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超 作品数:8 被引量:108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全麻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2024年 目的:构建并验证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术后苏醒期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EA)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择665例全麻下行OSAS手术的3~12岁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建模组(n=499)和验证组(n=166)。建模组根据是否发生苏醒期躁动,分为EA组和非EA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儿童OSAS术后EA的危险因素,以此建立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并通过C-index、校准曲线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验证模型的预测效能,并用该风险模型进行内部验证。采用SPSS 26.0软件包和R软件(V4.1.2)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OSAS手术后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38.6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494,95%CI:0.313~0.778)、拔管时间(OR:0.971,95%CI:0.953~0.990)、术后疼痛(OR:1.530,95%CI:1.378~1.699)是儿童OSAS手术后苏醒期躁动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据此建立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82(95%CI:0.741~0.823),灵敏度为0.599,特异度为0.837。验证组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3(95%CI:0.697~0.849),灵敏度0.676,特异度为0.814。结论:年龄、拔管时间、术后疼痛是OSAS儿童术后苏醒期躁动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此类患儿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王家慧 段晓雯 周徐慧 仇琳 李静洁 蔡美华 郑永超关键词:儿童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全身麻醉 苏醒期躁动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儿童口腔日间手术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定用于全麻下儿童口腔日间手术苏醒期躁动治疗的效果。方法将75例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在全麻下行龋齿治疗的日间病房患儿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组),低剂量右美托咪定组(D1组)和高剂量右美托咪定组(D2组),每组25例。所有组静脉给予2μg/kg芬太尼,2 mg/kg丙泊酚,0.7 mg/kg罗库溴铵。行气管插管后术中以七氟醚1.0~2.0 MAC,丙泊酚4~6 mg/(kg·h)维持麻醉状态。手术开始前5 min,静脉追加注射2μg/kg芬太尼,术中以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定维持。C组不使用右美托咪定;D1组右美托咪定以0.3μg/(kg·h)维持,D2组右美托咪定以0.6μg/(kg·h)维持。记录患儿术后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和苏醒期间的儿童麻醉苏醒谵妄评分(PAEDs),以及入手术室、术后15 min、术后30 min患儿镇静⁃躁动评分(SAS)。记录各组患儿在诱导前(T0)、右美托咪定注射30 min(T1)、拔除气管导管后(T2)、清醒时(T3)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结果3组患儿术后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2组PAEDs评分明显低于D1组和C组(P<0.05)。D2组的SAS评分在术后15 min和术后30 min,均明显低于C组(P<0.05)。D2组的MAP在T2时和HR在T1、T2、T3时,与C组和D1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儿童口腔日间手术,能显著降低苏醒期躁动,维持苏醒期血流动力学稳定,提高儿童口腔日间手术苏醒质量。建议术中采用右美托咪定以0.6μg/(kg·h)的剂量维持。 郑永超 李媛媛关键词:儿童口腔 日间手术 苏醒期躁动 右美托咪定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62 2016年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全麻诱导期间气管插管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反应的影响。方法将60~75岁、ASAⅠ~Ⅱ级行全麻手术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分为3组,D1、D2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D1、D2组于麻醉诱导前15min,采用微量泵将4μg/mL的右美托咪定分别以0.2、0.6μg/kg剂量静脉泵入,在10min内完成;C组以同样方法泵入0.9%氯化钠溶液。分别记录3组患者在试验用药前(T0)、诱导前(T1)、气管插管前(T2)、插管后1 min(T3)、5min(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值。