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程晓东

作品数:19 被引量:84H指数:5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骨折
  • 5篇流行病
  • 5篇流行病学
  • 5篇股骨
  • 4篇性别
  • 4篇性别分布
  • 4篇有限元
  • 4篇年龄
  • 4篇年龄分布
  • 4篇流行病学研究
  • 3篇有限元分析
  • 3篇胫骨
  • 3篇近端
  • 3篇肩骨折
  • 3篇关节
  • 2篇三维有限元
  • 2篇三维有限元分...
  • 2篇生物力学
  • 2篇髓内
  • 2篇髓内钉

机构

  • 19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作者

  • 19篇程晓东
  • 17篇张英泽
  • 11篇陈伟
  • 6篇崔蕴威
  • 6篇杨宗酉
  • 5篇杨延江
  • 5篇殷兵
  • 5篇吕红芝
  • 5篇刘磊
  • 5篇孙家元
  • 4篇刘松
  • 3篇郑占乐
  • 3篇孙然
  • 3篇张弢
  • 3篇吴涛
  • 3篇王娟
  • 2篇刘勃
  • 2篇张奇
  • 2篇李升
  • 2篇李会杰

传媒

  • 7篇中华创伤骨科...
  • 4篇河北医科大学...
  • 3篇中华老年骨科...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0
  • 5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0年至2011年中国东部和西部地区肩关节盂骨折的流行病学对比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对比分析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肩关节盅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吲东部地区35所阪院和西部地区28所医院诊治的肩关节盂骨折患者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和骨折Ideberg分型等数据。将东部地pt35所医院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西部地区28所厌院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结果共收集347例肩火节盅骨折患者.男女比为2.69:1;骨折高发年龄段为4l~50岁和5l~60岁(19.60%);骨折根据ldeberg分型:Ⅰ型75例(21.61%),Ⅱ型152例(43.80%),Ⅲ型27例(7.78%),Ⅳ型20例(5.76%).Ⅴ型46例(13.26%),Ⅵ型27例(7.78%)。、A组228例,男女比为2.80:1,Ⅲ位年龄47岁;B组119例,舛女比为2.50:1.中他年龄44岁:两组患者男女比、中位年龄、年龄段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高发年龄段分别为51~60岁和31~40岁,构成比分别为23.68%和21.85%;两组什折高发类型均为Ⅱ型,构成比分别为41.23%和48.74%.两组患者骨折hieberg分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汁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盂骨折高发年龄段为4l~60岁,高发类型为Ideberg Ⅱ型,男性多于女性。东部地区Ideberg Ⅴ型骨折构成比高于西部地区。
刘磊杨宗酉杨宗酉孙然孙家元程晓东孙然陈伟张弢刘松程晓东张英泽
关键词:肩骨折流行病学研究性别分布年龄分布
2种内固定方式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有限元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不稳定骨盆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所致,选择适合的固定方法是骨科医师面临的难点之一。生物力学证实2枚骶髂螺钉与可调式微创接骨板固定骨盆后环的效果相似[1-2],但均不能达到最坚强固定[3]。本课题组应用三维有限元法比较可调式微创接骨板联合单枚骶髂螺钉与传统2枚骶髂螺钉固定骨盆后环的稳定效果。
吴涛崔蕴威吕红芝程晓东杨光张英泽
关键词:骨折固定术有限元研究
2003年军2012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肩关节盂骨折的流行病学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分析10年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肩关节盂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肩关节盂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和骨折Ideberg分型等数据。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总结出10年期间肩关节盂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共收集225例肩关节盂骨折患者,男176例,女49例,男女比为3.59:1;骨折高发年龄段为31。40岁(23.56%);骨折根据Ideberg分型:I型35例(15.56%),Ⅱ型58例(25.78%),Ⅲ型64例(28.44%),1V型21例(9.33%),V型30例(13.33%),Ⅵ型17例(7.56%)。A组107例,男女比为5.29:1,平均年龄为(40.2±16.0)岁;B组118例,男女比为2.69:I,平均年龄为(47.5±14.8)岁。两组患者男女比、平均年龄、年龄段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骨折高发年龄段为31~40岁(28.97%),B组骨折高发年龄段为51—60岁(27.12%);两组患者骨折高发类型均为IdebergⅢ型骨折,构成比分别为29.91%和27.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盂骨折高发年龄段为31-40岁,平均年龄呈增长趋势,男性多于女性,骨折高发类型为IdebergⅢ型。
