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心脏
  • 8篇心脏再同步
  • 8篇心脏再同步治...
  • 8篇再同步
  • 8篇再同步治疗
  • 4篇导线
  • 4篇心室
  • 4篇左心
  • 4篇左心室
  • 3篇心力衰竭
  • 3篇衰竭
  • 2篇心肌
  • 2篇心肌病
  • 2篇心力衰竭患者
  • 2篇心脏再同步化
  • 2篇心脏再同步化...
  • 2篇再同步化
  • 2篇再同步化治疗
  • 2篇同步化
  • 2篇慢性

机构

  • 9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9篇华伟
  • 9篇薛聪
  • 8篇张澍
  • 7篇金汉
  • 6篇丁立刚
  • 5篇牛红霞
  • 5篇樊晓寒
  • 5篇王靖
  • 5篇顾敏
  • 4篇刘志敏
  • 2篇顾敏
  • 1篇蔡迟
  • 1篇王靖

传媒

  • 3篇中华心律失常...
  • 3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年份

  • 4篇2017
  • 5篇201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心脏再同步治疗超反应预测因子分析
金汉华伟顾敏牛红霞王靖薛聪张澍
心脏再同步治疗在不同时期对复极离散度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植入术后T波峰末间期(TpTe)和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r/VF)事件随时间的变化,探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在不同时期对复极离散度和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影响。方法入选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阜外医院初次植入CRT-D的患者62例,根据术后6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绝对值是否较基线水平减小≥10%,分为左心室逆重构组和无逆重构组。分析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即刻(≤24h),1、3、6、12个月的TpTe间期变化及VT/VF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TpTe在CRT-D植入术后即刻轻度延长,随后呈逐渐缩短趋势;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101.06±10.61)ms对(105.32±11.32)ms,P〈0.05]和12个月[(99.5±11.44)ms对(105.32±11.32)ms,P〈0.05]明显缩短。逆重构组TpTe在术后6个月[(94.03±11.20)ms对(104.57±12.30)ms,P〈0.05]和12个月[(92.24±11.04)ms对(104.57±12.30)1138,P〈0.05]也较术前显著缩短;无逆重构组TpTe在术后6、12个月较术前均无改变。经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逆重构组Vr/VF事件发生率小于无逆重构组(10g.rank test,χ2=4287,P=0.038)。结论CRT-D植入术后TpTe逐渐缩短,需抗心动过速起搏或电除颤治疗的Vr/VF事件逐渐减少。左心室逆重构患者的复极离散度和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改善显著。
薛聪华伟蔡迟丁立刚牛红霞王靖刘志敏樊晓寒张澍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治疗T波峰末间期跨壁复极离散度
心内膜除颤电极导线临床应用热点被引量:1
2016年
除颤电极导线近年来发展迅速,DF-4接口除颤导线的研发给临床工作带来便利,单线圈除颤电极导线地位提高,真双极和集成双极感知各有利弊,非右室心尖部成为除颤电极放置的热点,除颤阈值测试建议放弃常规测试,同期除颤导线的故障发生率值得深思。
薛聪华伟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扩张期肥厚型心肌病16例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16例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扩张期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方法:2007-03至2016-01期间16例符合适应证的扩张期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在阜外医院接受CRT,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疗效。结果:16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3.3±13.5)岁;术前心电图平均QRS时限为(158.7±32.2)m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33.6±6.3)%;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Ⅳ级的例数分别为1例、5例、8例和2例;新安装CRT装置者13例,升级者3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8例。平均随访(2.56±2.13)年,共5例患者死亡,其中3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猝死,1例死于卒中。6个月随访时,7例患者对CRT有反应(定义为: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1级且LVEF绝对值提高≥5%);NYHA心功能分级从(2.69±0.79)级改善为(2.38±0.89)级(P=0.02);LVEF从(33.6±6.3)%提高到(40.03±9.83)%(P=0.01)。结论:符合CRT适应证的扩张期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心房颤动的患病率更高,传统起搏器或者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升级为CRT的患者较多。接受CRT的扩张期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总体预后较差,但仍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对CRT有反应。
