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士亮

作品数:20 被引量:202H指数:8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生物学
  • 3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底栖动物
  • 6篇近海
  • 5篇大型底栖动物
  • 5篇生物量
  • 5篇物量
  • 5篇绿潮
  • 5篇南黄海
  • 4篇青岛近海
  • 4篇丰度
  • 3篇秋季
  • 3篇群落
  • 3篇小型底栖生物
  • 3篇海域
  • 3篇繁殖体
  • 3篇沉积物
  • 2篇生境
  • 2篇生态学
  • 2篇生物多样性
  • 2篇群落特征
  • 2篇浒苔

机构

  • 16篇国家海洋局第...
  • 11篇中国海洋大学
  • 8篇国家海洋局海...
  • 2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山东省出入境...
  • 1篇日照职业技术...

作者

  • 20篇范士亮
  • 8篇王宗灵
  • 8篇王宗兴
  • 6篇李艳
  • 4篇韦钦胜
  • 4篇李瑞香
  • 4篇臧家业
  • 4篇徐勤增
  • 3篇姜美洁
  • 3篇傅明珠
  • 3篇张志南
  • 3篇邓可
  • 3篇王守强
  • 2篇朱明远
  • 2篇刘海滨
  • 2篇张学雷
  • 2篇张晓红
  • 2篇刘湘庆
  • 2篇方松
  • 2篇宋伟

