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思洋

作品数:6 被引量:27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心房
  • 2篇心房颤动
  • 2篇心肌
  • 2篇心肌病
  • 2篇心律
  • 2篇心律失常
  • 2篇心室
  • 2篇致心律失常
  • 2篇左心
  • 2篇肌病
  • 2篇房颤
  • 1篇动脉
  • 1篇心耳
  • 1篇心肌疾病
  • 1篇心律失常性
  • 1篇心室肥厚
  • 1篇血栓
  • 1篇血压
  • 1篇右心
  • 1篇右心室

机构

  • 6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范思洋
  • 5篇樊晓寒
  • 4篇姚焰
  • 3篇郑黎晖
  • 3篇李晓飞
  • 2篇陈刚
  • 2篇胡志成
  • 1篇黄毕
  • 1篇丁立刚
  • 1篇孙凯
  • 1篇张澍
  • 1篇张阳
  • 1篇马长生
  • 1篇吴灵敏
  • 1篇王钊
  • 1篇陈敬洲
  • 1篇林梅
  • 1篇牛国栋
  • 1篇蒋超

传媒

  • 3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左心耳血栓疗效分析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 初步探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左心耳血栓患者接受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s)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及华法林治疗后,血栓溶解情况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14例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和/或左心房CT证实存在左心耳血栓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记录患者服用的抗凝药物,并在出院后1、2、3、4个月通过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和/或左心房CT随访血栓溶解情况,电话随访患者的出血事件.结果 入选的14例患者分别接受华法林(n=4)、利伐沙班(n=6)以及达比加群酯(n=4)治疗.华法林治疗患者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情况调整剂量,维持INR在2.0~3.0,利伐沙班治疗的患者前3周剂量为15 mg每日2次,随后调整为20 mg每日1次,达比加群酯治疗患者的剂量为110 mg每日2次.抗凝治疗1个月随访发现,只有1例(1/6)接受利伐沙班治疗的患者血栓溶解,其余2种药物治疗患者均无血栓溶解.抗凝治疗2、3个月时,利伐沙班组血栓溶解分别为2例(2/6)和3例(3/6),达比加群酯组血栓溶解2例(2/4)和3例(3/4),华法林组血栓溶解0和1例(1/4).4个月随访时,利伐沙班组6例患者血栓完全溶解(100%),达比加群酯组血栓溶解3例(75%),华法林组溶解2例(50%).3组患者中仅利伐沙班组和华法林组各发生1例皮肤黏膜出血事件.结论 真实临床实践中NOACs治疗非瓣膜性房颤合并左心耳血栓与华法林相比同样安全有效.
林梅李晓飞范思洋张阳郑黎晖陈刚姚焰樊晓寒
关键词:心房颤动左心耳血栓抗凝
左心室受累的致心律失常心肌病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6年
目前在临床上发现致心律失常右心室心肌病中有许多合并累及左心室的病例,还有部分单纯累及左心室的致心律失常心肌病。左心室受累的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流行病学研究不多,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左心室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早期可能只有心电学的改变,左心室结构无明显异常,磁共振检查可见左心室延迟增强等影像学异常,临床预后比单纯累及右心室更差,心原性猝死发生率高。左心室受累的致心律失常心肌病的致病突变基因同样以编码桥粒蛋白的基因突变为主,但其不同于右心室心肌病(常见突变基因PKP2),DSP基因是其最常见的突变基因。
范思洋樊晓寒
关键词:心肌疾病
中国高血压人群PR间期与左心房大小和左心室肥厚及结构的关系
范思洋李晓飞陈敬洲孙凯姚焰惠汝太张澍樊晓寒
中国心房颤动介入治疗现况与质量分析被引量:11
2021年
目的描述我国心房颤动(房颤)介入治疗的现况并对医疗质量开展分析。方法在全国7大区域中分别选取1~3家区域医学中心,按比例随机抽取各中心2017年全年行房颤介入治疗(导管消融术及左心耳封堵术)的住院病历,收集CHA2DS2-VASc评分记录、导管消融术后抗凝、是否符合左心耳封堵术适应证等情况,并分析当次住院期间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和严重并发症。结果17家中心2017年共行房颤导管消融术10800例、左心耳封堵术447例。10/17中心房颤导管消融手术量<500例,7/17中心左心耳封堵手术量<20例。共抽取行导管消融术和左心耳封堵术病历1347和160份。15.8%(238/1505)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病历中记录了CHA2DS2-VASc评分。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抗凝率为98.6%(1328/1347),16/17的中心抗凝率高于90%;导管消融术的并发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9%(12/1347)和0.4%(5/1347);导管消融手术量<500例的中心并发症以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与手术量≥500例的中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5%(2/413)比1.1%(10/934),P>0.05;0.5%(2/413)比0.3%(3/934),P>0.05]。