刘磊杨宗酉孙家元崔蕴威程晓东杨延江胡畔陈伟殷兵刘松张英泽
关键词:肩骨折流行病学性别分布年龄分布
2003年至2012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盖氏骨折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10年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盖氏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盖氏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及骨折分型等数据。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总结出10年期间盖氏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共统计153例盖氏骨折患者,占同期尺桡骨骨折的0.81%,占同期全身骨折的0.12%。男109例,女44例,男女比为2.48:1。11-20岁年龄段患者构成比最高(22.22%),高发骨折类型为Ⅱ型骨折(76.47%)。A组74例,男女比为2.22:1;B组79例,男女比为2.76:1,两组男女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中位年龄(29岁)显著小于B组患者(34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骨折高发年龄段为11~20岁(32.43%),B组为2l~50岁(3个年龄段构成比均为22.78%)。B组11~20岁年龄段患者构成比较A组低,41~50岁年龄段患者构成比较A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之间各型骨折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盖氏骨折占同期尺桡骨骨折的0.81%,占同期全身骨折的0.12%,男性多于女性,11—20岁年龄段及Ⅱ型骨折构成比最高。与前5年比较,后5年骨折患者年龄增高。
孙家元郭家良杨宗酉刘磊程晓东田野殷兵刘勃刘松李彦森朱燕宾张英泽
关键词:桡骨骨折腕关节流行病学性别分布年龄分布
3D打印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微创治疗中应用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4
2018年
胫骨平台骨折占成人全身骨折的1.66%([1])。此类骨折治疗的目标是获得良好的下肢力线和关节面的解剖复位,从而降低术后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的风险([2-3])。为达到这些目标,手术医师在术前应对骨折的具体情况有充分的掌握,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措施。传统的X线、CT等影像检查手段可以明确骨折的诊断并了解骨折的类型,但这些方法只能为手术医师提供二维的、平面化的影像,缺乏对骨折较为直观的了解。近年来,3D打印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在骨科领域应用广泛,尤其是在术前规划.
邵佳申郑占乐程晓东崔蕴威李升张英泽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微创治疗
股骨骨折后残留内/外翻畸形愈合对膝关节生物力学影响的有限元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股骨中下段骨折后内/外翻畸形愈合对膝关节应力分布与接触面积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方法选取正常成年男性志愿者,进行下肢CT薄层扫描和膝关节MRI成像,利用Mimics软件将CT和MRI图像配准后进行三维重建,建立一个正常下肢模型。在正常模型的基础上对骨和软组织进行位置调整,分别建立股骨中下段骨折残留3°、5°、10°内/外翻畸形愈合模型。然后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中计算畸形愈合对膝关节内外侧间室von Mises应力与接触面积。结果成功建立了正常人下肢及膝关节模型,其形态结构基于下肢CT和MRI重建,与真实膝关节高度相似,并在其基础上建立了股骨远端1/3内/外翻畸形愈合模型。正常中立位内侧胫骨软骨的接触面积与最大应力是244.36 mm2,0.64 mpa,外侧则是196.25 mm2,0.76 mpa。与正常中立位相比,随着正常中立位至股骨内翻角度10°,内侧胫骨软骨接触面积与最大应力增大至264.61 mm2,1.16 mpa,相应的胫骨平台外侧逐渐减小至31.32 mm2,0.35 mpa。而随着正常中立位至股骨外翻10°,内侧平台软骨接触面积与最大应力逐渐减小至24.58 mm2,0.27 mpa,外侧胫骨软骨则逐渐增大至215.46 mm2,2.08 mpa。与正常中立位模型对比时,内侧软骨下骨应力,半月板应力大小与分布范围随着内翻程度增大逐渐增大,随着外翻程度增大逐渐减小。外侧软骨下骨与半月板变化趋势则与之相反。结论股骨内外翻畸形对膝关节间室接触面积和应力分布有明显影响。股骨手术应尽力避免残留内外翻畸形,应早期治疗避免膝关节周围结构损伤,进而延缓膝关节炎的进展。
丁凯陈伟杨伟杰胡畔连晓东程晓东崔蕴威张奇侯志勇朱燕宾
关键词:股骨膝关节炎