传媒

  • 4篇海洋科学进展
  • 4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海洋学报
  • 3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水产科技情报
  • 1篇海洋通报
  • 1篇中国海洋湖沼...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7
  • 1篇2006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黄海夏季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现状被引量:21
2009年
2006午夏季(78月)在南黄海进行的调查中,共鉴定出192种大型底栖动物,其中多毛类环节动物122种、甲壳动物22种、软体动物33种、棘皮动物8种、其它门类7种,优势种主要为小头虫科(Capitellidae)、掌鳃索沙蚕(Ninoěpalmate)、圆楔樱蛤(Cadella narutoensis)、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紫蛇尾(OPhiophplis mirabilis)、安岛反体星虫(Phascolosoma onomichianum)等20多种。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栖息密度为102ind·m^-2,其中多毛类为57ind·m^-2、甲壳动物为12ind·m^-2、软体动物为24ind·m^-2、棘皮动物为6ind·m^-2;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湿重生物量为29.30g·m^-2,其中多毛类11.98g·m^-2、甲壳动物2.20g·m^-2、软体动物6.56g·m^-2、棘皮动物4.85g·m^-2。在南黄海西部32°30′—36°00′N的较浅水域,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较高,而南黄海中部深水区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较低。与2000年夏季调查结果相比,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栖息密度偏低,平均生物量相近;与1959年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夏季的数据相比平均生物量稍低,但多毛类生物量明显偏大,软体动物生物量偏低。
徐勤增李瑞香王宗灵范士亮王宗兴
关键词: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生物量
绿鳍马面鲀胚胎和仔鱼早期发育的初步观测被引量:7
2011年
利用显微数码摄像系统观测绿鳍马面纯受精卵的胚胎发育和初孵仔鱼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绿鳍马面纯的卵为球形沉性的粘性卵,卵径平均为644μm,未受精卵及早期胚胎有油球多个;在18.7~19.2cc水温条件下孵化,受精后约40—50min胚盘形成,1h10min进入卵裂期,6h10min进入高囊胚期,9h20min进入低囊胚期,10h后进入原肠胚.21h40min后听囊形成,23h40min后形成柯氏囊,41h30min后耳石形成,多数胚胎油球溶合为1个,50h后胚体环绕卵黄达1.3周以上,73.5h陆续孵出,孵化积温为1375-1411℃·h。初孵仔鱼呈前位抱卵方式,油球位于卵黄囊的前端,85h后开口摄食,5~6d卵黄囊和油球吸收完,8d第1背鳍棘突出背鳍膜,18d发育到稚鱼期。
王波王宗兴范士亮姜美洁刘振华
关键词:绿鳍马面鲀受精卵胚胎仔鱼发育
苏北浅滩邻近海域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生态特征被引量:6
2010年
2007年10月苏北浅滩邻近海域的调查中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20种,种数和丰度的优势生物为多毛类动物,而棘皮动物的生物量占明显优势。群落中优势种以滩栖阳遂足(Amphiura vadicola)和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贡献率最高。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273.57个/m2,平均生物量为44.50 g/m2。自苏北浅滩向外海,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呈增加的趋势。根据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大型底栖生物可划分为3个群落:1)滩栖阳遂足群落;2)不倒翁虫-梳鳃虫群落;3)稚齿虫-背蚓虫-樱蛤-织纹螺群落。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分布与沉积物类型具有较大的相关性。生存环境的剧烈变化是导致苏北浅滩站位种群贫乏的重要原因之一。悬浮物颗粒的短期快速沉降现象可能也是导致种群贫乏的另一重要原因。
范士亮王宗兴徐勤增姜美洁王宗灵李瑞香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聚类分析
潮间带小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的某些进展被引量:10
2007年
论述潮间带小型底栖生物国际研究的某些研究热点及最新动态,并对河口、盐沼、红树林、沙滩等不同潮间带生境的小型底栖生物的研究进行了概述,总结了我国潮间带小型底栖生物的研究现状,并根据我国目前研究的状况提出了未来主要应对策略与重点研究方向。
刘海滨张志南范士亮邓可
关键词:潮间带小型底栖生物生境
南黄海两种生境底栖动物粒径谱的研究
生物粒径谱是一种表示群落结构的有效手段,能够有效反映生态系统的能流状态。粒径谱方法作为一种不依赖分类学的群落研究方法,可以用于比较种属差异极大的群落,并与传统的分类学研究方法有着良好的互补性。底栖生物粒径谱具有保守的峰型...
张志南邓可周红范士亮
文献传递
浒苔绿潮与南黄海近岸海域水质的关系被引量:38
2014年