顾敏金汉华伟牛红霞王靖丁立刚薛聪张澍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肌病心脏再同步治疗
左心室四级导线在中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应用
2016年
目的:在北美和欧洲国家,左心室四级导线已经广泛应用于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并被证实能够提高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左心室四级导线在中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有效性和安全性。
顾敏华伟丁立刚樊晓寒刘志敏薛聪金汉张澍
左心室四级导线在中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应用
顾敏华伟丁立刚樊晓寒刘志敏薛聪金汉张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出现超反应的预测因子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分析不同病因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后超反应的预测因子及预后。方法:纳入2012-01至2016-01期间接受CRT的181例患者,无反应组63例、有反应组62例及超反应组56例,在CRT后第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CRT超反应发生率为30.9%(56/181)。与其他两组比较,超反应组患者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Ⅱ~Ⅲ级比例更高,Ⅳ级比例更低,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更小,植入心脏再同步化除颤仪(CRT-D)患者人数更少。CRT后6个月,三组患者的心功能较基线状态都有明显改善。基线LVEDD、LVESD、CRT-D植入、非缺血性心肌病(NICM)以及NYHA心功能Ⅳ级是CRT超反应的独立预测因素。另外,相较于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NICM患者超反应率高(37.6%vs 7.5%,P<0.001)。生存分析提示,NICM患者的全因死亡(HR=0.31,95%CI:0.14~0.80)、心原性死亡(HR=0.27,95%CI:0.09~0.48)、联合终点(HR=0.36,95%CI:0.27~0.78)事件发生风险均低于ICM患者。结论:基线状态下左心重构程度轻、CRT-D植入、NICM以及NYHA心功能Ⅳ级患者CRT植入后更易发生超反应,NICM患者植入CRT后反应性及预后更佳。
金汉华伟顾敏牛红霞王靖薛聪张澍
关键词:心肌病心脏再同步治疗
四极导线提供的可用的左心室起搏位点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索真实世界中左心室4极导线提供可用的起搏位点的数目。方法本研究入选了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患者24例,所有患者均使用了Quartet^TM(美国圣犹达公司)左心室4极导线。分别于出院前和术后3个月评价Quartet^TM导线提供可用的左心室起搏位点的数目。可用起搏位点的标准设为:该位点至少1个起搏向量阈值≤2.5v/0.5ms且2倍起搏阈值不引起膈肌刺激。对照组采用4极导线模拟双极导线配置,即仅使用4极导线的远端两极模拟双极导线。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93+3)d。出院前,Quartet^TM4极导线比模拟双极导线提供了更多的可用起搏位点[中位数3(四分位间距2~4)对中位数2(四分位间距1~2),P〈0.001]。4极导线和模拟双极导线能够提供至少1、2、3个和4个可用左心室起搏位点的比例分别为:100%(24/24).91.7%(22/24),58.3%(14/24)和33.3%(8/24)以及91.7%(22/24),70.8%(17/24),0(0/24)和0(0/24)。3个月随访时,Quartet^TM 4极导线提供的可用的左心室起搏位点较出院前保持不变[中位数3(四分位间距2-4),P=0.45]。结论与传统双极导线比较,Quartet^TM4极导线可以提供更多的可用的左心室起搏位点。Quartet^TM4极导线提供的左心室起搏位点数目在3个月随访时保持不变。
顾敏华伟樊晓寒丁立刚牛红霞王靖薛聪金汉张澍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治疗
左心室四极导线在心脏再同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索左心室4极导线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从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共2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阜外医院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时选择植入左心室4极导线(Quartet^TM 1458Q,美国圣犹达公司)。术前采集各项临床基线参数。住院期间以及术后6个月随访期间,采集患者并发症情况以及器械相关的不良事件,评价其安全性。术后6个月通过测量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指标来评估患者对CRT反应情况。结果24例患者中,男性占70.8%.平均年龄(54.6±9.4)岁,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为0.28±0.04,QRS时限(163.8±23.5)ms。术中有4例患者(16.7%)在使用传统起搏向量(双极)时出现膈神经刺激或者左心室阈值过高的情况,而4极导线通过程控为其他向量有效克服了上述问题,避免了术中调整左心室导线位置。随访期间观察到了1例导线脱位,1例囊袋血肿。此外,随访期间还出现了4例膈神经刺激以及2例左心室高阈值(阈值≥3V/11/18)。通过重新选择左心室起搏向量,上述问题均成功解决。经过6个月的随访,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从0.28±0.05增加到0.38±0.11(P〈0.001)。共有17例患者(占70.8%)经超声心电图评价为对CRT有反应。16例患者(占66.7%)的心功能分级至少改善1级。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接受CRT中选择左心室4极导线是可行的。使用左心室4极导线提高了CRT成功率。并发症低,术后患者对CRT反应良好。
顾敏华伟丁立刚王靖樊晓寒刘志敏薛聪金汉张澍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