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晓

作品数:5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学

主题

  • 5篇文学
  • 3篇建安
  • 3篇建安文学
  • 2篇感伤
  • 2篇创作心理
  • 1篇新古典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建构
  • 1篇秩序
  • 1篇诗文
  • 1篇诗文创作
  • 1篇内在逻辑
  • 1篇情感表现
  • 1篇人格
  • 1篇人格精神
  • 1篇文人
  • 1篇文学创作
  • 1篇文学发生
  • 1篇文学发展
  • 1篇文学思想

机构

  • 5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安徽省社会科...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作者

  • 5篇徐晓
  • 2篇袁济喜
  • 1篇王晴飞
  • 1篇樊迎春

传媒

  • 2篇内蒙古大学学...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 1篇河北大学学报...
  • 1篇当代文坛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论“七子之冠冕”的形成——试论王粲文学创作中诗礼秩序与情感表现的融合被引量:1
2013年
自刘勰论及王粲乃"七子之冠冕"以来,学者多立足于文学层面界定王粲在建安时期的文学思想地位,王粲的文学特质在这种文本细读式的研究中被比较透彻地发掘出来,但在广义的层面上,这种单一的研究视野却使王粲的整体形象遭到割裂。本文试图通过王粲的家学思想透视王粲的精神内质与文学创作的关联,在学术传承、审美创作方面对比研究王粲与"建安七子"中其余六子的同异性特征,以一种比较广阔的视野考察王粲作为"七子之冠冕"的社会意义与价值。
袁济喜徐晓
关键词:建安文学
论王粲感伤主题文学作品的创作心理
2018年
建安七子的感伤主题文学创作涉及文体较多,而且题材内容十分丰富。考察发现,建安七子每一个体的创作实践背后大都具有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作为支撑,这构成理解建安时期个体创作动机的关键。王粲作为建安七子群体中的代表作家之一,由于受到特殊的童年经历影响,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怀土心理特征,并在王粲的创作实践中屡屡通过"显性表现"与"隐性抑制"两种形式体现出来。这种心理特点极大激发了王粲的文学创作才能,深刻影响到王粲"文秀而质羸"的文学创作风格,并为他的文学作品赋予了丰富而深广的内涵。
徐晓
关键词:建安文学感伤
文学发生与“新古典性”建构
2019年
当下的文学批评中存在一种强大的、直奔现实而去的内在逻辑,从作品、现象与文学理论、文学史的对应关系及其内部结构发力,生成某种推进文学发展的表面循环。而其引发的思考范围则更广:文学理论是否已被文学现场遮蔽,其自身在文学批评中是否还具备有效性?文学渊源及其理论的历史生成,在批评实践中是否只能成为一种尴尬的对应痕迹?如果说文学理论已不能直接作用于文学批评,我们如何要求批评的整体水平反映一个时代文学理论的价值维度?
刘涛王晴飞赵天成樊迎春徐晓顾奕俊赵依(主持)
关键词:古典性内在逻辑文学发展历史生成
论蔡邕影响下王粲文学思想与人格精神的承与变
2018年
蔡邕赠与王粲的数千卷藏书,深刻影响着王粲文学思想与人格特征的形成。王粲在文学观念与人格精神两个方面都与蔡邕有着明显的共通之处。他通过文学思想与社会经历为我们展示出了一种崭新的人格精神和士人意识。这种新的思想倾向在以蔡邕为代表的汉末士人中间发端,并深刻影响着曹魏时期新士人群体的政治生活与文学创作倾向。
徐晓
关键词:蔡邕文学思想人格精神
建安文人感伤主题诗文创作的心理建构与表现特点
2018年
在审美层面上看,建安文人的诗文创作广泛弥漫着一种因物感而产生的悲美特质,这种特质成为建安文学的感伤主题。相对于西方18世纪的感伤主义思潮而言,建安时期的感伤主题创作规模相对狭小,但其凭借丰富而深广的内涵,显示出极强的包容性,并成为建安时期文学作品的核心特质之一。通过文艺心理学的视角对建安文人感伤主题诗文创作的个人心理动机和社会外部动机加以分析,能够更好系统地考察感伤心理的发生机制,并对建安感伤主题文学的表现特征获得全新的理解。
徐晓袁济喜
关键词:建安文学感伤创作心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