左心耳封堵适应证符合率为81.3%(130/160),其中手术量≥20例的中心符合率高于手术量<20例的中心[84.8%(106/125)比68.6%(24/35),P<0.05];左心耳封堵术的并发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1%(5/160)和1.9%(3/160),左心耳封堵手术量<20例的中心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手术量≥20例的中心[8.6%(3/35)比1.6%(2/125),P<0.05],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2/35)比0.8%(1/125),P>0.05]。结论我国房颤介入治疗总体规范且安全,并发症总体发生率较低、导管消融术后抗凝比例高、左心耳封堵术适应证符合率总体尚可,但上述指标在不同中心差异大。
胡志成蒋超刘尚雨张子末张帅范思洋郑黎晖马长生姚焰
关键词:心房颤动介入治疗
合并糖尿病的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对比有无合并糖尿病的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糖尿病对AAD患者短期和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急诊科,经CT确诊为AAD的患者。采集患者的基线资料,记录患者的治疗方案和住院期间预后,并对患者进行中期随访。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94例AAD患者,其中Stanford A型AAD 520例,Stanford B型AAD 474例。Stanford A型AAD患者中有16例(3.1%)患者合并糖尿病,Stanford B型患者中有24例(5.1%)患者合并糖尿病。合并糖尿病的AAD患者平均年龄、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和高脂血症的比例均高于未合并糖尿病的AAD患者(P<0.05)。合并和未合并糖尿病的AAD患者30 d死亡率分别为2.5%和8.2%,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显示糖尿病不是影响AAD患者短期预后(HR=0.251,95%CI:0.027~2.372,P>0.05)或中期预后(HR=0.233,95%CI:0.030~1.819,P>0.05)的独立因素。结论:合并糖尿病的AAD患者的平均年龄较大,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和高脂血症的比例高,但糖尿病不是AAD患者短期或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
陈宇飞黄毕李晓飞王钊范思洋樊晓寒
关键词:急性主动脉夹层糖尿病死亡率预后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522例临床分析:单中心21年诊断与治疗变迁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总结过去21年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的诊疗情况。方法:选取1996年7月至2017年12月间就诊的全部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患者共522例。根据患者首次就诊时间分为2010年前就诊患者(简称2010年前,n=141)和2010年及以后就诊患者(简称2010年及以后,n=381)。回顾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不同时间段就诊的ARVC患者接受的诊断和治疗方式。结果:在52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73例(71.5%),确诊时平均年龄(39.0±15.1)岁。1996~2017年新就诊患者随时间的变化而增多(P<0.01)。(1)患者首次就诊至确诊间隔时间中位数为277(30,1096)d,2010年及以后较2010年前时间缩短[244(30,984)d vs.357(31,1400)d,P<0.01]。(2)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心电图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137例(26.2%)的患者接受了基因检测,360例(69.0%)患者接受了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检查,11例(2.1%)患者接受了心内膜活检。患者行CMR和心内膜活检的比例2010年及以后高于2010年前(74.5%vs.53.9%,P<0.01;2.9%vs.0,P<0.05),行基因检测的比例低于2010年前(22.8%vs.35.5%,P<0.01)。(3)患者接受β受体阻滞剂、索他洛尔和胺碘酮治疗的比例分别为28.5%、35.6%和10.9%,2010年及以后较2010年前高(分别为36.5%vs.7.1%、39.9%vs.24.1%、14.4%vs.1.4%,P均<0.01)。(4)接受导管消融术、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以及心脏移植的患者比例分别为62.3%、19.5%、10.0%,但2010年及以后较2010年前无明显变化(分别为62.7%vs.61.0%、20.5%vs.17.0%、9.4%vs.11.3%,P均>0.05)。结论:ARVC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在过去的20余年中得到了长足的提高,导管消融术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但在基因检测及心肌活检、规范药物治疗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
胡志成梁二鹏吴灵敏范思洋刘尚雨沈利水李国良丁立刚郑黎晖陈刚樊晓寒牛国栋姚焰
关键词: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