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熊辉

作品数:31 被引量:131H指数:5
供职机构: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6篇动脉
  • 15篇冠状
  • 14篇冠状动脉
  • 13篇心肌
  • 13篇心肌梗死
  • 13篇梗死
  • 9篇造影
  • 8篇介入
  • 6篇介入治疗
  • 6篇冠脉
  • 5篇疗效
  • 5篇经皮冠状动脉...
  • 5篇急性心肌梗死
  • 5篇冠状动脉介入
  • 4篇动脉介入治疗
  • 4篇动脉造影
  • 4篇血管
  • 4篇造影术
  • 4篇经皮冠状动脉...
  • 4篇急诊

机构

  • 30篇武汉亚洲心脏...
  • 2篇武汉市急救中...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31篇熊辉
  • 9篇王军
  • 8篇苏唏
  • 8篇张勇
  • 7篇彭剑
  • 6篇宋丹
  • 5篇鄢华
  • 5篇万海燕
  • 4篇王人彭
  • 4篇程远植
  • 4篇陈国洪
  • 4篇苏晞
  • 4篇董志军
  • 3篇汪敏
  • 3篇朱国英
  • 3篇蔡丽华
  • 3篇吴明祥
  • 2篇李磊
  • 2篇余志华
  • 2篇刘华云

