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谭欢

作品数:9 被引量:95H指数:7
供职机构: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理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贮藏
  • 2篇蓝莓
  • 2篇挥发性
  • 2篇固态发酵
  • 2篇发酵
  • 2篇高通量
  • 2篇高通量测序
  • 2篇测序
  • 1篇当量
  • 1篇调节剂
  • 1篇顶空
  • 1篇顶空固相微萃...
  • 1篇游离氨基酸
  • 1篇植物
  • 1篇植物生长
  • 1篇植物生长调节
  • 1篇植物生长调节...
  • 1篇质谱
  • 1篇质谱法
  • 1篇质谱法分析

机构

  • 9篇湖南省农业科...
  • 2篇湖南大学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2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湖南省茶叶研...

作者

  • 9篇谭欢
  • 5篇张群
  • 4篇于美娟
  • 4篇刘伟
  • 3篇李高阳
  • 2篇马美湖
  • 2篇尚雪波
  • 2篇杨慧
  • 1篇刘学文
  • 1篇张菊华
  • 1篇袁洪燕
  • 1篇周文化
  • 1篇郑井元
  • 1篇付湘晋
  • 1篇张帆
  • 1篇潘兆平

传媒

  • 3篇食品科学
  • 2篇食品工业科技
  • 2篇食品安全质量...
  • 1篇湖南农业科学
  • 1篇食品与机械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传统固态发酵鱼中细菌群落多样性与品质特征分析被引量:24
2017年
为探讨固态发酵鱼中细菌群落多样性与品质的关系,采用Hi Seq测序平台,对4个不同工艺的传统发酵鱼中细菌16S DNA V4区进行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并结合传统微生物培养计数法、感官评定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等手段来揭示样品中细菌数量和结构组成与品质相关性。结果表明:样品获得序列数平均为59 250条,操作分类单元数目分别为zy A2:1 053、zy A5:392、zy B:428、zy C:498。4 个样品中总体细菌组成较为复杂,含有11 个门、30多个属,厚壁菌门占绝对优势,约占总细菌的66.25%~97.40%,其次是变形菌门、拟杆菌门,主要优势菌属为葡萄球菌、肠球菌属(乳酸球菌)、乳杆菌属、魏斯氏菌属。与传统方法相比较,Mi Seq测序提供的微生物多样信息更接近于样品微生态,并发现各样品之间的菌属丰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菌群组成与工艺密切相关,菌群的种类和数量影响产品的色泽和风味;另外,样品中也检出少量有潜在危害的假单胞菌属、黄杆菌属、棒状杆菌属、冷杆菌属等腐败菌和条件致病菌。因此,在现有的生产模式下需要严格控制加工条件,避免食品安全隐患的发生。
于美娟谭欢马美湖李高阳
关键词:高通量测序挥发性风味物质
卤制小龙虾卤水品质变化规律研究被引量:5
2020年
以传统卤制小龙虾使用的卤水为研究对象,取不同卤制次数的卤水为样品,考察卤水中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含量、味精当量及亚硝酸盐残留量在卤制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卤制次数的增加,卤汤中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及亚硝酸盐都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与新鲜卤水相比,第9次卤制卤水中的总游离氨基酸从147.47 mg/100mL上升2986.52 mg/100mL;呈味核苷酸5'-GMP、5'-IMP、和5'-AMP分别从0.31、0.36、0.16 mg/L升高至32.43、397.66、353.56 mg/L;味精当量从0.0096 gMSG/100mL升至10.68 gMSG/100mL;同时,卤水中的亚硝酸盐也不断累积,从0.51 mg/kg增至1.43 mg/kg,但仍低于国家限量标准,处于安全水平。
杨慧张帆文新年谭欢于美娟
关键词:小龙虾卤水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联用质谱法分析“三味”剁辣椒和原料的挥发性成分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分析不同盐度剁辣椒和辣椒原料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别。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法提取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经HP-5 MS毛细管柱(30 m×25 mm, 0.25μm),程序升温,流速1.0 mL/min,柱温40℃,对样品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剁辣椒和新鲜辣椒中共鉴定出99种挥发性有机成分,主要的挥发性成分为醇类和酯类。5%盐度下发酵1个月共检出挥发性风味物质41种, 10%盐度下发酵1个月共检出挥发性风味物质44种,15%盐度下发酵1个月共检出挥发性风味物质36种,20%盐度下发酵1个月共检出挥发性风味物质39种,辣椒原料中共鉴定出39种挥发性有机成分,主要挥发性成分为醇类和醛类。结论 10%盐度下发酵一个月产生的挥发性成分种类最多,风味品质突出。剁辣椒与原料辣椒之间挥发性成分有较大的差异。