不同内固定方式固定骶髂关节脱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比较3种不同内固定器械治疗骶髂关节脱位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随机挑选1名健康成年男性,收集层厚1.0mm骨盆CT图像,经过Mimics 10.01、Geomagic Studio 12、SolidWorks、Abaqus 6.11-1等软件处理,构建完整的骨盆模型及骶髂关节脱位模型,分别使用2枚骶髂螺钉、可调式微创接骨板、张力带接骨板固定骨盆后环,对骶骨加载500N负荷,比较整个模型和内固定器械的整体位移值、应变值、应力分布以及脱位的缝隙分离值。结果上半身的重力经过骶骨翼、双侧骶髂关节、坐骨大切迹、髂骨弓状线到双侧髋臼。在500N垂直载荷下,固定后的模型的整体位移值依次是2枚骶髂螺钉1.377mm、可调式微创接骨板为2.517mm、张力带接骨板为5.132 mm,脱位缝隙的分离移位值依次是2枚骶髂螺钉0.887 mm、可调式微创接骨板为2.502mm、张力带接骨板为5.117mm。结论 2枚骶髂螺钉固定骶髂关节脱位的稳定性优于可调式微创接骨板的稳定性,更优于张力带接骨板的稳定性。
吴涛程晓东崔蕴威郑占乐吕红芝张英泽
关键词:骶髂关节内固定器生物力学
正常成人胫骨近端骨骺融合部位的形态学分析
2022年
目的利用Mimics三维重建技术研究正常成人胫骨近端骨骺融合部位的形态学特征并分析其潜在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收集下肢无明显异常者膝关节CT影像学资料,其中男41例、女27例,年龄为(38.7±8.4)岁(范围25~55岁),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5.3±4.0)kg/m^(2)(范围18.75~41.8 kg/m^(2))。利用Mimics三维重建技术重建胫骨近端和骨骺融合部位的三维模型。研究骨骺融合部位的表面积与年龄、BMI的关系,同时分析骨骺融合部位骨皮质厚度和骨密度的变化情况。结果利用Mimics三维重建技术重建出的成人骨骺融合部位在三维空间上是一个复杂的波浪起伏的板状结构。通过3-Matic Research 12.0软件获得骨骺融合部位的表面积为(2994.7±645.3)mm^(2)(范围1704.0~4650.0 mm^(2))。男性骨骺融合部位表面积为(3269.3±533.9)mm^(2),大于女性的(2577.6±578.7)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6,P<0.001)。骨骺融合部位表面积与年龄(R2=0.02,P=0.268)和BMI(R2=0.04,P=0.125)无显著相关性。利用Mimics软件在膝关节CT的横断面获取骨骺线部位、骨骺线远端10 mm及20 mm层面骨皮质CT值分别为(451.059±74.953)Hu、(1018.412±125.732)Hu、(1414.162±107.848)Hu。测量骨骺线部位、骨骺线远端10 mm及20 mm层面骨皮质厚度分别为(1.814±0.090)mm、(2.511±0.089)mm及(3.189±0.185)mm。结论采用Mimics三维重建技术可对正常成人胫骨近端骨骺融合部位进行可视化研究。成人骨骺融合部位为波浪起伏的板状结构,骨骺融合部位的骨皮质密度较低、厚度较薄,理论上讲在间接暴力下容易发生骨折。
胡宏志程晓东张浚哲李泳龙朱剑谭占超刘伟建张祎然邓翔天陈伟张英泽
关键词:成年人胫骨骨骺
股骨头部分置换术精准微创治疗中老年ARCOⅢ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有限元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初步评估股骨头部分置换术后股骨与内植物模型的应力分布和位移。方法选择一名成年健康志愿者,获取股骨全长CT扫描数据,利用Mimics 20.0软件、Geomagic软件及UG NX 12.0软件建立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骨隧道切除股骨头坏死区域后装配设计开发的股骨头假体,模拟单腿站立环境进行有限元仿真模拟,获取股骨与内植物模型的应力分布和位移数据。结果股骨应力分布主要集中在股骨颈下方和股骨干皮质骨两侧,最大应力为48.25 Mpa,最大位移为10.98 mm。内植物模型的应力主要分布在金属内植物主体结构下方,最大应力为147.2 Mpa,最大位移为9.58 mm。结论股骨头部分置换后,假体头与股骨头曲率一致,应力传导模式与正常侧髋关节一致,但在假体头与茎部连接处发生应力集中,应重点考虑选择更大强度的材料。
朱燕宾程晓东王宇钏王忠正李泳龙李会杰王娟吕红芝陈伟张英泽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坏死有限元分析
内侧和外侧锁定钢板固定Schatzker 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有限元分析被引量:31
2018年
目的通过对SchatzkerVI型胫骨平台骨折的内、外侧锁定钢板固定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比较两种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点,探讨内侧固定的可行性。方法将志愿者双下肢cT扫描图像资料导入NX9.0软件,制作左侧胫骨平台外侧劈裂及干骺端斜形骨折以模拟Schatzker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对内、外侧固定模型的钢板及螺钉进行虚拟三维模型重建后,进行装配。利用Ahaqus软件,设定边界条件,加载500N纵向静态载荷模拟60kg成人正常行走时单侧胫骨平台受力以分析胫骨平台骨折块、内固定物的受力分布及位移大小。结果内侧固定模型整体最大应力值为81.7MPa,位于上胫腓关节面;外侧固定模型的整体最大应力值为487.4MPa,位于近端螺钉与钢板接触处。内侧固定模型中钢板及螺钉的应力分布均匀且应力明显小于外侧固定模型,而腓骨应力大于外侧固定模型。内侧固定模型整体最大位移为1.15mm,内、外侧胫骨平台位移量均等.夕F侧固定模型整体最大位移为3.44mm,以内侧平台位移为主,内侧平台位移明显大于外侧。结论SchatzkerVI型胫骨平台骨折行平台内侧固定较外侧固定具有更佳的生物力学优势。
杨宗酉程晓东朱炼王博郑占乐陈伟赵昌平张英泽
关键词:胫骨骨板有限元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