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景小勇

作品数:12 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动脉
  • 7篇手术
  • 6篇心脏
  • 6篇心脏病
  • 6篇先天
  • 6篇先天性
  • 6篇先天性心脏
  • 6篇先天性心脏病
  • 4篇主动脉
  • 4篇外科
  • 3篇术后
  • 3篇外科治疗
  • 3篇肺动脉
  • 2篇动脉弓
  • 2篇诊断性
  • 2篇诊断性治疗
  • 2篇手术方法
  • 2篇术后监护
  • 2篇年龄
  • 2篇年龄段

机构

  • 12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2篇景小勇
  • 11篇刘迎龙
  • 10篇杨学勇
  • 10篇苏俊武
  • 8篇陈哲
  • 5篇范祥明
  • 4篇程沛
  • 4篇张晶
  • 3篇李论
  • 2篇贺燕
  • 2篇李志强
  • 1篇顾虹
  • 1篇刘承虎
  • 1篇李刚
  • 1篇贺彦

传媒

  • 5篇中国医药
  • 4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中华胸心血管...
  • 1篇临床肺科杂志
  • 1篇第八届北京五...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肺动脉狭窄合并肺静脉异位引流先天性心脏病的双向格林手术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总结肺动脉狭窄合并肺静脉异位引流先天性心脏病行上腔静脉一肺动脉双向分流术(双向格林手术)的经验和体会。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双向格林手术的肺动脉狭窄合并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4例。其中5例在体外循环下完成,同时矫治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非体外循环下完成9例。结果本组患儿死亡1例,手术病死率7.1%(1/14)。术后并发症4例(28.6%),均为右侧胸腔积液,其中乳糜胸l例,经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血氧饱和度由术前(72±10)%提高至(91±4)%。结论虽然肺动脉狭窄合并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先天性心脏病是双向格林手术的高危因素,但采用恰当的手术方式也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杨学勇刘迎龙苏俊武景小勇陈哲王执一张晶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肺静脉异位引流双向格林手术
诊断性治疗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中靶向药物的应用及手术适应证的选择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评估靶向药物在诊断性治疗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手术适应证选择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55例。在强心利尿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波生坦诊断性治疗,并通过右心导管检查、超声心动图和经皮血氧饱和度(SpO_2)改善情况评估波生坦治疗效果欠佳患者,联合应用皮下/静脉输注前列环素类药物(曲前列尼尔)治疗后,再次评估是否符合手术指征,对符合手术指征患者行外科手术根治,对术后残存肺动脉高压和不符合手术指征患者长期联合控制肺动脉高压药物治疗并进行远期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本研究中单用波生坦患者32例(58.2%),治疗后SpO_2水平由86%~94%[(91.5±2.2)%]上升至95%~99%[(97.1±1.7)%]。序贯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患者23例(41.8%),经联合用药后12例患者SpO_2水平由70%~94%[(89.4±8.2)%]上升至95%~99%[(96.6±2.1)%];4例复杂畸形患者SpO_2水平由68%~79%[(72.1±4.3)%]上升至82%~91%[(86.0±6.0)%],平均上升水平(17.7±3.4)%;另有7例患者SpO_2水平用药后仍维持在78%~92%[(89.1±5.3)%],目前继续靶向药物治疗。经诊断性治疗后48例(87.3%)患者行外科根治手术治疗,无围术期死亡,术后恢复良好;7例(12.7%)患者未达手术指征继续靶向药物治疗。全组手术患者随访3~6个月,6例患者肺动脉压力恢复正常,37例患者降至轻中度肺动脉高压,5例患者术后残存重度肺动脉高压。结论诊断性治疗通过强心利尿药物加上靶向药物的联合治疗,对传统意义上不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提供了可能根治手术的机会,同时对术后残存肺动脉高压和不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降低肺动脉压力、改善生活质量也有着重要意义。
王执一景小勇杨学勇李刚苏俊武刘迎龙范祥明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诊断性治疗