张群郑井元郑金玉刘伟谭欢葛可达黄余年
关键词:剁辣椒挥发性成分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果蔬中的应用与安全性分析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23年
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有效提高果蔬产量、品质,其在果蔬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对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危害风险的评估也成为了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主要类别、作用和在果蔬中的应用现状;并归纳分析了果蔬中多效唑、氯吡脲、赤霉酸、乙烯利、2,4-二氯苯氧乙酸(2,4-D)等几种主要生长调节剂的危害和残留现状;发现果蔬中乙烯利的平均残留量最高,葡萄、豆芽、草莓等果蔬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情况最为严重,其潜在的安全隐患应引起重视;而国家现行植物生长调节剂标准中并未覆盖一些果蔬,亟需完善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相关标准及风险评估。
赖灯妮张群尚雪波谭欢谭欢周雨佳潘兆平
关键词:植物生长调节剂果蔬风险评估
发酵过程中鲊鱼的细菌群落动态和品质特征变化被引量:7
2018年
为揭示传统固态发酵鲊鱼发酵过程中细菌菌群结构演变规律及自然发酵本质,采用Illmina H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发酵0~180 d共10个时间点的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同时对其质构特征、氨基酸组分、脂肪酸组分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个发酵阶段,包含10个门类群、30个纲类群、60个目类群、90个科类群、130个属类群。在发酵初期(0~10 d),细菌群落多样性丰富,相对丰度大于0.1%的科水平达40多个,其优势菌为葡葡萄球菌科(Staphylococcaceae)(48%)、肠球菌科(Enterococcaceae)(9.46%)、餐古菌科(Cenarchaeaceae)(5.57%)、红细菌科(Rhodobacteraceae)(2.12%)。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10~50 d),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相对丰度值由0.017%上升为1.35%,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由0.018%上升为0.88%,明串珠菌科(Leuconostocaceae)由0.0%上升为0.61%,链球菌科(Streptococcaceae)由0.002%上升为0.32%,莫拉菌科(Moraxellaceae)由0.006%上升为0.31%;而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海洋螺菌科(Oceanospirillaceae)、假交替单胞菌科(Pseudoalteromonadaceae)、交替单胞菌科(Alteromonadaceae)等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快速下降,餐古菌科(Cenarchaeaceae)下降为零,其优势菌转变为葡萄球菌、肠球菌和乳酸类细菌。另外,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在发酵50 d后有快速生长的趋势,对发酵有不利影响。同时发现质构指标、氨基酸组分含量、饱和脂肪酸含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显下降趋势,并与时间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负相关。因此,发酵时间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于美娟杨慧谭欢刘学文马美湖李高阳
关键词:固态发酵高通量测序
蓝莓热风干燥过程中水分扩散特性和微观结构变化被引量:8
2019年
为了研究蓝莓热风干燥过程中水分扩散特性和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采用电热恒温箱在50、65和80℃的条件下对蓝莓进行热风干燥试验,应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和微观电镜扫描仪(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技术,测定蓝莓在干燥过程中水分迁移和内果皮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干燥过程改变了蓝莓中水分迁移特性,自由度高的水分向自由度低的迁移。干燥温度和干燥时间两个维度影响干燥效果,干燥速率随干燥温度的升高渐增。50、65、80℃的温度下干燥时间分别为50、18、7.5 h。干基含水率与核磁共振信号幅值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y=113.99x+5728.6,R^2=0.9901,p <0.01)。随干燥过程中水分的散失,蓝莓果干发生皱缩现象,微观上为细胞壁微丝排列由紧密有序变得松散无序。本研究为蓝莓果干干燥过程中水分迁移和组织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提供数据参考。
