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汉
- 作品数:14 被引量:31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左心室四级导线在中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应用
- 顾敏华伟丁立刚樊晓寒刘志敏薛聪金汉张澍
- 扩张期肥厚型心肌病16例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16例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扩张期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方法:2007-03至2016-01期间16例符合适应证的扩张期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在阜外医院接受CRT,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疗效。结果:16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3.3±13.5)岁;术前心电图平均QRS时限为(158.7±32.2)m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33.6±6.3)%;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Ⅳ级的例数分别为1例、5例、8例和2例;新安装CRT装置者13例,升级者3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8例。平均随访(2.56±2.13)年,共5例患者死亡,其中3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猝死,1例死于卒中。6个月随访时,7例患者对CRT有反应(定义为: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1级且LVEF绝对值提高≥5%);NYHA心功能分级从(2.69±0.79)级改善为(2.38±0.89)级(P=0.02);LVEF从(33.6±6.3)%提高到(40.03±9.83)%(P=0.01)。结论:符合CRT适应证的扩张期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心房颤动的患病率更高,传统起搏器或者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升级为CRT的患者较多。接受CRT的扩张期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总体预后较差,但仍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对CRT有反应。
- 顾敏金汉华伟牛红霞王靖丁立刚薛聪张澍
-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肌病心脏再同步治疗
- 心脏再同步治疗超反应者术后未坚持服药随访一例
- 2019年
- 临床研究已有力证实了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对于改善左右心室失同步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预后,部分患者甚至发生超反应,表现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药物治疗仍然是心衰治疗的基础.神经拮抗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和β受体阻滞剂是指南推荐治疗心衰的一线优化药物.然而,现有指南推荐此类药物的使用适应证是LVEF下降的心衰患者,那么对于LVEF已经恢复正常的CRT超反应者,能否停服这类药物是临床需要回答的问题.本文介绍1例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植入CRT术后未长期服用心衰优化药物仍保持超反应状态.
- 胡奕然华伟顾敏金汉丁立刚牛红霞张澍
-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治疗
- 心脏再同步治疗超反应预测因子分析
- 金汉华伟顾敏牛红霞王靖薛聪张澍
-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管理被引量:5
- 2017年
- 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2004年我国80岁及以上人群中患病率达30%以上。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脑卒中则是最为常见的表现类型。
- 华伟金汉
- 关键词:心房颤动抗凝药
- 左心室四级导线在中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应用
- 2016年
- 目的:在北美和欧洲国家,左心室四级导线已经广泛应用于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并被证实能够提高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左心室四级导线在中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有效性和安全性。
- 顾敏华伟丁立刚樊晓寒刘志敏薛聪金汉张澍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出现超反应的预测因子分析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分析不同病因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后超反应的预测因子及预后。方法:纳入2012-01至2016-01期间接受CRT的181例患者,无反应组63例、有反应组62例及超反应组56例,在CRT后第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CRT超反应发生率为30.9%(56/181)。与其他两组比较,超反应组患者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Ⅱ~Ⅲ级比例更高,Ⅳ级比例更低,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更小,植入心脏再同步化除颤仪(CRT-D)患者人数更少。CRT后6个月,三组患者的心功能较基线状态都有明显改善。基线LVEDD、LVESD、CRT-D植入、非缺血性心肌病(NICM)以及NYHA心功能Ⅳ级是CRT超反应的独立预测因素。另外,相较于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NICM患者超反应率高(37.6%vs 7.5%,P<0.001)。生存分析提示,NICM患者的全因死亡(HR=0.31,95%CI:0.14~0.80)、心原性死亡(HR=0.27,95%CI:0.09~0.48)、联合终点(HR=0.36,95%CI:0.27~0.78)事件发生风险均低于ICM患者。结论:基线状态下左心重构程度轻、CRT-D植入、NICM以及NYHA心功能Ⅳ级患者CRT植入后更易发生超反应,NICM患者植入CRT后反应性及预后更佳。
- 金汉华伟顾敏牛红霞王靖薛聪张澍
- 关键词:心肌病心脏再同步治疗
- 右位心合并永存左上腔经右侧上腔静脉植入双腔永久起搏器一例被引量:5
- 2018年
-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2岁,因乏力、头晕半年入院,门诊以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收入院。入院时查体:血压160/90 mmHg(1mmHg=0.133 kPa),心率75次/min,心浊音界位于右侧胸腔,未闻及杂音。超声心脏图示右位心,左心室增大,二尖瓣少量反流。Holter检查示窦性停搏、最长RR间期3 972 ms,大于2 s停搏232次,平均心率49次/min。
- 丁立刚金汉潘国忠华伟姚焰张澍
- 关键词:右侧胸腔右位心静脉植入HOLTER检查窦性停搏平均心率
- 四极导线提供的可用的左心室起搏位点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索真实世界中左心室4极导线提供可用的起搏位点的数目。方法本研究入选了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患者24例,所有患者均使用了Quartet^TM(美国圣犹达公司)左心室4极导线。分别于出院前和术后3个月评价Quartet^TM导线提供可用的左心室起搏位点的数目。可用起搏位点的标准设为:该位点至少1个起搏向量阈值≤2.5v/0.5ms且2倍起搏阈值不引起膈肌刺激。对照组采用4极导线模拟双极导线配置,即仅使用4极导线的远端两极模拟双极导线。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93+3)d。出院前,Quartet^TM4极导线比模拟双极导线提供了更多的可用起搏位点[中位数3(四分位间距2~4)对中位数2(四分位间距1~2),P〈0.001]。4极导线和模拟双极导线能够提供至少1、2、3个和4个可用左心室起搏位点的比例分别为:100%(24/24).91.7%(22/24),58.3%(14/24)和33.3%(8/24)以及91.7%(22/24),70.8%(17/24),0(0/24)和0(0/24)。3个月随访时,Quartet^TM 4极导线提供的可用的左心室起搏位点较出院前保持不变[中位数3(四分位间距2-4),P=0.45]。结论与传统双极导线比较,Quartet^TM4极导线可以提供更多的可用的左心室起搏位点。Quartet^TM4极导线提供的左心室起搏位点数目在3个月随访时保持不变。
- 顾敏华伟樊晓寒丁立刚牛红霞王靖薛聪金汉张澍
-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治疗
- 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一例并文献回顾
- 2019年
- 目的结合病例评价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ubcutaneous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S-ICD)在临床实际应用中预防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病例介绍1例33岁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的男性患者因既往三尖瓣机械瓣置换术无法经静脉途径植入传统右心室除颤电极导线,于2014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S-ICD植入术。患者于全麻下植入S-ICD,设定心率大于190次/min为放电治疗区,心率在170次/min至190次/min之间为条件治疗区。随访患者植入S-ICD后3个月进行随访,随后每年随访1次,并嘱有不适或放电时及时就诊。观察患者随访过程中S-ICD的事件记录、感知和治疗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随访期间共发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8次,其中4次事件在1次电除颤后成功转复,另外4次在2次电除颤后转复,未发生不恰当放电情况,无并发症发生。后患者因心力衰竭行心脏移植,移除S-ICD装置,随访期持续1年。结论S-ICD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一定适应证范围内应用前景广阔,在预防SCD方面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 华伟牛红霞井然杨绳文胡奕然金汉顾敏丁立刚王靖张澍
- 关键词:心室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