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露露
- 作品数:4 被引量:70H指数:3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中国3个城市中学生颈肩症状及影响因素调查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 调查中学生颈肩症状的分布情况并探讨引起中学生颈肩症状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立意抽样,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在沈阳、郑州和深圳进行横断面调查,共抽取24所中学.采用单纯随机方法,在每所中学每个年级抽取3~4个班级,对抽取的班级全体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颈肩症状、体育锻炼时间、学业压力、视屏行为、静坐行为等信息.共发放了问卷10566份,收回有效问卷10270份.比较不同特征中学生颈肩症状检出率的差异;建立多因素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视屏行为和静坐行为对青少年颈肩症状的影响.结果 中学生颈肩症状检出率为19.2%(1968/10270),女生颈肩症状的检出率[22.6%(1137/5039)]高于男生[15.9%(831/5231)](P<0.001);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和高三学生颈肩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13.3%(253/1901)、16.8%(326/1942)、18.5%(299/1617)、21.8%(417/1915)、21.4%(345/1611)和25.5%(328/12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最近3个月以来总是持续玩手机≥40 min(OR=4.66,95%CI:3.95~5.49)、持续看电视≥40 min(OR=4.01,95%CI:3.39~4.73)、持续使用电脑≥40 min(OR=3.61,95%CI:3.09~4.23)、持续做家庭作业≥60 min(OR=3.25,95%CI:2.79~3.79)、平均每天端坐时间累计≥10 h(OR=4.95,95%CI:4.25~5.77)、持续端坐≥90 min(OR=5.18,95%CI:4.42~6.06)者检出颈肩症状的风险较高.结论 中国中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女生)颈肩症状的检出率较高,长时间、高频率的视屏行为、静坐行为与中学生颈肩症状发生有关.
- 徐亮万宇辉刘婉张诗晨马双双许韶君翟露露张辉曹秀菁陶芳标
- 中学生户外活动与自我报告近视的关联研究被引量:27
- 2017年
- 目的 分析中学生户外活动与自我报告近视的关联,探讨中学生自我报告近视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选取深圳、南昌、郑州和沈阳4个城市的12979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使用自编问卷调查中学生人口学特征、自我报告近视状况、最近一周户外活动情况等信息.共收回有效问卷12603份.比较不同特征中学生自我报告近视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户外活动频率与中学生自我报告近视的关系.结果 中学生自我报告近视率为69.6%(8766/12603),初一至高三自我报告近视率分别是52.1%(1216/2335)、61.6%(1459/2369)、69.0%(1470/2129)、80.0%(1812/2265)、79.4%(1622/2042)、81.1%(1187/1463),随着年级升高呈上升趋势(χ2趋势=639.67,P〈0.001);双亲均不近视、单亲近视、双亲均近视的中学生自我报告近视率分别是63.5%(4927/7756)、78.0%(2664/3415)、82.1%(1175/1432)(χ2趋势=328.28,P〈0.001).户外活动行为与中学生自我报告近视之间存在关联,课外时间总是待在家中不外出的中学生自我报告近视发生风险较高(OR=1.58,95%CI:1.36~1.82);放学后总是在校外进行户外体育锻炼及放学后总是在校外进行休闲娱乐活动中学生自我报告近视发生风险较低,OR(95%CI)值分别为0.67(0.57~0.78)、0.77(0.64~0.92).按照父母近视情况进行分层分析,双亲均不近视的中学生中,放学后总是在校外进行户外体育锻炼和户外休闲娱乐活动者自我报告近视发生风险较低,OR(95%CI)值分别为0.68(0.55~0.82)、0.76(0.61~0.95);单亲近视的中学生,放学后总是在校外进行户外体育锻炼和户外休闲娱乐活动者自我报告近视发生风险也较低,OR(95%CI)值分别为0.65(0.47~0.90)、0.68(0.47~0.98).结论 户外活动与中学生自我报告近视
- 翟露露伍晓艳许韶君万宇辉张诗晨徐亮刘婉马双双张辉陶芳标
- 关键词:近视青少年日常生活活动
- 心理病理症状、应对方式及冲动控制在童年期虐待与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关联中的中介作用被引量:26
- 2018年
- 目的探讨心理病理症状、应对方式及冲动控制在童年期虐待与中学生自伤行为关联中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3年11月—2014年1月选取郑州市、贵阳市9704名在校城乡初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城镇4049名,农村5655名;初中5168名,高中4536名;男生4600名,女生5104名。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Barratt冲动性量表第11版分别测量童年期虐待、非自杀性自伤、心理病理症状、应对方式和冲动控制情况,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间童年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检出率的差异,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各指标间的关联,自举(Bootstrap)程序和PROCESS软件检验各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结果 44.6%的中学生曾有过童年期虐待经历,其中女生高于男生(45.9%vs.43.1%),初中生高于高中生(47.3%vs.41.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558和32.433,P<0.01);但童年期虐待检出率在户口所在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5%的中学生有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其中女生低于男生(37.1%vs 40.1%),初中生高于高中生(41.4%vs.35.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151和37.955,P<0.01)。自评家庭经济状况中等的学生童年期虐待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检出率均低于自评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和较高的学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916和25.735,P<0.01)。心理病理症状、应对方式以及冲动控制评分分别与童年期虐待评分和中学生自伤行为频率显著相关(P<0.01);控制性别、年级、城乡、自评家庭经济状况后,心理病理症状、消极应对方式和积极应对方式及冲动控制在两者关联中的中介作用仍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中介效应分别为33.41%、14.87%、0.49%和3.48%,四种中介因素的共同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2.24%。结论心理病理症状、�
- 马双双万宇辉张诗晨许韶君刘婉徐亮翟露露张辉郝加虎陶芳标
- 关键词:中学生
- 接触阳光与儿童近视关联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6
- 2016年
- 近视已成为影响儿童健康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日益增多的研究表明,减少接触阳光时间可能是儿童近视发生发展的一个潜在诱因,而走向户外、亲近阳光可能是预防近视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本文就接触阳光与儿童近视关联的研究进展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儿童近视防控提供新线索。
- 翟露露伍晓艳许韶君陶芳标
- 关键词:近视儿童维生素D多巴胺紫外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