM组、CM组置管成功率分别为100%(75/75)、95.2%(20/21),2组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组、CM组一次性成功置管至空肠上段者分别为69例、10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542,P〈0.01);DM组、CM组平均操作时间分别为(4.91±1.68)min、(23.76±6.0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08,P%0.01);2组鼻肠管均可维持较长通畅期,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97,P〉0.05);均无明显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内镜孔道直视下放置新型鼻肠饲养管简单、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周玉保张道权金树詹翔胡红娜周华邦
-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内窥镜直视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诊治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诊治食管早癌(EEC)及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经普通内镜检查及活检确诊为EEC及癌前病变的患者63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患者术前常规行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技术(NBI-ME)及超声内镜检查(EUS)明确病变范围、深度,所有患者均采用ESD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特征、ESD治疗效果、并发症情况及术前术后病理一致性。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ESD术,整块切除率达到100%,结合术后病理结果完全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均达到92.06%,术前与术后病理诊断一致率为65.08%,低估率为28.57%,高估率为6.35%,两者存在一致性(Kappa=0.221,P=0.010)。所有患者均无术后出血、穿孔等相关并发症,仅2例(3.17%)患者出现术后狭窄情况,1例行内镜下球囊扩张治疗后缓解,另1例轻度狭窄无需内镜干预。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1年常规复查胃镜,随访1例术后1年复发,二次ESD成功治疗、并再次随访1年未见复发。所有病例随访均未见局部残留及远处转移。结论采用ESD诊治EEC及癌前病变,可一次性安全、有效地完整切除病灶,并获得整体标本,提高病理诊断阳性率。
- 胡红娜章礼久宋莎莎
- 关键词: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癌前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