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雯

作品数:6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新生儿
  • 1篇蛋白
  • 1篇导管未闭
  • 1篇低出生体重
  • 1篇低出生体重儿
  • 1篇动力学意义
  • 1篇动脉导管
  • 1篇动脉导管未闭
  • 1篇新生儿持续肺...
  • 1篇新生儿期
  • 1篇心肌
  • 1篇心肌疾病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活性
  • 1篇血流
  • 1篇血流动力学
  • 1篇血栓
  • 1篇血栓性
  • 1篇血栓性血小板...

机构

  • 6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南京市妇幼保...

作者

  • 6篇朱雯
  • 5篇程锐
  • 4篇杨洋
  • 1篇童梅玲
  • 1篇周晓玉
  • 1篇陈俊
  • 1篇戎惠
  • 1篇张存
  • 1篇吴越
  • 1篇张颖慧

传媒

  • 2篇中华围产医学...
  • 2篇中华新生儿科...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临床儿科杂志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microRNA-296-5p靶基因的预测及在肺发育中的应用
2016年
目的对rno-micro RNA-296-5p(mi R-296)靶基因预测并进行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为深入研究mi R-296与胎肺发育相关的生物学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Pub Med、Google等信息搜索工具检索mi R-296的现有研究,并通过mi RBase获取其序列特征以及进化的保守性;利用Target Scan数据库进行mi R-296的靶基因预测;并利用DAVID Bioinformatics Resources 6.8数据库对靶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利用KEGG数据库对靶基因进行信号转导通路分析。结果已有的文献表明mi R-296在许多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序列在多物种间高度保守。mi R-296调控的靶基因参与分子功能、细胞组分和生物学过程等方面,靶基因集合的信号转导通路显著富集于MAPK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等(均P<0.05)。结论通过对mi R-296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为研究mi R-296在肺发育中的作用提供了功能与机制的线索。
张颖慧杨洋张存孙祎璠朱雯马程玲周晓玉
关键词:靶基因生物信息学肺发育
新生儿期发病的遗传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例被引量:1
2020年
本文报道了1例新生儿期发病的遗传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病例。患儿为第3胎第3产,2名姐姐均于生后24 h内死亡。本例患儿生后生命体征平稳,血小板计数20×109/L。生后约3 h患儿出现呼吸困难、神志模糊、大面积淤点淤斑、酸中毒和肺出血等,积极予机械通气、扩容、纠酸等综合抢救,但患儿于生后约6 h死亡。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发现患儿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基因c.1187G>A(p.C396Y)/c.1595G>T(p.C532F)复合杂合变异,其母亲携带c.1187G>A杂合变异,父亲携带c.1595G>T杂合变异。结合患儿临床特点、家族史及基因检测结果,最终诊断为遗传性TTP。由本例认为,对于新生儿期出现不明原因的血小板减少、贫血、非溶血病性严重黄疸等应提高警惕,及时完善基因检测,及时治疗。
徐颖王春莉朱雯刘云陆亚东程锐沈仙
关键词:突变
HADHB基因变异导致致死型线粒体三功能蛋白缺乏症1例被引量:1
2023年
本文报告了1例HADHB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导致的致死型线粒体三功能蛋白缺乏症(mitochondrial trifunctional protein deficiency,MTPD)。患儿生后24 h内起病,以“吃奶少伴心肌酶异常”为主诉在生后第4天转至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入院时体格检查见精神稍萎靡,反应尚可,心肺腹无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肌酸激酶同工酶及肌钙蛋白均偏高,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肢导联低电压;血液代谢筛查提示十四烯酰基肉碱及多种3-羟基肉碱均偏高;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示胎儿HADHB基因复合杂合变异[c.739C>T(p.Arg247Cys)和c.607C>T(p.Arg203Ter,272)]。随访至3月龄,患儿受凉后出现吃奶差、精神差,再入院后出现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多脏器功能障碍表现,经治疗无效后死亡。致死型MTPD较为罕见,目前无有效治疗措施,预后差。对于新生儿期出现不明原因心肌病、低血糖、酸中毒等代谢异常表现,应警惕致死型MTPD可能,新生儿期基因检测可早期明确诊断。
朱雯王春莉范建荣陆亚东陈许程锐沈仙
关键词:心肌疾病横纹肌溶解线粒体肌病