浒苔绿潮在黄海海域连续暴发,为研究浒苔绿潮与该海域水质的关系,根据2010年3--6月5个航次对南黄海苏北近岸浒苔绿潮暴发区海域生态环境要素的调查数据,重点研究了该海域温度、盐度、溶解氧、pH值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浒苔绿潮的关系.结果表明,受陆地径流及苏北沿岸流的影响,调查海区为低盐高营养盐区,为绿潮的暴发提供了一定物质基础.第1航次到第5航次温度由8.8℃升高到21.6℃。第3航次调查海区开始出现漂浮浒苔藻体,此航次温度平均值为14.6℃;盐度平均值为31.6,第3航次到第5航次温度和盐度值均处于浒苔藻体适宜的生长范围之内.调查海区整体上均处于富氧状态,且从第1航次到第5航次溶解氧值逐渐减低.受陆地径流的影响整个调查区域pH值基本都小于8.0.海区适宜的温度、盐度、溶解氧及pH值,为近些年黄海海域浒苔绿潮持续的大规模暴发,提供了一定的环境条件.
高嵩范士亮韩秀荣李艳王婷石晓勇
关键词:浒苔绿潮盐度
南黄海及长江口附近海域绿潮暴发前期微观繁殖体的动态变化被引量:21
2012年
基于2011年3至5月对南黄海及长江口附近海域的水体与沉积物样品采集及实验室萌发培养实验,分析了绿潮暴发前期该海域微观繁殖体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调查期间,南黄海水体中微观繁殖体空间分布趋势表现为近岸高远岸低,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紫菜筏架养殖区附近海域,在122°30′E以东区域未发现有微观繁殖体存在。3,4,5月份该区域海水中平均微观繁殖体数分别为144,164和140株/dm3,最大值分别为278,426,和537株/dm3;南黄海沉积物中微观繁殖体数量分布范围介于19~127株/层,表层微观繁殖体数高于底层。长江口以北靠近江苏近岸区域有微观繁殖体存在,数量介于1~10株/dm3,31°N以南区域和河口内未发现有繁殖体分布,由此可排除黄海浒苔等绿藻微观繁殖体由长江水携带入海或来源于长江口南部海域。在春季绿潮暴发前开展该海域微观繁殖体的研究,可为查明绿潮发源地及早期发生发展过程提供基础资料,为预测和预警绿潮发生提供科技支撑。
方松王宗灵李艳傅明珠范士亮王晓张晓红
关键词:南黄海
2012年秋季江苏南部紫菜养殖区绿藻微观繁殖体现状被引量:2
2015年
为了探讨绿藻微观繁殖体在江苏紫菜养殖区的分布及其种类组成,分析其在绿潮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于2012年秋季对江苏近岸紫菜养殖区及附近海域进行水体和养殖区内沉积物、绠绳和养殖竹片的绿藻微观繁殖体调查研究。通过实验室培养萌发实验的方法确定了繁殖体在水体、沉积物、绠绳和养殖竹片上的数量,并对培养出的绿藻幼苗进行RFLP分析,确定其属种。结果表明,水体中微观繁殖体数量介于12~648株/L,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紫菜养殖区站位,其中最高值出现在泥螺沙(NLS)站位。并且,小洋口(XYK)、高泥(GN)、泥螺沙(NLS)3个站位的水体、沉积物、绠绳和养殖竹片上均有绿藻繁殖体固着,其平均值分别为374株/L、7.9株/g、3.6和12.8株/cm2。通过分子检测发现,通过繁殖体培养萌发的绿藻种类主要存在浒苔(Ulva prolifera),缘管浒苔(Ulva linza)和Ulva sp.1 3种,其所占的比例分别是46%、14%和40%。因此,调查海域广泛存在绿藻微观繁殖体,其分布趋势呈现近岸高外海低,由养殖区向外扩散的趋势。江苏南部紫菜养殖区是繁殖体存在的一个重要源头。通过研究繁殖体在苏北浅滩的分布现状及种类组成情况,为该区域的绿潮溯源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刘湘庆王宗灵张学雷李瑞香李艳范士亮宋伟
关键词:绿潮沉积物
南黄海冬季小型底栖生物分布特征被引量:13
2011年
2007年1月~2月在南黄海23个站位的调查结果表明,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为34.88个/cm2,平均生物量为38.58μg/cm2(干重)。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的水平分布趋势大体相似,即高的数量值主要分布在45m等深线附近的站位,基本呈现"近岸低、中部高、远海低"的分布特征。共鉴定出15个小型底栖生物类群,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是数量占优势的类群,平均丰度为27.19个/cm2,占总丰度的77.6%;其他较为重要的类群是,底栖桡足类13.3%,多毛类2.6%,动吻类2.5%,双壳类1.2%,甲壳幼1.1%,介形类0.4%,其他合计1.3%。按生物量,优势类群依次为多毛类(占32.9%)、线虫(27.7%)和桡足类(22.1%)。垂直分布上,平均70.8%的小型底栖动物分布于沉积物的表层0~2cm,冬季在调查海域东部深水区,90%以上的小型底栖生物集中于表层。
范士亮王宗兴徐宗军朱明远王宗灵刘光兴
关键词:小型底栖生物丰度生物量南黄海
青岛太平湾砂质潮间带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的研究被引量:25
2006年
于2004年10月-2005年10月对青岛太平湾砂质潮间带进行了小型底栖生物的逐月采样,对丰度和生物量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小型底栖生物的年平均丰度为(1025.40±268.84)ind·10cm^-2平均生物量为(1195.87±476.53)μdwt·10cm^-2,平均生产量为(10762.80±4288.77)μgdwt·10cm^-2a^-1。小型底栖生物在丰度和生物量上呈现了明显的季节变化,高值主要出现在4,5,6月,而低值在8,9月。共鉴定出12个类群,线虫在丰度上占绝对优势(89.2%)。按生物量,多毛类占46.9%。其次为线虫31%。其它较多的类群还有涡虫、桡足类、腹毛虫、寡毛类等。50%以上的小型底栖生物分布在0~4cm表层,冬季部分向下迁移。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小型底栖生物数量对间隙水溶氧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效应,而与盐度、pH和沉积物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明显。
范士亮刘海滨张志南邓可袁伟
关键词:小型底栖生物丰度生物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