主动脉瓣成形术治疗儿童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临床效果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成形术治疗儿童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中心行主动脉瓣成形术治疗的患儿29例,其中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7例,合并室间隔缺损12例,伴主动脉左心室通道3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7例。按不同年龄将患儿分为<6岁组(16例)与6~14岁组(13例)。观察主动脉瓣成形术治疗患儿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效果,比较2组患儿术后短期随访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变化。结果所有患儿无死亡,3例患儿仍有主动脉瓣少量反流,其余患儿均为微量反流或无反流。2组术后1周和3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低于术前[<6岁组:(31±6)、(31±6)mm比(39±7)mm;6~14岁组:(39±7)、(38±7)mm比(46±8)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主动脉瓣成形术治疗儿童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效果良好,可作为儿童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首选治疗手段。
景小勇杨学勇陈哲苏俊武程沛张晶贺彦刘迎龙
关键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成形术
不同年龄段患儿主动脉弓中断一期根治外科治疗的对比观察
2013年
目的:对比分析婴幼儿及儿童主动脉弓中断的外科一期根治手术疗效,观察大龄患儿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患儿一期主动脉弓中断根治。婴儿组(5 d~2.9岁)9例,体质量3.7~16.3 kg;儿童组(3.1~11.5岁)6例,其中2例年龄>10岁,体质量13.7~30 kg。所有患儿均有非限制性室间隔缺损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并经未闭动脉导管向下肢动脉供血。全组患儿经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7例行CT检查,2例行心导管测压,不吸氧时右上肢饱和度均≥95%,胸X线片肺血明显增加。均于深低温半身停循环,经无名动脉选择性脑区域灌注,重建主动脉弓后,恢复全身循环,并修复心内畸形。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镇静镇痛药物及合理的血管活性药物,常规吸入NO或伊洛前列素,必要时应用波生坦治疗,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平稳后停止呼吸机辅助呼吸。结果:全组无肾衰竭及神经系统并发症。手术死亡1例(6.7%),为3个月婴儿,术中停机困难,经(ECMO)辅助循环无效;儿童组乳糜胸一例,胸导管结扎后治愈。两组间体外循环、选择性脑灌注、主动脉阻断及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婴儿组平均肺动脉压下降至(32.0±9.86)mmHg(1 mmHg=0.133 kPa),低于儿童组的(36.7±17.09)mmHg;而儿童组ICU停留时间(5.3±2.06)d,低于婴儿组(7.5±2.95)d;但是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随访4个月~2年,术后早中期效果良好。结论: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主动脉弓中断儿童虽错过最佳手术时机,但如果右上肢饱和度≥95%,胸X线片肺血明显增多,仍可手术一期根治,并取得良好临床效果。
景小勇李志强范祥明程沛苏俊武张晶贺燕刘迎龙
关键词:主动脉弓中断手术方法术后监护
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多次体肺分流术的体会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施行两次或者多次体肺分流术的病例不断增多,而相关报道比较少,本文总结了我院这方面的手术经验。方法:对我院在2010年10月至2019年3月期间,施行两次及两次以上体肺分流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65例进行手术方法、肺血管发育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早期,患儿发绀均改善,血氧饱和度显著增加。住院期间死亡1例(1.5%),为术后房室瓣反流加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肝衰竭所致。术后早期并发症18例(27.7%)。存活患儿每3~6个月来我院随访,随访期间McGoon指数显著升高,部分患儿得到根治。结论: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再次行体肺分流术时操作困难,风险大。但如果方法得当,则总体风险可控,可促进肺血管发育、改善发绀、增加根治手术的机会。
杨学勇景小勇陈哲李论范祥明苏俊武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发绀再次手术
不同年龄段患儿主动脉弓中断一期外科治疗的对比观察
目的 对比分析婴幼儿及儿童主动脉弓中断的外科一期根治手术疗效,观察大龄患儿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15例(男9,女6)患儿一期主动脉弓中断根治.婴儿组(5d~2.9岁)9例,体质量3.7~16.3kg;...
景小勇李志强范祥明程沛苏俊武张晶贺燕刘迎龙
关键词:主动脉弓中断手术方法术后监护
新法矫治主动脉缩窄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主动脉弓缩窄的疗效。方法:从2017年1月到2018年6月我们尝试一种新的方法矫治主动脉缩窄15例。在非体外循环下阻断主动脉进行矫治手术期间,将监测上、下肢动脉血压的通路通过侧支管路连通,使缩窄段近端高压的血流可以通过侧支管路分流到低压的缩窄段远端,增加主动脉阻断期间缩窄段远端的血供,使手术安全时限延长。关闭侧支通路时可以检验缩窄矫形效果。取同期未采用此方法,但诊断、年龄和缩窄程度等特征匹配的18例患儿做对比。结果:分别采用新旧两种方法的两组患儿术后均没有残余压差,主动脉阻断时间和术后上下肢压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吻合期间缩窄远端的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法使手术操作更加从容,虽然与前期方法相比,矫治效果无显著的差异,这可能是病例数较少的缘故。但此法优势明显,值得推广。
杨学勇景小勇陈哲李论范详明苏俊武刘迎龙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缩窄外科手术
