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宫亚楠

作品数:5 被引量:46H指数:3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腹膜
  • 2篇细胞
  • 2篇腹膜透析
  • 2篇白细胞
  • 2篇白细胞介素
  • 2篇白细胞介素6
  • 1篇蛋白定量
  • 1篇心血管
  • 1篇心血管疾病
  • 1篇信号
  • 1篇信号通路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疾病
  • 1篇炎症
  • 1篇炎症趋化因子
  • 1篇炎症趋化因子...
  • 1篇炎症因子
  • 1篇炎症因子表达
  • 1篇早期糖尿病
  • 1篇早期糖尿病肾...

机构

  • 5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河南中医药大...

作者

  • 5篇王晓阳
  • 5篇张晓雪
  • 5篇肖静
  • 5篇赵占正
  • 5篇宫亚楠
  • 4篇刘栋
  • 4篇程根阳
  • 4篇王聪
  • 3篇窦艳娜
  • 3篇李炎生
  • 3篇马爽
  • 1篇袁文明
  • 1篇牛聪
  • 1篇吴秋杰
  • 1篇李炎生
  • 1篇王广洁

传媒

  • 3篇中华肾脏病杂...
  • 1篇中华生物医学...
  • 1篇现代药物与临...

年份

  • 3篇2018
  • 2篇201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白细胞介素6通过STAT3诱导腹膜间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分化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基因3(STAT3)对白细胞介素6(IL-6)诱导人腹膜间皮细胞(HPMC)上皮间质转分化(EMT)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HPMC并分组:(1)50μg/LIL-6刺激HPMC不同时间,按刺激时间24、48、72h分组;(2)不同浓度IL-6刺激HPMC24h,按IL-6浓度50、100μg/L分组;(3)应用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技术建立稳定沉默STAT3基因的HPMC,分成空白对照组、IL-6组、空载体组、空载体+IL-6组、慢病毒感染组、慢病毒感染+IL-6组,其中IL-6刺激均以50μg/L终浓度刺激24h。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上皮钙黏素(E—cadherin)、仅平滑肌肌动蛋白(仅.SM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上述分子的蛋白表达及通路蛋白Janus激酶2(JAK2)、STAT3磷酸化水平;细胞免疫荧光观察E-cadherin、d—SMA的表达和分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不同IL-6浓度组和不同作用时间组细胞E-cadherin蛋白和mRNA表达均下降(均P〈0.05),α-SMA、VEGF的蛋白和mRNA表达均升高(均P〈0.05),通路蛋白磷酸化(P)-JAK2/JAK2比值和P-STAT3/STAT3比值均升高(均P〈0.05),且均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沉默STAT3基因后,与空载体+IL-6组比较,慢病毒感染+IL-6组α-SMA、VEGF蛋白表达均下降(均P〈0.05),E-cadherin蛋白表达上升(P〈0.05)。结论IL-6通过激活STAT3通路而刺激HPMC分泌VEGF并诱导EMT的发生。沉默STAT3基因可抑制人腹膜间皮细胞EMT的发生。
肖静王聪宫亚楠李肖肖孟婕王晓阳张晓雪董奕君程根阳刘栋窦艳娜袁文明李炎生赵占正
关键词:STAT3转录因子白细胞介素6细胞转分化腹膜纤维化
阻断JAK2/STAT3信号通路对尿毒症腹膜透析大鼠腹膜组织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的影响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JAK2/STAT3信号通路是否参与了尿毒症腹膜透析(PD)大鼠腹膜间皮细胞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EMT)。方法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被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尿毒症组、腹膜透析组、S3I-201对照组、S3I-201组,每组均8只。构建5/6肾切除尿毒症腹膜透析大鼠模型,腹膜透析组、S3I-201对照组、S3I-201组每天经腹透管注人4.25%葡萄糖腹膜透析液(3ml/100g体重),S3I—201组大鼠隔天经腹透管注入STAT3抑制剂S3I-201(2.5mg/kg),同时S3I-201对照组经腹透管注入等量的S3I-201溶剂。透析28d后分别检测腹膜功能、腹膜病理变化和毛细血管密度(MVD),血液和腹透液中的肌酐值和IL-6浓度,大鼠腹膜组织中p-JAK2、p-STAT3的活化状态,以及E—cadherin、α-SMA和VEGF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尿毒症组和腹膜透析组大鼠腹膜功能呈现超滤衰竭状态,腹膜厚度和MVD增加,透析液和血清中IL-6浓度升高,E—cadherin表达降低,α-SMA、VEGF、p—JAK2和P—STAT3的表达升高。与尿毒症组相比,腹膜透析组腹膜功能进一步恶化,腹膜厚度和MVD增加(均P〈0.01),透析液和血清中IL-6浓度升高(均P〈0.01),E—cadherin表达降低,α-SMA、VEGF、p-JAK2和p-STAT3的表达升高。S3I-201对照组与腹膜透析组相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S3I-201对照组相比,S3I-201组腹膜功能得到改善,腹膜厚度和MVD减少(均P〈0.01),透析液和血清中IL-6浓度降低,E.cadherin 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均P〈0.05),α-SMA、VEGF、p-JAK2和p-STAT3mRNA和蛋白的表达降低(均P〈0.05)。结论抑制STAT3后,腹膜透析大鼠腹膜厚度、血管新生和IL-6浓度均降低,EMT也被抑制,腹膜功能得到改善。因此,JAK2/STAT3信号通路可能通过调节IL-6的表达参与尿毒症腹膜�
肖静李肖肖王晓阳宫亚楠王聪孟婕马爽董奕君张晓雪程根阳刘栋窦艳娜李炎生赵占正
关键词:腹膜透析纤维化JAK2/STAT3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6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死亡的相关性被引量:16
