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涛
- 作品数:7 被引量:5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FREM2基因变异致隐眼畸形1例胎儿的遗传学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1例经超声检出的隐眼畸形胎儿的遗传学病因。方法以2017年1月因超声提示面部发育异常行药物引产的1例无双侧眼裂胎儿(先证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孕妇的临床资料。采集引产胎儿的脐带血及家系成员外周血样,提取基因组DNA,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WES)确定致病性候选变异,用Sanger测序进行家系验证,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蛋白结构模拟进行致病性分析。根据结果为该家系进行进一步的产前基因诊断。结果先证者母亲既往曾有4次不良妊娠史。本次引产胎儿为第5胎,其双侧上下眼睑融合,切开后可见发育不良的眼球,角膜与上眼睑粘附,低位耳,足底前部纹理异常,拟诊为隐眼畸形,尚无文献报道这2个变异与隐眼畸形的关联。基因测序结果提示胎儿存在FREM2基因c.4537G>A(p.D1513N)和c.7292C>T(p.T2431M)复合杂合变异。蛋白结构模拟显示二者均可造成蛋白氨基酸之间氢键的改变。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相关指南,二者均被判定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M1_Supporting+PM2_Supporting+PM5+PP3+PP4;PM2_Supporting+PM3+PP3+PP4)。孕妇第6次妊娠时接受了针对性的基因检测,并娩出一表型正常的胎儿。结论FREM2:c.4537G>A和c.7292C>T复合杂合变异可能是该家系隐眼畸形胎儿的遗传学病因。该2个新变异的检出扩展了FREMI的致病变异谱。
- 陈弘大李闪高劲松崔歌平杨涛赵秀丽
- 关键词:眼畸形产前诊断
- 甘肃地区重点人群PAH基因突变杂合子筛查
- <正>目的及意义:苯丙酮尿症(PKU)为最为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全国的平均发病率为1/11000,带给患者、家庭和社会沉重的负担。现行的新生儿筛查、患者家庭再次生育时实施产前基因诊断措施,均不能防止首胎患儿的出生。...
- 杨涛闫有圣伍建郭乐孟岩黄秋英郝胜菊李庆阁黄尚志
- 文献传递
- PKU防控-甘肃重点人群PAH基因突变杂合子检测
- 目的新生儿筛查数据显示甘肃苯丙酮尿症(PKU)发病率为1/1600,约为国内平均发病率的6倍。本项目探索将PKU预防窗口提前到首次妊娠,通过孕前、孕早期检出夫妇双方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PAH)突变杂合子,在高发地区实现P...
- 杨涛闫有圣伍建郭乐孟岩黄秋英郝胜菊李庆阁黄尚志
- 文献传递
- 苯丙酮尿症患者智能障碍程度与基因型相关性分析被引量:4
- 1998年
- 目的了解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患者智能障碍程度与突变基因性质的关系。方法应用PCR-ASO及PCR-SSCP方法对45例经典型PKU患儿作突变基因检测。对查明基因型的27例患儿就其智能障碍程度及基因突变性质作一比较。结果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型与患儿智能障碍程度缺乏一致性。27例中仅8例表型与基因型相符,19例不符。结论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性质与其表达的酶活性、与治疗前血苯丙氨酸浓度高低相关,但与就诊晚。
- 袁丽芳方炳良方炳良王涛王玫杨涛王涛
- 关键词:苯丙酮尿症基因型
- 结节性硬化症5个家系致病变异的鉴定
- 2024年
- 目的对5个结节性硬化症(TSC)家系进行致病变异鉴定,为相关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进行远程遗传咨询的5个无关TSC家系的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抽取患者及其家系成员静脉外周血3~5 mL,应用常规酚/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通过panel测序(PS)发现候选致病变异,经PCR-Sanger测序验证并联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TSC1/TSC2致病变异鉴定。结果5个TSC家系患者均存在TSC1或TSC2的变异,包括3个已报道致病变异和2个新发现的疑似致病变异。2个新变异,TSC2:c.245G>A和TSC2:c.235delG,预测可分别造成无义变异p.(Trp82)和移码变异p.(Val79Lysfs27),形成提前终止密码子,并经家系共分离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判定为致病性变异。结论本研究为相关家庭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进一步拓展了TSC2致病变异谱。
- 刘思邑杨玉姣杨涛赵秀丽
- 关键词:结节性硬化症
-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家系的突变基因检测
- 目的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是一组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患者主要病理表现为脊髓锥体束退行性病变,以进行性步态改变、下肢肌张力增高及腱...
- 杨涛李晓侨孟岩王铮王炜辰黄尚志
- 文献传递
- 两例成骨不全症患者候选剪接变异的致病性鉴定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对2例中国汉族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患者进行突变检测,对其候选剪接变异进行致病性鉴定。方法采用常规酚-氯仿法从2例中国汉族OI先证者的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WES)进行致病突变筛查;针对检出的可能引起RNA剪接异常的疑似致病变异,构建Minigene分析变异对于剪接的影响,进而确定其致病性。结果在先证者1中发现可能影响剪接的杂合变异:COL1A1:c.858+1858+5delGTAAG;先证者2同时存在COL1A2的两个变异,一个为可能引起异常剪接的杂合变异c.1405-7C>T,另一个为杂合错义变异c.2972G>T(p.G991V)。Minigene实验分析证实家系1的变异导致COL1A1基因第12外显子发生跳跃,家系2变异位点c.1405-7C>T对COL1A2的转录后剪接没有影响。先证者2的COL1A2基因的G991为一个高度保守的氨基酸,经生物信息学分析c.2972G>T(p.G991V)可能为真正的OI致病变异。结论先证者1的COL1A1剪接位点变异c.858+1858+5delGTAAG是导致OI的致病性变异;排除先证者2中COL1A2变异c.1405-7C>T的致病性,确定COL1A2基因变异c.2972G>T(p.G991V)为先证者2的致病原因。针对WES提示的剪接变异进行Minigene分析,不仅实现了突变致病性鉴定,丰富了OI的突变谱,而且为患者产前诊断和后续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 米欢李璐璐曹一璇杨涛翁习生赵秀丽
- 关键词:骨发育不全剪接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