血流动力学改变预测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相关研究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通过监测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后患儿血流动力学的改变,预测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发生状况,为提高法洛四联症根治术的治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中心行法洛四联症根治术的44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分为渗漏组和非渗漏组,各22例。采用Mostcare监测仪监测并记录切开皮肤后(T_0)、切开心包后(T_1)、拔除主动脉插管后(T_2)、术后离室前(T_3)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筛选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发生较为敏感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并拟合预测方程。结果渗漏组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均明显长于非渗漏组[(70±15)min比(62±10)min、(96±15)min比(86±11)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渗漏组T_2时点舒张压、T_3时点外周血管阻力、T_2时点每搏输出量明显高于非渗漏组,T3时点左心室收缩末期弹性、T_2及T_3时点左心室-动脉偶联明显低于非渗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体外循环时间、T_2时点舒张压和T_2时点每搏输出量为预测术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发生较为敏感的指标,优化后的预测方程为:P=1/[1+e^(-(-15.437+0.075x_1+0.085x_2+0.483x_3))],其中x_1至x_3分别表示术中体外循环时间、T_2时点舒张压、T_2时点每搏输出量,优化后方程整体预测准确率为77.3%。结论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后患儿发生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能起到较好的预测作用。
陈哲张汀州杨学勇景小勇刘迎龙
关键词:法洛四联症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血流动力学
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急诊手术治疗经验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总结小儿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CHD)急诊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中心急诊手术治疗的89例紫绀型CHD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4例、女25例,年龄(4±3)个月。行外科根治手术83例,姑息手术6例。统计分析手术根治率、术后并发症及患儿预后。结果本组89例手术患儿心脏畸形一期根治率为93.3%(83/89),住院时间8~40 d、平均(18±9)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5.8%(23/89)。全组术后早期死亡3例,病死率为3.4%(3/89)。结论紫绀型CHD患儿明确诊断后需尽快行急诊手术治疗,合理的围术期管理是患儿良好预后的重要保障。
杨学勇王执一景小勇陈哲苏俊武刘迎龙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紫绀急诊手术
三尖瓣下移畸形的外科治疗策略和中远期随访
2020年
目的分析三尖瓣下移畸形(EA)的外科治疗方法和中远期随访结果,探讨其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127例EA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男59例,女68例,年龄(9.5±3.7)岁(0.67~18.0岁),体质量(27.1±11.7)kg(6.4~76.0 kg)。术前经心电图诊断预激综合征13例。术前合并有室间隔缺损11例,房间隔缺损42例,卵圆孔未闭34例,肺动脉狭窄6例,三尖瓣关闭不全127例。治疗策略分为双心室矫治92例(房间隔开窗的双心室矫治20例)和一个半心室矫治35例(房间隔开窗的一个半心室矫治8例)。本组125例EA患儿采用锥形重建法进行房化右心室的折叠及三尖瓣成形,2例单纯行三尖瓣成形术。结果围手术期死亡6例(4.7%,6/127),死亡原因包括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肺部感染和脑出血。术后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1.6%),均安置永久起搏器。7例(5.5%)患儿术后因大量心包积液行心包开窗术。出院前所有患儿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三尖瓣关闭不全程度明显减轻,心功能明显改善。全组功能右心室/房化右心室(FRV/ARV)比值为0.87±0.37。双心室矫治组FRV/ARV为1.12±0.39,一个半心室矫治组FRV/ARV为0.48±0.2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85,P<0.001)。110例获得随访,随访率90.9%,随访时间3~96个月。3例(2.7%)术后中远期死亡。结论矫治EA的关键是解剖重建三尖瓣和右心室。根据三尖瓣发育情况及房化右心室与功能右心室的比例选择合适的手术策略,EA矫治有良好的中远期治疗效果。
李论杨学勇景小勇苏俊武程沛刘迎龙范祥明
关键词:EBSTEIN畸形外科治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