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少敏

作品数:11 被引量:54H指数:4
供职机构:东莞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东莞市科技计划医疗卫生类科研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癌患者
  • 2篇新辅助化疗
  • 2篇妊娠
  • 2篇顺铂
  • 2篇胎儿
  • 2篇化疗
  • 2篇基因
  • 2篇宫颈
  • 2篇宫颈癌
  • 2篇宫颈癌患者
  • 2篇宫内
  • 2篇辅助化疗
  • 2篇ERCC1基...
  • 2篇产后
  • 1篇单绒毛膜
  • 1篇蛋白
  • 1篇低分
  • 1篇低分子
  • 1篇低分子肝素
  • 1篇低风险

机构

  • 11篇东莞市人民医...
  • 2篇广州市妇女儿...

作者

  • 11篇吴少敏
  • 5篇郑锐年
  • 5篇关灵
  • 3篇李婵
  • 3篇黄素然
  • 2篇黎佩莹
  • 2篇李仲均
  • 2篇殷婉萍
  • 2篇唐莉
  • 2篇林顺欢
  • 2篇江丽华
  • 2篇廖玉婷
  • 1篇刘淳
  • 1篇林钦雄
  • 1篇魏海云
  • 1篇卢志斌
  • 1篇吴依芬
  • 1篇赵燕海
  • 1篇赖雪珍

