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翠柳

作品数:5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扫描电子显微...
  • 2篇玉米醇溶蛋白
  • 2篇醇溶蛋白
  • 1篇蛋白
  • 1篇盐卤
  • 1篇酸酯
  • 1篇碳酸酯
  • 1篇糖酸
  • 1篇涂膜
  • 1篇尿嘧啶
  • 1篇喷雾干燥
  • 1篇葡萄糖酸内酯
  • 1篇气质联用
  • 1篇球蛋白
  • 1篇转谷氨酰胺酶
  • 1篇嘧啶
  • 1篇微胶囊
  • 1篇显微结构
  • 1篇聚丙撑碳酸酯
  • 1篇缓释

机构

  • 5篇天津科技大学

作者

  • 5篇于翠柳
  • 4篇陈野
  • 3篇李秀明
  • 2篇张宁
  • 2篇郭立华
  • 1篇郑晓晨
  • 1篇宋佳
  • 1篇王君予
  • 1篇杨叶
  • 1篇纪绪前
  • 1篇韩涛
  • 1篇康净坤

传媒

  • 3篇食品研究与开...
  • 1篇食品科学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PPC对挤压成型Zein-PPC复合薄膜性质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以玉米醇溶蛋白(zein)和聚丙撑碳酸酯(PPC)为主原料,以甘油为可塑剂,利用挤压法制备Zein-PPC复合薄膜,并对复合薄膜的机械性能、形态学和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PC的引入提高了复合薄膜的拉伸强度,当PPC含量为30%时,其拉伸强度最大,为30.11MPa;应用Halsey方程,建立了拉伸强度与相对湿度关系模型;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分析表明复合薄膜具有稳定的热特性;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实验发现,复合薄膜中玉米醇溶蛋白的羧基与PPC中的羟基发生反应生成了酯键,保证了复合膜的稳定性。
李秀明陈野王君予于翠柳张宁杨叶
关键词:玉米醇溶蛋白聚丙撑碳酸酯机械特性扫描电子显微镜
大豆11S和7S球蛋白提取工艺优化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以低温脱脂大豆粉为原料,对比大豆蛋白分离提取方法,对大豆11S和7S球蛋白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研究,并采用SDS-PAGE凝胶电泳测定提取纯度。提取大豆11S和7S球蛋白优化工艺如下:在调节pH到6.4之前,浸提液中添加0.08 mmol/L NaHSO3,5 mmol/L CaCl2,pH6.2提取大豆11S球蛋白。上清液调节pH4.8离心提取大豆7S球蛋白。结果表明,优化工艺对比传统方法有效提高了两种球蛋白提取率和纯度,提取率11S达82.8%,7S达73.2%;提取纯度11S达78.3%;7S达71.1%。
宋佳陈野郑晓晨韩涛纪绪前于翠柳康净坤
关键词:大豆11S球蛋白大豆7S球蛋白纯度
大豆蛋白凝胶显微结构的研究
大豆是蛋白质最丰富最廉价的来源,大豆中大豆蛋白含量高达40%,比任何一种粮食作物的蛋白含量都高。大豆蛋白具有很高的营养保健价值及乳化性、吸水与吸油性、结构形成、黏连性、凝胶性与起泡性等功能特性。  目前大豆蛋白已广泛地应...
于翠柳
关键词:显微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气质联用
文献传递
玉米醇溶蛋白微胶囊的制备及缓释性能被引量:3
2013年
以玉米醇溶蛋白为壁材,5-氟尿嘧啶为芯材,用涂膜粉碎法和喷雾干燥法制备了微胶囊。研究了制备方法对制备的微胶囊形态和粒径大小的影响;探讨了制备方法(甘油添加量、制备温度)对包埋率和载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壁材与芯材质量比为5∶3时,涂膜粉碎法制备的微胶囊包埋率和载药量最大,分别为84.8%和31.8%,且大于喷雾干燥法制备的微胶囊。添加20%(质量分数)甘油制备的微胶囊的包埋率和载药量低于没有添加甘油制备微胶囊,但其缓释效果比没有加甘油的明显。此外,随着制备温度(60℃~80℃)的升高,微胶囊的包埋率和载药量也随着增加,80℃时的包埋率和载药量最高。经SEM观察涂膜粉碎法和喷雾干燥法制备的微胶囊粒径分别在100μm~180μm和7μm~13μm之间。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的缓释性能的研究发现,涂膜粉碎法制备的Zein微胶囊的累积释药量要比喷雾干燥法制备的微胶囊的释药量少,缓释效果好。人工胃液中Zein微胶囊壁材更容易裂解,缓释效果低于在人工肠液中的缓释。
郭立华陈野李秀明于翠柳
关键词:玉米醇溶蛋白微胶囊5-氟尿嘧啶涂膜喷雾干燥缓释
大豆蛋白凝胶显微结构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使用盐卤、葡萄糖酸内酯和转谷氨酰胺酶制备大豆蛋白凝胶,为了真实反映大豆蛋白凝胶的结构,分别采用戊二醛和乙醇2种固定剂固定形成的凝胶结构。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不同的凝固剂和固定剂处理的大豆蛋白凝胶的显微结构,结果表明戊二醛和乙醇都能起到固定凝胶网络结构的效果,由0.7%(质量体积比)盐卤、0.06 mol/L葡萄糖酸内酯、40 kat/g转谷氨酰胺酶制备的凝胶的网孔较多。此外通过物性分析仪分析凝胶硬度,结果表明100%乙醇固定的凝胶硬度比戊二醛固定凝胶的硬度大。
于翠柳陈野李秀明郭立华张宁
关键词:盐卤葡萄糖酸内酯转谷氨酰胺酶扫描电子显微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