超早产儿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动脉导管未闭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探讨超早产儿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动脉导管未闭(hemodynamically significant PDA,hsPDA)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20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医疗中心收治的超早产儿(胎龄<28周)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有无hsPDA分为hsPDA组和无hsPDA组,计算2组患儿生后3 d内的累计液体超负荷水平(fluid overload,FO),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讨超早产儿发生hsPDA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79例超早产儿,胎龄(27.0±0.9)周,出生体重(987±173)g,无hsPDA组23例,hsPDA组56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血小板减少症(P=0.044)、需要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P=0.006)及高FO水平(P=0.002)与超早产儿hsPDA有关;多因素分析提示需要PS治疗的RDS(OR=5.933,95%CI 1.360~25.883,P=0.018)及高FO水平(OR=1.261,95%CI 1.063~1.496,P=0.008)是超早产儿发生hsPDA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提示FO区分有无hsPDA的截断值为-0.2%(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5.7%、56.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712,约登指数=0.422)。结论需要PS治疗的RDS及生后3 d内高FO水平是超早产儿发生hsPDA的独立危险因素。需要PS治疗的RDS患儿在给予PS后应及时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超早产儿早期液体管理中,应严格监测FO水平,个体化输液,避免过高的FO水平。
钱爱民朱雯杨洋赵幽燕陈俊戎惠阚清郭艳卢刻羽程锐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血流动力学
血管活性-正性肌力药物评分对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患儿死亡的早期预测价值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血管活性-正性肌力药物评分(vasoactive inotropic score,VIS)对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f the newborn,PPHN)患儿死亡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11月入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医疗中心的PPHN患儿(胎龄≥34周、入院日龄<7 d),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收集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死亡相关影响因素及入院12 h内各时间段的VIS值等。比较两组患儿相关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校正混杂因素得出VIS与患儿死亡的独立关联程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VIS对PPHN患儿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05例PPHN患儿,其中存活组75例,死亡组30例,病死率28.6%(30/105)。死亡组胎龄大于存活组[(39.1±1.8)周比(37.9±2.0)周],1 min Apgar评分低于存活组[8.0(6.0,9.3)分比9.0(8.0,10.0)分],入院12 h内最低PaO2/FiO2低于存活组[40(30,50)比80(60,100)]。在校正了胎龄、1 min Apgar评分、入院12 h内最低PaO2/FiO2后,入院12 h内VIS最大值>27.8与患儿死亡独立相关(OR=23.055,95%CI 4.885~108.800,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提示,入院12 h内VIS最大值预测患儿死亡的截断值为27.8,对应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0.0%、90.7%,曲线下面积0.828,约登指数0.607。结论VIS可以作为PPHN患儿死亡的早期预测指标,入院12 h内VIS最大值>27.8的PPHN患儿为死亡高危儿,需引起重视。
朱雯程锐杨洋钱爱民
关键词:持续肺动脉高压
极低出生体重儿肺出血临床转归影响因素分析
2023年
目的探究极低出生体重(VLBW)儿肺出血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NICU收治的肺出血VLBW儿的临床资料。结果64例VLBW新生儿纳入分析,死亡组39例、存活组25例。39例死亡患儿中,胎龄<28周21例、28~31+6周17例、32~33^(+6)周1例;出生体重<1000 g17例、1000~1250g 13例、1250~1500g 9例。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出生体重和出生胎龄较小,肺出血发生日龄较小,出生胎龄<28周以及气管插管复苏的比例较高,Ⅲ~Ⅳ级呼吸窘迫综合征、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早发型败血症的比例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生后24 h内气道峰压较高,肺出血前吸入氧浓度较高,肺出血后吸入氧浓度和气道峰压较高;出生后动脉血碱剩余<-5 mmol/L的比例较高,肺出血时动脉血pH值<7.1、碱剩余<-5 mmol/L、PaCO_(2)>50 mmHg的比例较高;肺出血时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气管插管复苏和肺出血时PT≥30 s是肺出血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Log-rank检验发现气管插管复苏组中位生存时间短于非复苏组,PT≥30 s组中位生存时间短于PT<30 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临床中需注重VLBW儿宫内缺氧情况,出生后合理应用气管插管复苏,积极纠正出血后凝血功能障碍,从而减少肺出血病死率。
朱雯邹芸苏吴越卢刻羽程锐童梅玲杨洋
关键词:肺出血极低出生体重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