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源

作品数:14 被引量:59H指数:5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军区医药卫生科研基金南京军区医学科技创新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血肿
  • 5篇硬膜
  • 5篇硬膜外
  • 5篇硬膜外血肿
  • 5篇手术
  • 4篇脑疝
  • 4篇内镜
  • 4篇开颅
  • 4篇出血
  • 3篇颅脑
  • 3篇颅内
  • 3篇骨瓣
  • 2篇神经导航
  • 2篇神经内镜
  • 2篇切开
  • 2篇切开术
  • 2篇小骨窗
  • 2篇小骨窗开颅
  • 2篇小脑
  • 2篇颅骨

机构

  • 13篇厦门大学附属...
  • 1篇解放军第17...
  • 1篇厦门大学

作者

  • 14篇王文浩
  • 14篇张源
  • 11篇罗飞
  • 11篇李君
  • 10篇黄巍
  • 8篇林俊明
  • 8篇胡连水
  • 7篇林洪
  • 1篇胡康

传媒

  • 3篇中华神经医学...
  • 3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5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神经内镜手术与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对比的回顾性研究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回顾性对比神经内镜手术与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7月~2021年3月期间在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治疗的83例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41)和B组(n=42),A组患者采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B组患者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神经功能、生活能力、神经损伤指标及预后。结果:与A组相比,B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血肿清除率升高(P<0.05)。B组术后1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A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A组(P<0.05)。B组术后1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S100B)、髓鞘碱性蛋白(MBP)、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低于A组(P<0.05)。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A组(P<0.05)。B组的预后良好率高于A组(P<0.05)。结论:神经内镜手术、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HICH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其中神经内镜手术在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血肿清除率,减轻神经功能损伤,促进患者生活能力改善,改善患者预后方面的效果更为显著。
付亮王文浩林志坤胡康张源黄魏林俊明
关键词:神经内镜手术小骨窗开颅手术高血压脑出血疗效
单纯硬膜外血肿致脑疝患者再灌注损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单纯急性硬膜外血肿术中、术后早期再灌注损伤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206例单纯硬膜外血肿致脑疝患者中出现再灌注损伤的12例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对这12例患者的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及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2例患者中7例术中清除血肿后15~30min内出现再灌注脑损伤,5例患者术后早期(〈6h)出现再灌注脑损伤,颅脑CT/MRI检查提示血肿压迫部位出现局限性血管源性脑组织水肿、渗出甚至点片状出血,CTP检查提示局部脑组织超灌注。12例患者平均GOS评分为(3.97±1.19)分,明显低于未发生再灌注损伤患者[GOS评分为(4.89±0.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39,P=0.000)。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脑疝持续时间(OR=61.617,95CI=5.851-648.890,P=0.001)、缸肿厚度[OR=10.051,95%CI=1.478-68.366,P=0.018)与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后再灌注损伤显著相关。结论当急性硬膜外氟肿患者继发脑疝持续时间超过120min、血肿厚度大于40mm时脑再灌注损伤发生的几率将显著提高;控制性减压手术有助于为血管恢复调节功能赢得时间,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胡连水王文浩林洪黄巍林俊明罗飞李君张源
关键词:硬膜外血肿再灌注损伤脑疝脑水肿
透明通道辅助硬镜治疗脑室出血铸型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采用透明通道辅助神经内镜治疗脑室出血铸型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6月该科收治的脑室出血铸型患者42例,其中内镜手术组(A组)19例,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尿激酶治疗组(B组)23例。术前排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比较两组术后1 d、3 d和1周的血肿残留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引流管拔管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再出血、颅内感染、脑积水和应激性溃疡出血)和3个月格拉斯哥昏迷预后评分(GOS)。结果A组术后血肿残留率及GCS评分改善明显优于B组,A组拔管时间早于B组,脑积水发生率、应激性溃疡发生率低于B组,两组再出血、颅内感染发生率相当。A组GOS评分整体预后优于B组,A组死亡率低于B组。结论内镜微创清除脑室出血铸型能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张源王文浩黄巍蔡根平付亮邹小君简腾景郑小清