传媒

  • 2篇中国药业
  • 1篇中国计划生育...
  • 1篇中国优生与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海南医学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实用临床医学...
  • 1篇中华妇幼临床...
  • 1篇中国妇幼健康...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管理循环在250例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加强药物临床研究质量管理,保证获取的临床研究数据真实、准确完整、规范。方法:采用管理循环(PDCA)质量管理方法,使用鱼骨图工具,找出药物临床研究过程中各个环节常见的质量问题,并进行根因分析,制定改进措施,检查执行结果把未解决或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实行有效的质量管理。结果:PDCA循环引入质量控制工作中,可以健全质量管理模式,使之有序地开展项目的质量监控,取得了一定成效。结论:通过PDCA循环质量管理方法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药物临床研究项目的质量,确保药物临床研究符合药物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CP)的要求。
关灵黄嘉利江丽华赖雪珍郑锐年吴少敏廖玉婷
关键词:药物临床质量管理
流产后关爱服务对高效避孕措施落实和使用情况的影响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流产后关爱(PAC)服务对高效避孕措施落实和使用情况的影响。方法:2019年4月-2020年3月以常规提供PAC服务的本院万江总院接收的人工流产妇女为观察组(1250例),以尚未开展PAC服务的本院普济分院接收的人工流产妇女(12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高效避孕措施落实及续用情况。结果:观察组人工流产后高效避孕措施落实率较对照组高[95.0%(1187/1250)比17.1%(214/1250),P<0.05],其中观察组有高危因素者落实率为97.3%(569/585)。术后随访1,3,6个月,观察组短效复方口服避孕药(COC)续用率分别为98.9%、69.4%、6.1%;对照组分别为99.2%、56.0%、42.0%,观察组中有高危因素者术后6个月COC续用率为88.2%。观察组术后放置宫内节育器(IUD)落实率较对照组高(34.6%比7.5%,P<0.05)。术后1,3,6个月续用率分别为100%、99.1%、99.4%,对照组术后1,3,6个月IUD续用率分别为100%,100%,98%,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新增放置IUD 53例,其中39例为有高危因素者;对照组新增放置IUD 17例。结论:PAC服务对人工流产后落实高效避孕措施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梁慧聪黄飞燕吴少敏
关键词:口服避孕药宫内节育器
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学治疗后ERCC1基因表达情况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研究乳腺癌新辅助化学治疗(简称化疗)对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ERCC1表达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正常健康志愿者活检组织(18例),常规手术切除的乳腺癌标本(28例)和术前曾接受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标本(18例)中ERCC1基因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及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对其的影响。结果无化疗组患者的ERCC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无化疗组乳腺癌中ERCC1基因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分型、组织学分级、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因子受体-2(HER-2)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新辅助化疗组ERCC1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无化疗组(P<0.05)。结论与正常人相比,乳腺癌患者ERCC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而ERCC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性,患者经过新辅助化疗后ERCC1基因的表达水平可出现上调,对乳腺癌患者实施化疗治疗具有参考意义。
郑锐年林顺欢关灵林钦雄刘淳卢志斌吴少敏
关键词:ERCC1基因乳腺癌新辅助化疗
ERCC1核苷酸多态性C118T与中晚期宫颈癌患者顺铂耐药的相关性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究ERCC1核苷酸多态性C118T与中晚期宫颈癌患者顺铂耐药间的关系。方法统计诊治的102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顺铂化疗疗效,同时检测患者外周血ERCC1核苷酸多态性C118T比例,将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定义为化疗敏感组;疾病进展+肿瘤稳定定义为化疗耐药组。比较该多态性与宫颈癌顺铂耐药间的关系。结果纯合子CC型的基因显著存在于化疗敏感组(65%vs 18%)(P <0. 05);两组间杂合子TC型基因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而纯合子TT型基因显著存在于化疗耐药组(67%vs25%)(P <0. 05)。化疗耐药组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化疗敏感组(74%vs 30%)(P <0. 05);与化疗敏感组相比,TT及TC基因型显著存在于化疗耐药组(OR=8. 438,95%CI=3. 061~23. 256);化疗耐药组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化疗敏感组(OR=6. 819,95%CI=3. 519~13. 214)。结论 ERCC1核苷酸多态性C118T与中晚期宫颈癌患者顺铂化疗耐药间具有显著联系。
吴少敏关灵郑锐年黄素然
关键词:宫颈癌顺铂耐药
单绒毛膜双羊膜囊(MCDA)双胎之一发生结构畸形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研究分析单绒毛膜双羊膜囊(MCDA)双胎之一发生结构畸形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5年5月~2019年1月收治的MCDA双胎之一结构畸形孕妇80例进行研究。分析胎儿结构畸形情况[主要包括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双胎反向动脉灌注序列征(TRAPS)、泌尿系统、骨骼系统、呼吸系统、淋巴细胞以及颜面颈部等],产前诊断情况以及妊娠结局特点,并分析期待治疗孕妇继发双胎输血综合征与胎儿存活率的关系。结果80例MCDA双胎之一发生结构畸形胎儿最为常见的畸形情况为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TRAPS畸形,占比分别为35.00%、28.75%、10.00%。80例MCDA双胎之一发生结构畸形孕妇中,66例行产前诊断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其中双胎染色体核型不一致仅1例,占比1.52%,单一胎儿染色体结构异常共有4例,占比6.06%。80例孕妇中引产、减胎、期待治疗占比分别为5.00%(4/80)、38.75%(31/80)、56.25%(45/80);其中选择减胎孕妇至少有一胎存活人数占比为61.29%(19/31)、选择期待治疗孕妇至少有一胎存活人数占比为81.82%(36/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DA双胎之一结构畸形多见于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TRAPS畸形,其中选择期待治疗相较于选择减胎可能更具优势,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梁慧聪李婵吴少敏黄素然李仲均
关键词:结构畸形微波消融术