同时检测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值。结果与用药前相比,D2组MAP在诱导前明显降低(P〈0.05),C组和D1组则无明显变化(P〉0.05);D2组HR在插管后1min明显减慢(P〈0.05),而C和D1组HR在插管后1min显著增快(P〈0.05)。与C组相比,D2组在诱导前、插管前、插管后1min、插管后5min MAP和HR均明显降低(P〈0.05),SpO2仅在诱导前有所下降(P〈0.05);D1组各个时点的MAP、HR、SpO2与C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T0相比,T1时D2组血浆NE和E值降低(P〈0.01);T3时C、D1组血浆NE和E值升高,D2组则降低(P〈0.01)。与C组相比,T1和T3时D2组血浆NE和E值均降低(P〈0.01)。结论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可安全抑制老年高血压患者全麻诱导时气管插管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维持老年高血压患者全麻诱导及气管插管期间循环功能稳定。并且0.6μg/kg的右美托咪定比0.2μg/kg能更加有效抑制气管插管引起的应激反应。 郑永超 黄燕 姜虹关键词:高血压 气管插管 全身麻醉 阿奇霉素对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表达影响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在急性发作期血液中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以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HDAC2)表达。观察阿奇霉素、地塞米松等药物体外干预对COPD急性发作期(AECOPD)血液中炎症因子以及HDAC2表达影响。方法COPD稳定期患者13例为对照组,抽取空腹静脉血5 ml。AECOPD组患者15例,分别抽取空腹静脉血20 ml+5 ml,静脉血分别取上清后提取单个核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上清中IL-8和TNF-α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两组单核细胞中HDAC2表达。15例AECOPD患者20 ml静脉血提取单核细胞重悬后分成阿奇霉素、地塞米松、阿奇霉素联合地塞米松共培养24 h,取上清,收集单核细胞。ELISA检测上清中IL-8和TNF-α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单核细胞中HDAC2表达。结果AECOPD组炎症因子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IL-8[(210.23±18.83)pg/ml vs.(98.97±11.13)pg/ml(P<0.01)]、TNF-α[(130.17±16.78)pg/ml vs.(67.47±8.07)pg/ml(P<0.01)]。AECOPD组、阿奇霉素培养组、地塞米松培养组、阿奇霉素+地塞米松共培养分组,IL-8表达分别为(82.60±6.47)pg/ml,(76.58±5.72)pg/ml,(77.01±5.13)pg/ml,(66.88±5.42)pg/ml;TNF-α的表达分别为(52.55±9.04)pg/ml,(46.50±6.44)pg/ml,(45.64±6.66)pg/ml,(41.70±5.57)pg/ml;阿奇霉素、地塞米松均能降低炎症因子表达,而阿奇霉素+地塞米松共培养组炎症因子表达较单用地塞米松组降低(P<0.05)。AECOPD组HDAC2表达较对照组降低[(1.18±0.16)vs.(1.27±0.21)(P<0.05)]。AECOPD外周血单核细胞按照AECOPD组、阿奇霉素培养组、地塞米松培养组、阿奇霉素+地塞米松共培养组分组,HDAC2表达分别为(0.66±0.22)、(0.73±0.24)、(0.90±0.15)、(1.15±0.12),地塞米松能部分恢复HDAC2表达(P<0.05);阿奇霉素+地塞米松共培养组较单用地塞米松组能更好的恢复HDAC2表达(P<0.01)。结论对照组,AECOPD组患者IL-8、TNF-α表达升高,地塞米松与阿奇霉素均能降低炎症因子� 甘丽杏 郑永超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8 阿奇霉素 糖皮质激素抵抗 颌面部鲜红斑痣患儿光动力治疗苏醒期躁动的影响因素及药物干预措施的观察性研究 2024年 目的:研究颌面部鲜红斑痣患儿光动力治疗苏醒期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EA)的风险因素,探讨围术期药物干预对EA的影响。方法:纳入2~12岁在全麻下行光动力治疗颌面部鲜红斑痣的患儿270例。收集患儿术前资料、患儿及家长术前焦虑评分,记录麻醉用药情况、苏醒期疼痛及躁动评分(PAED评分)。根据苏醒室PAED评分,将患儿分为EA组(PAED评分≥12)和非EA组(PAED评分<12),比较组间各因素的差异,并进行校正回归分析,找出有效的药物干预措施。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A组与非EA组在年龄、术前焦虑状态、诱导期阿片类药物、右美托咪定、拔管时间及术后疼痛评分方面均有显著差异(P<0.05);矫正术前基线因素后,Logistics回归分析提示,诱导用阿片类药物芬太尼/舒芬太尼(OR=0.03,95%CI:0~0.16)、右美托咪定(OR=0.56,95%CI:0.33~0.95)是EA发生的保护因素。矫正基线后对苏醒期不同用量艾司氯胺酮回归分析,发现艾司氯胺酮0.5 mg/kg(OR=0.16,95%CI:0.04~0.50)和1 mg/kg(OR=0.07,95%CI:0.00~0.41)是EA的保护因素。结论:颌面部鲜红斑痣光动力治疗EA与年龄、患儿和家长的术前焦虑状态、拔管时间、术后疼痛相关,诱导使用舒芬太尼、苏醒期使用艾司氯胺酮(0.5~1 mg/kg)可有效降低EA的发生。 