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红

作品数:6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肝炎
  • 4篇肝炎病毒
  • 4篇病毒
  • 2篇乙型
  • 2篇乙型肝炎
  • 2篇乙型肝炎病毒
  • 2篇维生素
  • 2篇维生素E
  • 2篇核心蛋白
  • 2篇靶向
  • 2篇靶向治疗
  • 2篇RNA干扰
  • 2篇SIRNA抑...
  • 2篇丙型
  • 2篇丙型肝炎
  • 2篇丙型肝炎病毒
  • 2篇丙型肝炎病毒...
  • 2篇病毒核心蛋白
  • 1篇单核
  • 1篇蛋白

机构

  • 6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陈红
  • 4篇陈维贤
  • 3篇黄英
  • 1篇涂兵
  • 1篇王波
  • 1篇史静
  • 1篇李朴
  • 1篇丁惠惠
  • 1篇郭进军
  • 1篇李小平
  • 1篇叶媛媛
  • 1篇段亮

传媒

  • 2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临床医学进展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8
  • 2篇201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小鼠模型中维生素E脂质体纳米颗粒靶向转运siRNA抑制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表达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 研究维生素E脂质体纳米颗粒(VE-DC)在小鼠模型中靶向转运小干扰RNA(siRNA)至肝脏抑制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HCV Core)的有效性. 方法 采用“高压水动力法”将含有HCV Core的质粒通过尾静脉注射入小鼠体内,构建肝脏特异性表达HCV Core 的动物模型,应用蛋白印迹技术和免疫荧光技术研究纳米颗粒VE-DC/siRNA对肝脏的靶向性及其对HCV Core的抑制作用;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和小鼠活体成像分析进一步验证VE-DC/siRNA对HCV 51非翻译区介导的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通过检测血肌酐、白细胞及干扰素等指标,评价VE-DC/siRNA的不良反应.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显示VE-DC/siRNA处理组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为39.67%±15.53%,明显低于DC/siRNA组的77.33%±11.06%和siRNA处理组91.67%±13.65%,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未发现VE-DC/siRNA有明显器官毒性及明显免疫反应.纳米颗粒VE-DC具有较好的肝脏的靶向性,可以转运siRNA至肝脏并有效抑制HCV Core的表达,抑制率平均可达83.01%.结论 VE-DC在小鼠模型中可以靶向转运siRNA至肝脏,并抑制HCV相关基因的表达,显示出较高转运效率及较低毒性的特点.
叶媛媛陈红颜艳段亮陈维贤黄英
关键词:RNA干扰维生素E靶向治疗
维生素E脂质体纳米颗粒转运siRNA抑制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研究携带针对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RNA的小干扰RNA(siRNA)的维生素E(Vitamin E)脂质体纳米颗粒在体外靶向抑制HCV复制的作用。方法采取"薄膜水化法"制备Vitamin E脂质体纳米颗粒,应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量纳米颗粒VE-DC/siRNA的颗粒大小及zeta电位,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VE-DC形态及分散性。以Huh7.5.1细胞株作为载体。CCK-8法检测纳米颗粒的细胞毒性,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纳米颗粒携带siRNA的血清稳定性,蛋白印迹技术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该siRNA纳米颗粒的转染效率及对HCV的抑制作用。结果 Vitamin E脂质体纳米颗粒形态呈球形,粒度分布为(125.5±9.0)nm,zeta电位为(39.1±4.8)m V,分散均一。相较同浓度商品化脂质体,VE-DC/siRNA对细胞的毒性相对较小。血清稳定性实验显示,VE-DC/siRNA在24 h后siRNA无降解,较裸siRNA稳定性显著提高。携带siRNA的Vitamin E脂质体纳米颗粒可以较高效率进入Huh7.5.1细胞内,并抑制HCV核心蛋白的表达。结论 Vitamin E脂质体纳米颗粒可以转运siRNA至Huh7.5.1细胞,并抑制HCV核心蛋白的表达。
李小平颜艳陈红陈维贤黄英
关键词:丙型肝炎RNA干扰维生素E靶向治疗
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经动脉灌注化疗(HAIC)对比单纯TACE治疗不可切除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2023年
目的:比较TACE联合HAIC与单纯TACE方案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该项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选取了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了TACE + HAIC或单纯TACE治疗的HCC患者共156人。分为TACE + HAIC方案组80人,单纯TACE方案组76人。结果:两组均无患者达到CR,TACE + HAIC组明显高于TACE组的客观缓解率(ORR) (46.3% vs 25.0%, p = 0.006)。而两组患者的DCR无明显差异(TACE + HIAC: 92.6% vs TACE: 85.5%, p = 0.162)。对两组的ORR与DCR之间进行了单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ORR (OR: 0.387, 95%CI: 0.196~0.765, p = 0.006),DCR (OR: 0.479, 95%CI: 0.168~1.368, p = 0.169)。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ORR (OR: 0.291, 95%CI: 0.126~0.674, p = 0.004),DCR (OR: 0.550, 95%CI: 0.161~1.876, p = 0.339)。结论:TACE + HAIC治疗晚期不可切除肝癌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TACE治疗。