早孕期胎儿颈项透明层增厚与鼻骨缺失的产前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早孕期胎儿颈项透明层(NT)增厚与鼻骨缺失的产前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9年4月,于东莞市人民医院进行早孕期胎儿超声检查发现胎儿NT增厚和(或)鼻骨缺失的488例单胎妊娠胎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孕母的临床病例资料。对单纯NT增厚、单纯鼻骨缺失、NT增厚+鼻骨缺失、NT增厚+其他结构畸形、NT增厚+鼻骨缺失+其他结构畸形5种情况胎儿的染色体病发生率,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本组接受产前诊断的NT增厚、鼻骨缺失胎儿的染色体病发生率分别为17.6%(46/262)和14.3%(29/203)。②本组单纯NT增厚、单纯鼻骨缺失、NT增厚+鼻骨缺失、NT增厚+其他结构畸形、NT增厚+鼻骨缺失+其他结构畸形5种情况胎儿的染色体病发生率分别为8.5%(17/200)、3.9%(3/77)、53.5%(23/43)、43.5%(10/23)、42.9%(6/14)。单纯NT增厚与单纯鼻骨缺失胎儿染色体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59,P=0.090);NT增厚+鼻骨缺失、NT增厚+其他结构畸形、NT增厚+鼻骨缺失+其他结构畸形3种情况胎儿染色体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37,P=0.658);但是这3种情况的胎儿染色体病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单纯NT增厚胎儿,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2.080、23.716、16.101,均为P<0.001)。结论建议对早孕期孕妇进行胎儿超声检查时,将鼻骨缺失筛查列为胎儿染色体病筛查的有价值指标之一,中孕期对鼻骨缺失胎儿的影像学追踪亦很重要。早孕期胎儿NT增厚合并鼻骨缺失和(或)其他结构畸形时,强烈建议孕妇进行产前诊断,以了解胎儿染色体病发生情况。
吴少敏李婵唐莉魏海云杨昕
关键词:妊娠初期染色体障碍胎儿
腹腔镜手术联合GnRh-a药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伴不孕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 Rh-a)药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伴不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在东莞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85例子宫内膜异位伴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腹腔镜治疗组40例和联合治疗组45例(在腹腔镜手术后继续给予Gn Rh-a药物治疗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术后1年复发率、妊娠分娩率和性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100.00%,高于腹腔镜治疗组的85.00%,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术后1年复发率为2.22%,低于腹腔镜治疗组的20.00%,1年内妊娠率为88.89%,高于腹腔镜治疗组的7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性生活质量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性生活质量得分高于腹腔镜治疗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腹腔镜联合Gn Rh-a药物治疗对子宫内膜异位伴不孕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提高患者的妊娠率,且无严重副作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殷婉萍吴少敏黎佩莹
关键词:腹腔镜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不孕
低分子肝素用于胎儿生长受限临床治疗的效果及其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5
2017年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用于胎儿生长受限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100例经B超证实为胎儿生长受限的孕妇,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孕妇接受基础治疗,观察组孕妇在基础治疗的同时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两组胎儿的宫内生长情况及新生儿结局。结果观察组胎儿治疗1周后的单周宫高、双顶径、头围、腹围增长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时体重、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结局发生率为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低分子肝素对胎儿生长受限孕妇进行治疗,可有效促进胎儿宫内生长,还可改善新生儿结局,保证新生儿的身体健康。
吴少敏关灵郑锐年黄素然
关键词:胎儿生长受限低分子肝素
唐氏筛查单项血清学指标异常对疾病的预测价值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早期唐氏筛查单项血清学指标异常对染色体异常疾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在东莞市人民医院行早期唐氏筛查共15034例的妊娠结果及产前诊断结果,根据唐筛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唐氏筛查高风险组、唐氏筛查低风险+单项指标异常组、唐氏筛查低风险+单项指标正常组,分析比较三组间染色体病异常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唐氏筛查高风险组432例,确诊染色体异常10例(2.3%)。唐氏筛查低风险+单项指标异常组1081例,其中单纯游离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异常847例,确诊染色体异常1例(0.12%);单纯妊娠相关蛋白降低234例,确诊染色体异常1例(0.43%)。唐氏筛查低风险+单项指标正常组5057例,产前及产后随访确诊染色体异常2例(0.04%)。比较三组染色体病的发生率,结果提示唐氏筛查高风险组显著高于单项指标均正常的低风险组(χ^2=94.452,P<0.001),对于唐氏筛查低风险病例,单项指标异常的发生率与单项指标正常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2.894,P>0.05)。结论早期唐氏筛查低风险,单项血清学指标异常不建议作为产前诊断的指征。
吴少敏郭锦添杨昕唐莉李秀兰李婵
关键词:唐氏筛查低风险
盆底康复训练联合盆底生物反馈训练预防产后尿失禁的效果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训练联合盆底生物反馈训练预防产后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6例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2组在产后45d均采用盆底生物反馈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在产后45d采用盆底康复训练。观察2组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盆底肌力、阴道静息压力、阴道收缩压及随访1、3、6个月尿失禁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盆底肌力、阴道静息压力、阴道收缩压力水平均明显升高,随访1、3、6个月尿失禁发生率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对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采用盆底康复训练联合盆底生物反馈训练,可提高产妇的盆底肌力,降低尿失禁的发生率。
殷婉萍吴少敏黎佩莹
关键词:阴道分娩盆底肌力尿失禁产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