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1篇动脉瘤
  • 8篇颅内
  • 8篇颅内动脉
  • 8篇颅内动脉瘤
  • 3篇动脉
  • 3篇血管
  • 3篇未破裂
  • 2篇形态学
  • 2篇血流
  • 2篇血流动力学
  • 2篇血流动力学参...
  • 2篇医学影像
  • 2篇影像数据
  • 2篇图像
  • 2篇图像配准
  • 2篇配准
  • 2篇破裂动脉瘤
  • 2篇破裂颅内动脉...
  • 2篇未破裂颅内动...
  • 1篇短期预后

机构

  • 11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强联智创(北...
  • 1篇四川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北京市顺义区...
  • 1篇空军军医大学

作者

  • 11篇翟晓东
  • 9篇张鸿祺
  • 4篇马永杰
  • 2篇李桂林
  • 2篇杨新健
  • 1篇刘健
  • 1篇胡鹏
  • 1篇冯华
  • 1篇王天龙
  • 1篇何川
  • 1篇段传志
  • 1篇贺民
  • 1篇何旭英
  • 1篇卢洁
  • 1篇王军
  • 1篇任健
  • 1篇李传捷
  • 1篇卢昊

传媒

  • 9篇中国脑血管病...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侧壁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侧壁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及其与破裂风险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患者数据库中的病历资料,数据库资料收集时间为2012年7月至2014年12月,治疗前均经三维全脑DSA确诊。最终连续纳入191例前循环侧壁颅内动脉瘤患者,共214个颅内动脉瘤,其中172例为单发动脉瘤,15例患者有2个动脉瘤,4例患者有3个动脉瘤。比较不同部位动脉瘤的破裂率。在分析眼动脉段动脉瘤的基线特征及形态学特征时,分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进行比较,基线特征(性别、年龄、高血压病)以患者例数进行统计,对于有破裂动脉瘤者计为破裂组;形态学特征以动脉瘤个数进行统计。在进行动脉瘤形态学特征(动脉瘤的最大径、高度、宽度、纵横比、尺寸比、长宽比,瘤颈宽度,载瘤动脉直径,入射角度)比较时,分为眼动脉段组、后交通动脉段组和前循环其他部位(颈内动脉非眼动脉段、大脑中动脉段、大脑前动脉段)组,以动脉瘤个数进行统计。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多重比较校正,P<0.0167(0.05/3)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14个前循环侧壁颅内动脉瘤中,位于颈内动脉眼动脉段101个(47.2%),后交通动脉段74个(34.6%),颈内动脉非眼动脉段19个(8.9%),大脑中动脉段7个(3.3%),大脑前动脉段13个(6.1%)。前循环侧壁动脉瘤总破裂率为32.7%(70/214),不同部位破裂占比由低至高分别为眼动脉段动脉瘤[破裂率为13.9%(14/101)]、大脑中动脉段动脉瘤(破裂占比为1/7)、后交通动脉段动脉瘤[破裂率为50.0%(37/74)]、颈内动脉非眼动脉段动脉瘤(破裂占比为10/19)、大脑前动脉段动脉瘤(破裂占比为8/13)。(2)眼动脉段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患者分别为14、74例,眼动脉段破裂组和未破裂组动脉瘤数分别为14、87个,两组基线特征、形态学特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
翟晓东李传捷何川胡鹏张鸿祺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形态学特征
中国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被引量:80
2021年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较为常见,动脉瘤一旦破裂,致死率、致残率高。UIA诊疗过程包括动脉瘤检出、评估破裂风险及治疗获益、治疗策略选择及术后随访等,对UIA的全面了解和精准评估有助于更好地治疗该疾病。2015年美国卒中协会出版了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此后关于UIA的高质量研究及先进的诊疗技术陆续发布,但目前仍缺乏适合中国人群的UIA诊疗指南推荐。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十三五”中国颅内动脉瘤计划研究组,组织专家制订了《中国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该指南对UIA的流行病学特点、影像学检查、风险评估、介入治疗、开颅治疗及术后随访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撰写,旨在以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指导我国UIA的规范性诊疗。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中国颅内动脉瘤计划研究组张鸿祺杨新健屈延贺民段传志耿介文翟晓东吉喆向思诗冯华王天龙刘健朱巍李文强米热扎提·吐尔洪刘海啸郭为伍聪李路莹梁锐超曾云辉郭慎全何旭英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未破裂动脉瘤开颅治疗随访
