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楚

作品数:13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2篇艺术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社会
  • 3篇场域
  • 2篇隐忧
  • 2篇票房
  • 2篇青春
  • 2篇青春片
  • 2篇美育
  • 2篇交往理性
  • 2篇分解式
  • 2篇成性
  • 2篇纯粹
  • 1篇代文
  • 1篇当代中国文化
  • 1篇电影
  • 1篇电影票
  • 1篇电影票房
  • 1篇对立
  • 1篇形象学
  • 1篇学科
  • 1篇学术界

机构

  • 13篇武汉大学

作者

  • 13篇刘楚
  • 3篇李松
  • 2篇冯黎明
  • 2篇刘春阳
  • 1篇高文强

传媒

  • 2篇江汉论坛
  • 2篇贵州文史丛刊
  • 1篇电影文学
  • 1篇中国图书评论
  • 1篇长江文艺评论
  • 1篇湖南广播电视...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河北广播电视...
  • 1篇粤海风
  • 1篇现代中国文化...
  • 1篇重庆第二师范...

年份

  • 3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6篇201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内地近年来青春片热生成机制探析被引量:1
2016年
一般认为,青春片通过影像书写的是青春男女的人生经历和故事、生命情绪和心态。近年来,自九把刀执导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2012年1月6日在中国内地上映)和赵薇执导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2013年4月26日在全国公映)电影票房大卖,
刘楚
关键词:青春片电影票房
发愤说:儒家人生理想下文士的焦虑与救赎
2016年
"三不朽"的人生理想和儒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古代文士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在文化研究的视域下,可以发掘文士发愤背后的个人境遇和集体意识,以及发愤说在不同时代的文化内涵。总体而言,在政治统治较稳固,士人入仕有制度化保障,儒家稳居意识形态主流地位的时代,文士追求"立德、立功"的心理焦虑会更突出;而在政治现实不尽如人意,儒家思想遭到人们质疑的时代,文士则常通过肯定"立言"而努力达到自身身份认同,其发愤为文的艺术性、政治性也得到凸显。对古代文士而言,发愤为文既是其人生理想退而求其次的一种无奈选择,也是化解其心理焦虑、反抗政治和官方意识形态强大能指秩序的一种自我救赎。
刘楚
关键词:文士文化研究
周作人与夏志清的“人的文学”思想之比较
2020年
1918年,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一文;1976年,夏志清撰写《人的文学》一文。将二人的“人的文学”思想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在文学思想层面询唤人道主义是他们最大的共同点。但是,他们的观点因受内外因素影响又呈现了很大的差异性:周作人侧重于提倡中国新文学,夏志清侧重于发明中国新文学传统;周作人侧重于彰显人类共性,夏志清侧重于强调本土经验;周作人侧重于张扬个人主义,夏志清侧重于凸显社会责任。他们的“人的文学”思想的差异,折射出二人在与社会政治语境共振的情势下,对“人”和“文学”的理解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刘楚高文强
蔡元培对美育的正名历程和价值想象被引量:1
2019年
面对晚清以来中国遭遇的"近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蔡元培经过曲折的人生探索,最终选择教育作为其终生的志业。在"教育救国"的理想下,他对"美育"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本文将结合晚清至民国年间具体的社会政治语境,着力考察蔡元培选择把教育作为自己救国路径的缘由所在,他为美育在官方教育层面一波三折的正名历程所作的不懈努力,以及他对实施美育所寄予的审美与功利并存的启蒙价值想象。
刘楚
关键词:美感教育实利主义军国民主义美育价值权力场域
内地青春片场域:期待从对立走向对话
2016年
在内地青春片的商业转向中,有些创作者形成了唯票房、拍粉丝电影等不良倾向。很多具有这种倾向的电影尽管存在质量上的缺陷,却仍然凭借粉丝的支持,创造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票房神话,这引发了许多批评的声音。在创作者、粉丝和批评者这三方构成的青春片论说场域中,创作者作为偶像与粉丝结盟,与批评者形成对立之势。平心而论,两边从对立走向对话,逐步建构起三方平等对话、理性协商、良性互动的"主体间性"式的商谈伦理,关系到内地青春片的进一步成熟和发展。
刘楚
关键词:青春片主体间性
从生活中获取热情和力量——李修文访谈被引量:7
2019年
刘楚:创作《山河袈裟》是您在游历时触发的,也是在行走的路途中写下的。您写自己亲历的物、事和人,确定了自己行走在'大地'、与'大地'亲密接触的血肉关系。让人不禁想到中国文化中深厚的有感而发、意在笔先的传统。是否可以说您走出青春,走出80年代以来,我们受西方审美现代性影响形成的现代文学知识的框架,接续、认同的是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这一深厚的文学传统呢?
刘楚李修文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中国人
现代何以成性?(下篇)——关于纯粹现代性的研究报告被引量:11
2020年
现代性是启蒙思想家们设计的人类社会改造工程,从总体上可以理解为一场"人类社会实践场域的结构性转型"的历史事件。如果说从柏拉图到笛卡尔是现代性的"史前史",那么笛卡尔的"分解式理性"则开启了现代性之门。纯粹现代性的历史由四段结构转型性的主题构成,即人类社会实践场域的分解、场域的自我主体化、社会隔离等现代性隐忧的呈现、交互主体性的建构。作为历史事件的现代性,其完成或曰终结的条件乃是在交互主体性基础上重建人类生活世界的同一性秩序。
武汉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纯粹现代性”课题组冯黎明李松刘春阳李桂全刘楚
关键词:交往理性
现代知识生产与意识形态
2016年
在现代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知识生产中,自然科学众学科当然以正统的"科学"自居,众人文社会学科面对科学霸权咄咄逼人的攻势,也争相采用自然科学之方法,将自己的学科命名为"科学"。"科学"由此成为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其实,以东方学、社会学、美学等人文社会学科以及科学技术等为例进行意识形态批判,可以揭开现代知识生产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内涵。与此同时,这种意识形态批判难免存在泛意识形态批判的倾向,因此,又有必要进行泛意识形态批判的批判。
刘楚
关键词:人文社会学科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批判
《爬满青藤的木屋》:牧歌背后的悲歌
2016年
古华的短篇小说《爬满青藤的木屋》,属于立意批判、反思的小说叙事。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绿毛坑看似颇具牧歌色彩,实际上与充满明争暗斗的场部高度同构。作者透过小说中知青、妇女和儿童的人生悲剧,对悲剧诞生的原因进行追问。以王木通为载体,作者在字里行间对他身上隐藏的人性之恶与传统文化中的落后因子重合,对其愚昧自大与非正常权力合谋这一现象展开批判、反思。
刘楚
关键词:悲剧
启蒙立场与场域越界——论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被引量:2
2018年
在艺术社会学视域下,可以发现,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政治指向性的理论命题。在文化场域,蔡元培从启蒙主义的精神立场出发,通过考察佛教与中国文学艺术,以及基督教与欧洲文学艺术的演变,倡导以纯粹之美育取代宗教中的美育原素。但将美学场域内部的理论命题"以纯粹之美育取代宗教中的美育原素"极度简化为涉及不同的场域"以美育代宗教"命题,这其实违背了现代性工程的场域伦理,并最终产生了场域越界问题。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一出,林风眠、陈独秀、梁漱溟等人"以xx(艺术、科学、礼乐等)代宗教"的说法随之而至。事实上,他们的话语方式不自觉地陷入到蔡元培设定的"叙述圈套"。
刘楚
关键词:启蒙立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