关键词:脑室出血脑室铸型神经内镜微创
急性硬膜外血肿血肿量对颅骨切开术骨瓣设计的要求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初步探讨无需行去骨瓣减压术的急性幕上硬膜外血肿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应选择的骨瓣大小。方法共191例急性幕上硬膜外血肿患者分别采取3 cm小骨窗(67例)、5 cm小骨窗(61例)和常规骨瓣(63例)开颅血肿清除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范围、残留血肿量和术后中线移位、环池结构。结果 191例患者中血肿最大径≤8 cm 47例、>8~10 cm 106例和>10 cm 38例。血肿最大径≤8 cm时,与常规骨瓣组相比,3 cm小骨窗组血肿清除范围小(t=-3.370,P=0.002)、手术时间短(t=-14.469,P=0.000)、术中出血量少(t=-9.310,P=0.000);与3 cm小骨窗组相比,5 cm小骨窗组血肿清除范围大(t=-2.331,P=0.026)。血肿最大径>8~10 cm时,与常规骨瓣组相比,5 cm小骨窗组血肿清除范围小(t=-4.248,P=0.002)、残留血肿量少(t=-2.083,P=0.041)、手术时间短(t=-10.715,P=0.000)、术中出血量少(t=-10.828,P=0.000)。血肿最大径>10 cm时,与常规骨瓣组相比,5 cm小骨窗组血肿清除范围小(t=-3.125,P=0.003)、手术时间短(t=-2.948,P=0.006),但残留血肿量增加(t=3.478,P=0.001)。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骨窗缘可操作视角与骨窗大小(rs=0.330,P=0.000)和血肿最大径(rs=0.177,P=0.003)呈正相关,与血肿厚度呈负相关(rs=-0.678,P=0.000)。结论在有效清除血肿并取得满意影像学和临床康复前提下,为达微创手术效果,急性幕上硬膜外血肿最大径≤8 cm时,血肿量≤50 ml者可选择3 cm小骨窗、>50 ml者可选择5 cm小骨窗;血肿最大径>8~10 cm时,可选择5 cm小骨窗;血肿最大径>10 cm时,可选择常规骨瓣(骨瓣长径≥6 cm)。
胡连水王文浩林洪林俊明罗飞李君张源
关键词:颅骨切开术
单纯硬膜外血肿合并脑疝继发大面积脑梗死的术前预警研究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建立单纯急性硬膜外血肿合并脑疝继发大面积脑梗死(MCI)患者术前预警评估系统,为患者是否需要去骨瓣减压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自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厦门大学东南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单纯创伤性硬膜外血肿合并脑疝的手术患者纳入回顾性手术组,根据此部分患者资料,建立术前预警评分量表(EDH-MCI量表);随后选择自2012年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同类患者(前瞻性手术组1前瞻性应用该量表进行术前预警研究,验证量表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颞部血肿(P=0.005)、术前休克(P=0.003)、血肿体积〉100mL(P=0.003)、瞳孔双侧散大(P=0.015)、术前脑疝时间〉90min(P=-0.001)及入院GCS评分≤5分(P=0.070)是单纯急性硬膜外血肿并脑疝患者术后继发MCI的独立危险因素。将这6项临床要素的偏回归系数标准化后作为量化分值制订出EDH—MCI量表(分值0~18分),将EDH-MCI评分分为低度危险区间(0~9分)、临界危险区间(10~12分)和高度危险区间(13~18分),对低度和高度危险病例分别采取还纳骨瓣和去除骨瓣的手术方案;对临界危险病例,如存在重度继发性脑干损伤或术前锥颅后散大瞳孔仍无回缩,采取一期去除骨瓣的手术方案。与回顾性手术组比较,前瞻性手术组的低度(100.00%vs.91.92%,P=0.046)、临界(77.78%vs.46.67%,P=-0.034)和高度危险病例(100.00%vs.68.18%,P=-0.023)一期手术决策的准确率均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总体手术准确度从79.47%上升至9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创建的术前预警评分系统可为单纯急性硬膜外血肿合并脑疝患者是否行去骨瓣减压提供可靠依据。
王文浩林洪胡连水罗飞张源林俊明李君黄巍
关键词:硬膜外血肿脑疝去骨瓣减压
额颞枕M型超大骨瓣联合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后接受二次减压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探讨改良额颞枕M型超大骨瓣联合内减压术(简称M型超大骨瓣联合内减压术1治疗颅脑损伤后接受二次减压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暨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76例颅脑损伤后接受二次减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颅内压30-40mmHg(1mmHg=0.133kPa)40例,颅内压〉40mmHg36例。患者首次开颅时均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二次减压时行额颞叶内减压术或M型超大骨瓣联合内减压术。比较不同术式组患者的存活率和颅内压的变化,出院后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判断患者的疗效。