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桂军
- 作品数:57 被引量:714H指数:15
- 供职机构: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 太湖水体氮素污染状况研究进展被引量:96
- 2014年
- 氮是引起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要素之一.传统观点认为氮缺乏时,湖泊生态系统可以通过生物固氮作用从大气中获取氮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因此认为淡水湖泊水体的生产力主要受磷限制.但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氮限制与氮和磷共同限制更为普遍,且氮的限制常常伴随着水体的富营养化,因此了解富营养化湖泊水体的氮素污染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太湖水体氮素的污染状况及其发展趋势,从外源、内源两大方面介绍了太湖水体中氮素的来源,着重分析和比较了河道输入、大气输入以及沉积物释放不同污染源的输入比例.太湖水体氮素污染存在很大的空间差异,其中西部和北部污染较重而东南部相对较轻,入湖河道输入的外源污染是造成太湖水质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中农业面源污染及生活污染在太湖外源污染中占据了相当的比重;湖泊底泥所造成的内源释放也是氮素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但目前对释放量的估算主要是基于底泥悬浮引起的总量估算,关于这些释放量能有多少比例可以被浮游植物利用还不清楚,尤其是有机颗粒物在水体中停留期间的矿化再生值得进一步研究;在氮素的生物转化过程中,生物固氮目前对太湖氮素输入的贡献很小,反硝化作用是太湖水体氮素自净的主要途径.
- 吴雅丽许海杨桂军朱广伟秦伯强
- 关键词:太湖氮素污染来源氮素平衡
- 案例教学--PBL模式在环境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20年
- 环境工程研究生综合讨论课具有内容较多较深入、知识点复杂、与实践相结合等特点,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PBL教学模式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本文就案例教学法结合PBL模式在环境工程研究生综合讨论课中的深入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探索案例教学法结合PBL模式应用于环境工程研究生教学的具体实施和组织过程,为有效提高研究生综合讨论课的教学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
- 成小英耿梦蝶魏超杨桂军
- 关键词:环境工程
- 野外模拟扰动对太湖微囊藻群体大小的影响被引量:8
- 2017年
- 风浪扰动是影响湖泊生态系统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为了解风浪扰动对湖泊微囊藻群体大小的影响,在野外模拟了风浪扰动对太湖微囊藻群体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组模拟风浪连续扰动24 h,扰动结束时实验组和对照组微囊藻群体大小分别为68.38和12.56μm,实验组和对照组微囊藻群体大小呈极显著差异;扰动结束时实验组和对照组微囊藻胞外多糖含量分别为1.49×10~^(-6)和1.26×10^(-6)mg/cell,二者差异显著.表明适当强度的风浪扰动短时间内能促使微囊藻群体显著增大,有助于人们对太湖微囊藻水华暴发机理的认识.
- 杨桂军钟春妮秦伯强王玉兵王晓平
- 关键词:微囊藻太湖
- 扰动方式对湖泊营养盐及藻类生物量影响的模拟研究被引量:3
- 2020年
- 为探讨扰动方式对湖泊营养盐及蓝藻水华的影响,于2018年7月进行了19 d的室内模拟风浪扰动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不扰动、间歇扰动和持续扰动3种处理方式下TN、TP和TDP浓度均随实验时间呈下降趋势。间歇扰动的TN浓度减少最多,对照组与间歇扰动组、持续扰动组之间TN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TDP浓度减少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间歇扰动组、对照组和持续扰动组,且间歇扰动组与持续扰动组之间TDP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结束时,对照组、间歇扰动组和持续扰动组的ρ(叶绿素)分别为251.8、136.2和327.6μg·L-1,对照组与间歇扰动组、持续扰动组之间ρ(叶绿素)存在显著差异(P<0.05)。间歇扰动有利于水体中氮的去除,适宜强度的持续扰动增加了叶绿素浓度,促进了藻类生物量的累积和蓝藻水华的暴发。
- 赵家敏田伟杨桂军张宏亮汤祥明
- 关键词:营养盐蓝藻水华
- 太湖北部湖滨带芦苇湿地夏季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 2024年
- 为了解太湖北部湖滨带芦苇湿地夏季水质时空变化,于2022年6—9月,在芦苇湿地时空分布调查的基础上,分别采集典型湖滨带芦苇湿地表层水体样品,测定pH、总氮(TN)、总磷(TP)、氨氮(NH+4-N)、高锰酸盐指数(COD Mn)、叶绿素a(Chl-a)等水质理化指标,并对湿地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和水体富营养化状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调查的7片芦苇湿地中pH、溶解氧(DO)、电导率(EC)、水温(WT)月间变化差异均极显著(p<0.01),COD Mn月间差异显著(p<0.05),但TN、TP、NH+4-N和Chl-a月间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所有水质理化指标在竺山湾、月亮湾、梅梁湾和贡湖湾芦苇湿地间均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湿地夏季水体基本呈中度或重度富营养化状态,时间上8月水质最差,地理位置上月亮湾最差。太湖北部湖滨带芦苇湿地水体属于磷限制型,限制磷元素的输入可有效控制湖滨带苇区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
- 吕家铭杨桂军邵克强高光高光
- 关键词:太湖芦苇湿地水质评价
- 底栖藻对水丝蚓生物扰动效应的抑制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是富营养化湖泊中的底栖动物优势种,通过生物扰动可以提高水体营养盐浓度,并促进浮游植物生长.富营养浅水湖泊经生态修复后,水体透明度会得到改善,有利于底栖藻快速生长,从而降低水体营养盐水平.那么,底栖藻能否抑制水丝蚓对富营养水体水质的不良影响?为此,本文开展了双因素(底栖藻和水丝蚓)的室外受控实验,结果表明:在无底栖藻处理中,水丝蚓显著提高了水体总氮(TN)、总磷(TP)、总溶解磷(TDP)和叶绿素a(Chl-a)浓度,同时显著降低水体溶解氧(DO)浓度;而在有底栖藻处理中,水丝蚓对水体TP、DO及Chl-a浓度的影响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水丝蚓的生物扰动提高了水体营养盐和浮游植物浓度,促进水体富营养化.但底栖藻群落的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水丝蚓的生物扰动效应.