他汀类药物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8年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一种病理性膨胀,主要发生于颅内动脉分叉部位[1]。成人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为1%~5%,年破裂率为0~1%^[1-4]。在我国35~75岁的成年人中,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UIA)的总患病率高达7.0%^[5]。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心^[2、4、6]。与颅内动脉瘤患病有关的危险因素较多,包括高血压病、吸烟、酗酒、性别、颅内动脉瘤家族史、肌纤维发育不良、颅内感染、颅脑外伤等[7-9]虽然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是目前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措施,但仍有少数患者因各种因素不宜进行手术或介入治疗。同时,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临床上发现了部分自然破裂风险低于现阶段外科治疗风险的UIA患者,对临床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翟晓东于嘉兴马永杰毛明利张鸿祺
关键词: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他汀类药物药物治疗
颅内夹层动脉瘤自然病史及其血管内治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0年
颅内夹层动脉瘤(IAD)是一种发生于颅内动脉的特殊类型的动脉瘤,其可以因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夹层向腔内突出导致缺血性卒中,还可以因管腔的极度扩张产生压迫症状,发生相关事件后有较高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但IAD的自然转归尚不明确,治疗的适应证有待进一步把握.另外,IAD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的选择也各有不同.该文通过对于IAD自然病史、新型血管内治疗方式和预后的研究进行综述,对临床上IAD治疗适应证的把握和治疗方式的新选择提供一定参考.
吉喆马永杰向思诗耿介文翟晓东张鸿祺
关键词:动脉瘤夹层自然病史血管内治疗
动脉瘤形态学特征对胼周动脉瘤破裂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胼周动脉瘤(PAAs)的形态学特征,并分析PAAs破裂的形态学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PAAs患者40例,于术前经全脑血管DSA确诊。根据PAAs是否破裂,将40例患者分为破裂组(22例,共22个动脉瘤)和未破裂组(18例,共23个动脉瘤)。采用二维或三维旋转造影的动脉瘤数数据计算形态学参数,包括动脉瘤的直径、高度、宽度、瘤颈宽度,载瘤动脉直径以及流入角度等,并进一步计算每个动脉瘤的纵横比、尺寸比和长宽比(动脉瘤直径/动脉瘤宽度)。纵横比分别采用动脉瘤高度/瘤颈宽度和动脉瘤直径/瘤颈宽度计算,尺寸比分别采用动脉瘤高度/载瘤动脉直径和动脉瘤直径/载瘤动脉直径计算。比较两组PAAs形态学参数的差异,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初步探讨PAAs破裂的形态学影响因素。结果 (1)两组患者年龄及男性、多发动脉瘤和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2)破裂组不规则动脉瘤比例、长宽比均高于未破裂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90.9%(20/22)比39.1%(9/23),χ~2=8.01;(1.35±0.36)比(1.01±0.22),t=-3.85;均P <0.01];两组动脉瘤直径、高度、宽度、载瘤动脉直径、纵横比、入射角度、瘤颈、尺寸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3) 45个动脉瘤中,A3前段分叉处动脉瘤比例为53.3%(24个),其中破裂组和未破裂组A3前段分叉动脉瘤数比例分别为68.2%(15/22)和39.1%(9/2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1,P=0.051)。(4) 45个PAAs长宽比均值为1.18,以此为界定值将长宽比转换为二分类变量,以PAAs破裂为因变量,将形态学参数的单因素分析中长宽比(>1.18)、不规则动脉瘤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长宽比值> 1.18(OR=1.84,95%CI:1.42~28.11,P=0.016)、不规则动脉瘤(OR=2.06,95%CI:1.66~37.11,P=0.009)为PAAs破裂的独立危险�
翟晓东李传捷于嘉兴任健张鸿祺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无症状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分析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分析无症状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s)经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结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4例体检发现的无症状UIAs(56个动脉瘤)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8±9)个月。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问卷评价患者的HRQoL水平,分析UIAs患者SF-36结果和影响因素。