传媒

  • 7篇中国心血管杂...
  • 4篇心血管康复医...
  • 4篇岭南心血管病...
  • 2篇临床心血管病...
  • 2篇中国心血管病...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高血压杂志
  • 1篇内科急危重症...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人民军医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THE 23...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6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 6篇2003
  • 1篇2002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D-二聚体和高敏C反应蛋白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价值被引量:14
2014年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er)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0—2012年急性胸背痛患者382例,根据多层螺旋CT结果分为AAD组(206例)和对照组(176例),比较两组间D-dimer和hs-CRP水平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D-dimer和hs-CRP对AAD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AAD组D-dimer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9.40±18.79)mg/L比(0.31±0.28)mg/L,t=3.868,P<0.01;(31.88±40.05)mg/L比(5.98±16.16)mg/L,t=4.237,P<0.01];应用ROC分析,当D-dimer取值0.56 mg/L、hs-CRP取值5.94 mg/L时,对AAD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1%、75.2%、85.7%、98.3%和61.9%、71.8%、75.9%、69.3%。结论在AAD早期诊断中,D-dimer和hs-CRP是有效、重要的筛选指标。
张勇董志军熊辉王军苏晞
关键词:急性主动脉夹层高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无创面罩正压通气治疗急性重度左心衰竭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双水平式呼吸道正压无创呼吸机面罩正压通气配合抗心力衰竭药治疗急性重度左心力衰竭的临床意义。方法急性重度左心衰竭45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应用双水平式呼吸道正压无创呼吸机和有创呼吸机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动脉血气变化、临床症状和转归。结果双水平式呼吸道正压无创呼吸机组较有创呼吸机组的临床症状、出院转归及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早使用双水平式呼吸道正压通气结合抗心力衰竭药治疗急性重度左心衰竭对心功能改善有明显疗效,能及时有效地改善病人症状及低氧血症,缩短急性左心衰竭病程,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
邓成钢熊辉苏晞
伊贝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2003年
目的 为评价新一代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拮抗剂伊贝沙坦 (安博维 )降压疗效及安全性 ,并与氯沙坦相比较。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平行对照方法 ,将 12 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分成伊贝沙坦组(6 0例 ) ,口服 15 0mg·d- 1和氯沙坦组 (6 0例 ) ,口服 5 0mg·d- 1。观察 8周。每 2周一次上午延迟 1~ 4小时用药并测诊室谷值坐位血压、心率 ,并观察不良反应。用药前及治疗第 4周和第 8周检测血液生化。第 4周谷值坐位血压仍大于 90mmHg者加用双氢克尿噻 12 5mg·d- 1。结果 第 4周伊贝沙坦与氯沙坦正常化率分别为 4 0 %和 35 % ,第 8周伊贝沙坦与氯沙坦组血压有效反应率分别为 78 3%和6 6 7% ,(P >0 0 5 )。两组治疗前、后平均谷值坐位舒张压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伊贝沙坦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6 6 % ,氯沙坦组为 8 3% (P >0 0 5 )。两组部分病例加用小剂量双氢克尿噻后 ,谷值坐位舒张压进一步下降。谷值坐位舒张压下降幅度 ,伊贝沙坦组优于氯沙坦组 ,P <0 0 5。结论 伊贝沙坦与氯沙坦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 ,伊贝沙坦降低谷值坐位舒张压更有效。
程远植吴锡桂熊辉
关键词:伊贝沙坦高血压安全性疗效观察
栓塞事件与左房血栓的关系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探讨栓塞事件与左房血栓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16 5例经外科手术治疗风心二尖瓣狭窄伴心房纤颤患者术前详细查询栓塞病史 ,术中仔细寻找左房血栓。结果 :16 5例患者中 ,15例有栓塞史 ,其左房血栓检出率为 2 6 .7% ;15 0例无栓塞史 ,其左房血栓检出率为 30 .7% ,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左房内有无血栓与栓塞史之间无明显关系 ,在临床工作中 ,凡有栓塞危险因素而无抗凝治疗禁忌证患者 ,无论左房有无血栓 ,均需给予抗凝治疗。
熊辉程远植何光明吴明祥
关键词:血栓栓塞心房
介入治疗对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患者的远期效果
2005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慢性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成功对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经皮冠脉介入治疗CTO 87例,57例成功开通闭塞冠脉并置入支架(开通组),30例闭塞冠脉未开通(未开通组).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质量及预后.结果两组临床随访6~60个月,开通组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未开通组,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介入治疗可改善冠脉CTO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
万海燕王人彭熊辉游斌权
关键词: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冠状动脉成形术生活质量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对比研究
目的 评价新型抗栓药替格瑞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4年4月~2014年7月收治的120例发病12 h以内、接受急诊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
李蓓孙秋晨熊辉张勇王军
不同剂量血脂康调脂疗效的研究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血脂康胶囊对高脂血症患者调脂作用。方法  130例患者随机分为 3组 ,各组血脂康用量分别为 0 .6g/d ,1.2 g/d ,2 .4 g/d ,连续观察 1年。结果 TC ,LDL -C ,HDL -C ,TG服药前与服药后第 2 ,6 ,12个月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第 2个月与第6 ,12个月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第 6个月与第 12个月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TC ,LDL -C ,HDL -C在服药后第 2 ,6 ,12个月组间对比亦有显著性差异。疗程中患者均能很好耐受 ,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血脂康胶囊能有效降低TC ,LDL -C ,TG及升高HDL -C ,对于血脂代谢异常的患者 。
熊辉胡琴夏玲玲
关键词:高脂血症血脂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心肌缺血时间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与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发生的时间关系。方法:回顾分析41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状动脉完全或次全闭塞患者,先将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分为3组:A组(心肌梗死后1个月内)、B组(1个月~1年)、C组(1年以上)。仅有心肌缺血者同样根据缺血时间(上述3个时间段)分为A、B、C组。分别观察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率,进行对比分析。再根据闭塞血管将所有患者分为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3组观察其侧支循环形成情况。结果:有心肌梗死及心肌缺血病史者A、B、C组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良好率两两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冠状动脉完全或次全闭塞时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率明显高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与右冠状动脉比较、回旋支与右冠状动脉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和心肌缺血随着时间的延长侧支循环良好情况无显著改变。
蔡丽华苏唏熊辉万海燕
关键词:心肌梗死侧支循环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钙化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钙化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22 537例患者中,男13 204例,女9 333例,年龄(58.53±9.48)岁,共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 254例。依据冠状动脉造影术中能否发现冠状动脉钙化分为钙化组(A组)和无钙化组(B组),统计两组间心肌梗死发病率的区别,并探讨其原因。结果钙化组心肌梗死患病率明显高于无钙化组,差异有统计意义(18.16%vs.8.84%,P<0.001);钙化组较无钙化组男性多见(62.46%vs.58.04%,P<0.001)、年龄偏大[(64.61±7.92)岁vs.(57.67±9.37)岁,P<0.001];糖尿病(25.64%vs.15.28%,P<0.001)、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发病率高(74.00%vs.57.13%,P<0.001);易发生血管病变(93.70%vs.7.32%,P<0.001),且以多支血管病变为主。即使在心肌梗死患者中,钙化组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及多支血管病变所占比例也超过非钙化组,差异有统计意义(99.61%vs.94.32%,P<0.05;91.18%vs.66.23%,P<0.05)。两组均以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为主,两组心肌梗死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钙化患者,男性多见、年龄偏大;糖尿病、高血压发病率高;易发生血管病变,容易导致心肌梗死。
彭剑熊辉鄢华李磊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钙化合物冠状血管造影术心肌梗死
115例冠状动脉闭塞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探讨亚急性、慢性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型术(PTCA)及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5例行PTCA术的冠状动脉闭塞病例(115支闭塞血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冠状动脉闭塞的时间将病人分为二组:43例为亚急性闭塞组(1-30d),72例为慢性闭塞组(1-108月),均按常规行PTCA及支架置入术操作。结果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冠心病的易患因素、病变支数、闭塞血管部位等无明显差异。亚急性闭塞组心肌梗死发生率为65%,明显高于慢性闭塞组9%;慢性闭塞组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率为91%,明显高于亚急性闭塞组35%。亚急性闭塞组导丝通过率97%,球囊扩张率97%,支架置入率为95%。慢性闭塞组导丝通过率90%,球囊扩张率87%,支架置入率为85%。结论本研究表明闭塞血管的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亚急性闭塞组成功率高于慢性闭塞组。急性并发症发生率很低。手术的成功与闭塞的时间、造影的特点、器械的选择以及术者的技术有关。
彭剑朱国英王人彭苏唏万海燕宋丹陈国洪李炬程光辉熊辉
关键词:冠状动脉闭塞亚急性慢性发生率介入治疗支架置入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