周循 索璐璐 刘锦星 周徐慧 仇琳 李静洁 郑永超 劳蔚关键词:苏醒期躁动 光动力治疗 颌面部 鲜红斑痣 区域神经阻滞在口腔颌面肿瘤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后镇痛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探讨区域神经阻滞联合阿片类药物多模式镇痛用于口腔颌面肿瘤根治及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后患者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择期行口腔颌面肿瘤根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在术毕前30 min,于B超引导下行术侧股神经联合股外侧皮神经阻滞,分别注入0.25%左旋布比卡因15 mL,同时接PCIA泵(舒芬太尼1.5μg/kg+地佐辛0.1 mg/kg+雷琼0.4 mg/0.9%NS 100 mL)。对照组于术毕前30 min接PCIA泵(舒芬太尼2μg/kg+地佐辛0.2 mg/kg+雷琼0.6 mg/0.9%NS 100 mL)。分别记录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观察术后6 h(T1)、12 h(T2)、24 h(T3)、48 h(T4)时的镇静镇痛评分,比较2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T1、T3、T4时,2组患者VAS和Ramsay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T2时,实验组的VAS评分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不良反应率为1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6%(P<0.05)。结论:区域神经阻滞联合阿片类药物静脉镇痛用于口腔颌面肿瘤根治及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后镇痛的效果确切,且可减少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辛志祥 陶智蔚 郑永超 吕翔关键词:口腔颌面肿瘤 股前外侧皮瓣 股神经阻滞 地佐辛 镇痛 PBL与LBL在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5 2017年 目的比较PBL和LBL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2015年在某院麻醉科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48名住院医师,随机分为PBL组和LBL组。PBL组按PBL模式培训而LBL组按传统授课模式培训。培训前、结束后及半年后进行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考核并调查研究对象对培训的满意度。结果两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都显著提高住院医师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PBL组效果更显著(88.5±3.2vs83.6±2.9分;85.4±2.5vs80.7±1.5分,P<0.05),满意度更高(94.6±3.1 vs 91.9±2.8,P<0.05)。结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基于PBL和LBL的培训都能有效提高住院医师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相较于传统的LBL方法,基于PBL的培训方案效果更为显著,使参与者获得良好满意度情况下掌握更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 蒋珏 林宇 郑永超 黄燕 姜虹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麻醉科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股神经阻滞术后的镇痛效果观察 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探讨并分析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患者股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本院40~80岁拟在全麻下行TKA的患者4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15例,分别在麻醉结束后给予20 ml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高浓度组(0.375%罗哌卡因)、中浓度组(0.25%罗哌卡因)和低浓度组(0.15%罗哌卡因)。观察三组患者术后1、6、24、48、72 h静息状态VAS疼痛评分(RVAS)、术后24、48、72 h主被动功能训练时VAS疼痛评分(IVAS)以及术后72 h持续被动功能训练时VAS疼痛评分(PVAS)。记录各时间点患者患肢股四头肌肌力,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各组患者不同时间点R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各组患者R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P〈0.05)。各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肌力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各组患者肌力评分呈上升趋势(P〈0.05)。各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术后恶心呕吐,且各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浓度组患者不同时间点IVAS评分均明显低于低浓度组患者(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各组患者术后IVAS评分呈逐渐降低趋势(P〈0.05)。高浓度组患者术后72 h PVAS评分明显低于中浓度组患者以及低浓度组患者(P〈0.05)。结论高浓度(0.375%)罗哌卡因进行股神经阻滞能给TKA患者提供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上升,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郑永超 黄燕 姜虹关键词:股神经 神经传导阻滞 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