- 靳辉谷娇蔡永久何虎宁晓雨沈睿杰杨桂军李宽意
- 关键词:营养盐叶绿素A溶解氧
- 千岛湖水温垂直分层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9
- 2016年
- 湖泊热力分层及热力循环深刻影响深水湖泊生态系统。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湖泊热力过程会发生显著变化。作为深水水库型湖泊,千岛湖的热力过程与水环境的变化紧密相连,为了分析千岛湖水体水温、湖泊热力分层参数(温跃层深度、厚度和强度)的分布,探讨温跃层深度与水温、水体透明度以及水深之间的关系,本文根据2014年7月份与2015年5月份对千岛湖全湖60个采样点的水体理化指标的垂向分布调查数据,计算得到千岛湖热力分层参数,进而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千岛湖水体水温垂直分布呈现正温分布,春夏季全湖范围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温度分层现象,温跃层深度、厚度和强度均从上游河口向下游敞水区逐步增大,这种空间变化的趋势在7月份比5月份更显著。水温、透明度和水深是影响温跃层深度的主要因素。夏季湖泊热力分层稳定期温跃层深度与表层水温(0—2m)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与透明度和水深存在正相关关系。
- 白杨张运林周永强施坤刘明亮杨桂军
- 关键词:千岛湖热力分层温跃层
- 城市景观河道浮游植物与水质评价被引量:8
- 2016年
- 为了研究城市景观河道浮游植物与水质的关系,于2012年5月至2014年12月对江苏省常州市的景观河道浮游植物展开调查,结果表明:研究景观河道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52种,以绿藻门(24种,39.43%)、蓝藻门(6种,31.52%)和硅藻门(13种,20.66%)为主;利用浮游植物密度、多样性指数、污染指示种群及综合指数评价研究景观河道水质,综合评价其水质属于α中污β中污型;相关分析表明,河道氮磷浓度与浮游植物数量没有显著相关性,但浮游植物数量及生物量均与N∶P呈负相关,多样性指数与N∶P呈正相关,二者均不显著。
- 罗梅刘昔陈国梁赵龙飞郑月王孜颜杨桂军胡细全
- 关键词:景观河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水质评价
- 锁磷剂对杭州西湖底泥磷释放的控制效果被引量:21
- 2017年
- 为探索杭州西湖高有机质底泥内源磷释放的控制技术,分别于春、夏、冬这3个季节采集西湖8个湖区的原状泥柱,进行室内磷释放过程连续培养,研究锁磷剂Phoslock对底泥磷释放通量的控制效果.结果发现,西湖底泥冬、春季磷释放通量较小,全湖平均分别为0.13 mg·(m^2·d)^(-1)和0.29 mg·(m^2·d)^(-1),而夏季则大幅度增高,全湖平均释放通量为3.29mg·(m^2·d)^(-1),每日全湖释放磷可达23.7 kg(以P计);空间上,磷释放通量受底泥有机质含量控制,底泥有机质污染重的湖区总体上磷释放通量大,而与底泥磷含量及有效态磷含量关系不大;投加630 g·m^(-2)的锁磷剂能够有效控制西湖底泥磷释放,在3个季节所有点位,均能将上覆水磷含量控制在0.010 mg·L^(-1)以下,夏季磷释放通量大的时期,锁磷剂的控磷效果达98%.本研究结果表明,即便对于高有机质含量、"香灰土"特征的西湖沉积物,锁磷剂的控磷效果也比较好.在西湖富营养化治理工程中,可以考虑在局部湖湾投放应用.
- 朱广伟李静朱梦圆龚志军许海杨桂军张运林秦伯强
- 关键词:底泥磷
- 太湖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对富营养水体水质的改善作用被引量:15
- 2015年
- 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为太湖优势大型底栖动物,通过受控实验研究其对富营养水体的水质改善效果.根据太湖河蚬的自然丰度设置4组密度处理,分别为无河蚬对照组、低密度河蚬组(生物量为130 g/m2)、中密度河蚬组(260 g/m2)和高密度河蚬组(520 g/m2).结果表明:河蚬滤食显著降低悬浮物浓度与叶绿素a含量,低、中、高密度河蚬组水体悬浮物浓度较对照组分别降低了20.85%、34.90%和53.79%,叶绿素a浓度分别降低了23.29%、48.32%和71.17%;放置河蚬还降低了水体TN、TP浓度,但是中密度河蚬组与高密度河蚬组没有显著差异.分析认为,河蚬通过滤食作用降低水体浊度、改善光照条件,有利于底栖藻类的生长及沉水植物的恢复,对富营养水体的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就太湖而言,河蚬对水质的改善效果可能受沉积物再悬浮造成的营养盐释放等因素的制约.
- 朱小龙谷娇靳辉宁晓雨何虎谈冰畅杨桂军李宽意
- 关键词:河蚬富营养水体水质改善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