2018年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全因死亡及心血管疾病(CVD)死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6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CAPD患者的临床资料,以RDW15.1%为界值,将患者分为高RDW组(RDW〉15.1%)与低RDW组(RDw≤15.1%),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及生化指标、合并症、用药、临床结局的差异,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利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全因死亡及CVD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07例CAPD患者,总中位生存时间为80个月,高RDW组(68例)与低RDW组(139例)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9个月和96个月。两组患者在舒张压、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清白蛋白、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胆固醇、脂蛋白a、4h腹透液肌酐与血肌酐的比值(4hD/Pcr)、总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血管疾病、高脂血症的比例,铁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B受体阻滞剂的使用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VD是导致CAPD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RDW〈15.1%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RDW〉15.1%组(P〈0.01)。高RDW组与低RDW组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7.97%比97.01%、58.02%比81.53%、41.62%比67.9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充分校正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RDW是CAPD患者全因死亡(HR=1.212,95%CI:1.007—1.458,P=0.042)及CVD死亡(HR=1.697,95%CI:1.030—2.795,P=0.038)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DW与CAPD患者的全因死亡及CVD死亡风险相关,可作为划分CAPD患者死亡风险的有价值指标。
孟婕王晓阳李肖肖王聪宫亚楠马爽董奕君张晓雪程根阳刘栋窦艳娜李炎生肖静赵占正
关键词:腹膜透析红细胞指数死亡率心血管疾病
Chemerin/ChemR23在早期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及其与炎症因子表达关系的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损伤早期Chemerin/ChemR23的表达水平及与炎症因子的关系。方法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n=40)和糖尿病组(DM组,n=40)。DM组大鼠单次腹腔注射75 mg/kg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早期糖尿病肾病模型。分别于注射后1、2、3、4和12周,检测每只大鼠的体重、血糖、肾重指数(肾脏重量/体重)、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rinary albumin creatinine ratio,UACR)、血肌酐(SCr)水平和肾脏病理结构的变化,并检测肾组织中Chemerin、ChemR23的表达水平,血清中Chemerin的表达水平,分析Chemerin与ChemR23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关系。结果注射STZ 72 h后,糖尿病模型建立成功。造模后4周,大鼠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从(0.36±0.22)mg/mmol升高至(1.46±0.49)mg/mmol。肾脏病理学也显示早期肾损伤。12周DM组大鼠出现大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升高至(2.64±1.11)mg/mmol,血肌酐水平明显升高,肾脏病理学显示糖尿病肾损伤进一步加重。4周时,肾组织中Chemerin和ChemR23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DM组血清和肾组织中Chemerin的蛋白表达水平与TNF⁃α、IL⁃6和CRP(P<0.01)呈正相关。结论Chemerin、ChemR23与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及肾病进展相关。
王晓阳牛聪吴秋杰李肖肖王聪宫亚楠张晓雪程根阳刘栋肖静赵占正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炎症炎症趋化因子类
百令胶囊联合他克莫司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9
2017年
目的探讨百令胶囊联合他克莫司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9月—2016年2月收治的狼疮性肾炎患者1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9例。对照组患者空腹口服他克莫司胶囊,初始剂量为0.1 mg/(kg·d),2次/d,治疗3 d后维持血药浓度5~15μg/L。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百令胶囊,1 g/次,3次/d。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SLEDAI评分、血尿指标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9.49%、88.1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12个月,两组系统性狼疮性疾病活动度(SLEDAI)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6、12个月治疗组患者SLEDAI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6、12个月,两组患者白蛋白(ALB)和补体C3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血肌酐(Scr)、24 h尿蛋白定量(TP/24 h)和尿红细胞(RBC)水平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与治疗6个月相比,治疗12个月两组患者ALB、C3、Scr、TP/24 h和RBC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6、12个月治疗组患者ALB、TP/24h和RBC水平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患者血C3水平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46%,显著高于治疗组的27.12%,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令胶囊联合他克莫司能有效提高狼疮性肾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王晓阳王广洁张晓雪宫亚楠李炎生马爽肖静赵占正
关键词:百令胶囊他克莫司胶囊狼疮性肾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