夏银锋陈红涂兵
关键词:TACEHCC
可溶性E-钙黏蛋白相关的氧化应激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临床研究
2021年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E-钙黏蛋白(sE-cadherin)在慢性乙型肝炎(CHB)病毒感染中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2015年7月至2018年4月该院招募的研究对象中,检测包括51例乙型肝炎包膜抗原(HBeAg)阴性CHB、54例HBeAg阳性CHB和109例健康人血清中sE-cadherin、总抗氧化能力(TAC)、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氧化活性(TOA)、NADPH氧化酶2(NOX2)和丙二醛(MDA)等指标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CHB患者的血清sE-cadherin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B患者血清sE-cadherin水平与TAC、抗氧化酶(GSH和SOD)呈显著负相关(P<0.05),血清sE-cadherin水平与肝酶标志物(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氧化性标志物(TOA、NOX2和MDA)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sE-cadherin可能是反映CHB病毒感染发展过程中炎症和氧化应激状态的一个全新生物标志物。
丁惠惠陈红丁小娟杜艳娥王波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氧化应激
建立ELISA法检测胸膜液GSDMD及其对胸腔积液鉴别诊断的价值
2022年
目的:建立ELISA法定量检测胸膜液焦孔素D(GSDMD),并评估其诊断效能。方法: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GSDMD,并进行方法学评价;检测161例胸腔积液(PE)患者胸膜液GSDMD水平,其中漏出性PE 30例(对照组)、结核性PE 40例、类肺炎性PE 43例、恶性PE 48例。采用ROC曲线评价GSDMD的诊断性能。结果:建立的ELISA法检测限为31.2 pg/ml,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5.65%和8.63%。4组GSDMD浓度差异显著(P均<0.0001)。ROC曲线显示,GSDMD鉴别渗出性PE和其他病理性PE的AUC均>0.94;GSDMD诊断结核性PE AUC最高(0.998),其cut-off值、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16.007 ng/ml,100.0%和96.7%。GSDMD、腺苷脱氨酶(ADA)和乳酸脱氢酶(LDH)联用检测效能更高,尤其是结核性PE和恶性PE的鉴别诊断(AUC=0.915)。结论:建立的ELISA法可用于胸膜液GSDMD定量分析。胸膜液GSDMD可作为潜在的新型生物标志物用于鉴别渗出性PE与其他病理性PE。
史静袁源陈红周丽菁甘德露陈维贤李朴
关键词:胸腔积液ELISA生物标志物
人类白细胞抗原DQ和干扰素λ4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清除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研究人类白细胞抗原DQ(HLA—DQ)和干扰素λ4(IFN—L4)的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和清除的相关性。方法用Sequenom MassARRAYMALDI—TOF系统对HLA—DQ基因多态性位点rs9275319和IFN—L4基因多态性位点rs368234815、rs12971396、rs12979860、rs8099917进行分型。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HBV感染风险和自发清除的关系。用Haploview4.2软件和PHASE软件分析连锁不平衡和单体型频率。采用多因素降维法分析SNP—SNP之间的相互作用。所有结果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Bonferroni校正。结果本研究纳入的受试者分别为:健康对照组238例、HBV相关慢性肝病组397例和乙型肝炎感染后白发清除组434例,共计1069例。在HLA—DQ基因多态性位点rs9275319中,rs9275319TT在各组中最常见(HBV相关慢性肝病组86.2%、自发清除组77.6%和对照组75.9%);而rs9275319C等位基因是HBV感染(等位基因模型P=0.0003;OR=0.514;95%6%0.359~0.738)和清除(等位基因模型P=0.002;OR:1.659I95%CI:1.197~2.300)的保护性因素。HLA—DQrs9275319与HBV的易感性(等位基因模型OR:0.514;95%CI:0.359~0.738;校正后尸=0.0003)和自发清除(等位基因模型OR:1.659;95%凹:1.197~2.300;校正后P=0.002)有很强的相关性。IFN—L4基因多态性与HBV的易感性(等位基因模型:rs368234815,P=0.082;rs12971396,P=0.063;rs12979860,P=0.517;rs8099917,P=0.695)和自发清除不相关(等位基因模型:rs368234815,P=0.358;rs12971396,P=0.105;rs12979860,P=0.640;rs8099917,P=0.640;P值均〉0.05)。多因素降维法分析结果显示,在HBV易感洼(最佳因子模型P=0.009)和自发清除(最佳因子模型P=0.014)中,IFN-IA(rs12971396、rs12979860)和HLA—DQ(rs9275319)SNP有三方互动作用。结论HLA
陈红范家皓陈维贤郭进军黄英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多态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