结果44例UIAs患者在SF-36量表的躯体疼痛、生理功能和精神健康评分低于中国普通人群常模(75±15、82±15、71±14分比83±20、88±17、79±15分,t值分别为2.89、2.14、3.34,均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睡眠时间<6 h与≥6 h的心理健康总分(MCS)分值分别为63±18、79±14分(t=-2.41),病程≤3个月与>3个月的MCS分值分别为76±15、89±7分(t=-2.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睡眠时间<6 h与≥6 h的生理健康总分(PCS)分值分别为63±22、77±17分(t=-2.11),病程≤3个月与>3个月的PCS分值分别为73±17、90±5分(t=-2.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程≤3个月为PCS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2.23~27.42,P=0.02),每天睡眠时间<6 h为MCS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1.44~28.92,P=0.03)。经过(28±9)个月的恢复期后,12.5%(4/32)的患者未恢复治疗前的正常工作中。结论经介入治疗的无症状UIAs患者术后HRQoL水平在SF-36的多个维度低于普通人群。病程少于3个月和每日睡眠不足6 h分别为PCS和MCS的独立危险因素。
翟晓东马永杰王淳秀于嘉兴向思诗王军李桂林张鸿祺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血管内介入治疗
颅内动脉瘤血管壁炎性反应与阿司匹林治疗的进展被引量:3
2018年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患病率为1%-5%^([1-2])。IA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3-5])。目前,显微开颅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是IA的主要治疗方式。但对破裂风险相对较低以及由于解剖结构或位置特殊而具有较高治疗风险的IA,外科治疗带来的风险与获益仍存在较大争议。
翟晓东于嘉兴向思诗马永杰张鸿祺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炎性反应阿司匹林
颅内动脉瘤影像学判读专家共识被引量:32
2021年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患病率较高,一旦破裂会导致较高致残、致死率的疾病,通过合适的影像学方式检出颅内动脉瘤、进行风险的评估,并精确指导治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尚无颅内动脉瘤影像学判读规范,因此,专家组结合文献、研究和临床经验共同撰写了本共识,旨在为动脉瘤的影像学判读规范化提供参考。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中国颅内动脉瘤计划研究组张鸿祺卢洁杨新健吉喆耿介文翟晓东傅璠樊欣鑫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一种融合方法、装置以及设备
本说明书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融合方法、装置以及设备,属于医学影像及计算机技术领域。该融合方法包括:基于待处理的第一影像数据和待处理的第二影像数据,进行图像配准,获取配准的第一影像数据;基于所述待处理的第二影像数据,获取血流动...
方刚翟晓东印胤杨光明胡鹏张鸿祺
改进急诊救治模式对颅内破裂动脉瘤短期效果的影响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 探讨改进急诊救治模式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短期效果. 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265例,最终纳入259例破裂动脉瘤患者,其中男98例,女161例,年龄中位数为58(25 ~83)岁.将2016年1月以后采用改进急诊救治模式(设立专业团队,建立SAH绿色通道)治疗的10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余接受传统治疗模式的158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并发症(包括脑出血、脑梗死、急性脑血管痉挛)、术后72 h出现的并发症(包括再出血、迟发性脑梗死、感染并发症、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及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mRS≤2分提示预后良好),评价改进治疗模式后的效果.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中并发症、术后72 h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9%(8例)和18.4%(29例),20.8%(21例)和44.3%(70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出院时两组预后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3%(72例)和72.2%(114例),P=0.88)]. 结论 采用颅内破裂动脉瘤急诊救治模式能有效降低术中、术后72h并发症发生率.
向思诗卢昊翟晓东于嘉兴耿介文李桂林张鸿祺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短期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