张群刘伟袁洪燕谭欢于美娟
关键词:蓝莓热风干燥核磁共振水分扩散微观结构
氯吡脲处理对6种猕猴桃品质和货架期的影响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 研究氯吡脲[1-(2-chloropyridin-4-yl)-3-phenylurea, CPUU]的使用对6种猕猴桃营养品质和耐贮性的影响。方法 以“贵长”“碧玉”“翠玉”“红阳”“米良一号”和“金桃”6种猕猴桃为试材,使用5、10和20 mg/L3种不同质量浓度CPUU处理幼果期猕猴桃,测定果实品质和贮藏性能。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采收时不同质量浓度CPUU猕猴桃大部分处理组的横纵径有所增加,其单果重、固酸比及可溶性糖显著增加(P<0.05),空心率和果形指数无显著差异;在不同质量浓度CPUU处理组条件下,“碧玉”“金桃”“贵长”“翠玉”和“红阳”猕猴桃的维生素C含量大部分能显著提高(P<0.05),“米良一号”维生素C含量无显著变化。常温货架期贮藏过程中CPUU处理组提高了果实的失重率、软化率、腐烂率以及缩短了果实的货架期。结论 CPUU提高了猕猴桃果实的营养品质,但不利于果实的贮藏。
赖灯妮张群尚雪波谭欢谭欢郭薇丹付湘晋
关键词:氯吡脲猕猴桃货架期贮藏性能
UV-C处理对蓝莓果实低温贮藏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0
2017年
为了开发蓝莓的绿色保鲜技术,分别采用1.0,2.0,4.0kJ/m^2 UV-C处理南高从蓝莓,并于(4±0.5)℃下贮藏,期间每7d测定果实品质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UV-C处理在提升蓝莓贮藏品质等方面有较好的效果,其中2.0kJ/m^2处理对蓝莓贮藏保鲜效果最好,能有效抑制采后蓝莓的失重和腐烂,贮藏至35d时相比对照组失重率减少11.4%,腐烂率减少14.8%,推迟发病7~14d,硬度提高16.74%,总黄酮含量提高7.65%,总酚含量提高9.93%;PAL、CAT、PPO酶活分别为对照的1.08,1.45,1.28倍。说明适宜剂量UV-C处理可抑制采后蓝莓果实的腐烂,提高蓝莓品质及防御性酶活性。
张菊华李高阳王伟林树花刘伟谭欢
关键词:蓝莓UV-C贮藏品质
葡萄果肉组织的能量水平和细胞壁代谢对其自溶软化的影响被引量:16
2018年
为研究葡萄采后贮藏过程中自溶软化与能量水平及细胞壁代谢的关系,比较贮藏初期和末期果皮超微结构的变化。采后葡萄经钙联合涂膜和热处理后,低温((4.0±0.5)℃)贮藏,定期测定果肉自溶指数、硬度、腐烂率、膜透性、能量物质(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单磷酸腺苷(adenosine monophosphate,AMP))含量及能荷(energy charge,EC)、细胞壁降解酶活力和细胞壁成分的变化,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贮藏初期和末期不同处理果实内果皮的超微结构,以未处理组为对照。结果显示:随贮藏时间的延长,果实自溶指数、腐烂率和膜透性升高,硬度和能量物质下降,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PG)、果胶甲酯酶(pectinesterase,PE)和纤维素酶(cellulase,Cx)活力上升,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β-Gal)活力在贮藏30 d内下降,之后急剧升高。细胞壁组分原果胶、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下降,水溶性果胶含量前期上升,后期下降;葡萄内果皮的超微结构破坏,出现了大的孔洞。葡萄果实自溶指数与能量水平、细胞壁降解酶活力和细胞壁组分紧密相关,果实自溶指数与ATP、ADP含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和AMP显著负相关(P<0.05),与EC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PG、PE、Cx活力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β-Gal活力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原果胶、水溶性果胶、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钙联合涂膜和热处理能够维持组织的高能量状态和致密的超微结构,抑制PG、PE和Cx活力的升高,延缓细胞壁降解,延缓自溶软化,其中涂膜显著优于热处理(P<0.05)。
张群周文化谭欢刘伟
关键词:葡萄超微结构细胞壁代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