结果颅内压30-40mmHg患者中22例采用M型超大骨瓣联合内减压术,18例采用额颞叶内减压术。术后7d内M型超大骨瓣联合内减压术治疗组患者存活率(72.7%)高于额颞叶内减压术治疗组(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压〉40mmHg患者中19例采用M型超大骨瓣联合内减压术,17例采用额颚叶内减压术.术后7d内均死亡。二次减压术后存活患者中行额颞叶内减压术7例,行M型超大骨瓣联合内减压术16例,M型超大骨瓣联合内减压术治疗组患者术后1d、术后3周时颅内压明显低于额颞叶内减压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额颞叶内减压术治疗组比较,M型超大骨瓣联合内减压术治疗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GOS评分较高,预后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术式组患者外伤性癫痫、硬膜下积液、脑组织软化、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标准去骨瓣减压术后仍存在严重脑肿胀及梗死、颅内压小于40mmHg的颅脑损伤患者,采用M型超大骨瓣联合内减压可较单纯额颞叶内减压更为显著降低患者颅内压水平,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
黄巍王文浩林洪罗飞林俊明李君张源胡连水郑建仙
关键词:颅脑损伤
胼周动脉瘤开颅夹闭术中磁共振神经导航的应用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神经导航辅助技术在胼周动脉瘤开颅夹闭术中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神经外科行开颅夹闭术的胼周动脉瘤患者40例,术前分别经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DSA检查确诊。根据术式的不同,将40例患者分为常规手术组(18例)和神经导航辅助组(22例)。神经导航辅助组在常规纵裂入路基础上辅以磁共振神经导航技术,准确定位动脉瘤及上引流静脉,设计切口及手术路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引流静脉损伤后脑水肿或脑梗死以及术区继发出血)及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分]比例。结果 (1)40例患者均在显微镜下经纵裂入路行开颅胼周动脉瘤夹闭术,术后经CTA或DSA证实均为完全夹闭。神经导航辅助组手术时间短于常规手术组[(2.5±0.5)h比(3.5±0.4)h,t=1.254],静脉损伤后脑水肿或静脉性脑梗死比例少于常规手术组[4.5%(1/22)比6/18],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意外破裂和继发出血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两组患者均完成了术后6个月的随访,常规手术组预后良好者占12例,神经导航辅助组预后良好者20例(90.9%),两组预后良好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45,P>0.05)。结论采用磁共振神经导航辅助技术有助于病灶的术中精确定位及优化手术入路,从而有效实施脑保护,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精度及安全性,是胼周动脉瘤开颅夹闭术的有效辅助手段。
黄巍王文浩罗飞林洪张源张明升李君简腾景郑建仙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神经导航显微外科手术
内镜清除高血压脑出血致脑疝患者的手术安全性探讨
张源王文浩
丙泊酚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内镜术后血压管理和再出血预防的价值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内镜术后血压管理和再出血发生情况,探讨丙泊酚对其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 117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根据术后治疗方法分为常规治疗组72例和丙泊酚治疗组45例,常规治疗组采用乌拉地尔联合硝酸甘油(必要时)持续泵注进行治疗,丙泊酚治疗组采用丙泊酚持续泵注12 h联合乌拉地尔持续泵注进行治疗。比较2组术后24 h应用乌拉地尔剂量、应用硝酸甘油剂量、颅高压峰值、颅内压及24 h气管切开率,比较2组术后72 h肺部感染发生情况、再出血发生率、继发性大面积脑梗死/脑水肿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预后情况。结果术后24 h,丙泊酚治疗组应用乌拉地尔剂量[(106.27±80.28)mg]、硝酸甘油剂量[(98.19±57.67)mg]、颅高压峰值[(15.33±4.95)mm Hg]、颅内压[(11.73±5.09)mm Hg]、气管切开率(46.67%)低于常规治疗组[(288.06±39.39)mg、(164.35±54.82)mg、(19.47±3.66)mm Hg、(15.97±3.81)mm Hg、68.06%](P<0.05);术后72 h,丙泊酚治疗组肺部感染率(8.89%)和再出血发生率(0)低于常规治疗组(26.39%、8.33%)(P<0.05),继发性大面积脑梗死/脑水肿发生率(2.22%)与常规治疗组(11.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丙泊酚治疗组满意恢复率(97.78%)高于常规治疗组(90.28%)(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内镜术后持续泵注丙泊酚治疗12 h有利于强化患者术后血压和颅内压稳定、降低再出血和肺部感染发生率,提高长期神经功能预后。
吴杰滨王文浩张源胡连水罗飞林俊明黄巍李君
关键词:丙泊酚内镜手术继发性脑损伤术后再出血
早期小剂量尿激酶对跨窦硬膜外血肿致脑静脉窦回流障碍的治疗价值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早期小剂量尿激酶干预对脑外伤后跨窦急性硬膜外血肿导致的静脉窦回流障碍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跨窦急性硬膜外血肿导致的静脉窦回流障碍患者166例,分析小剂量尿激酶干预的临床疗效。结果纳入病例均依据神经查体和CT静脉成像(CTV)/磁共振静脉成像(MRV)联合诊断为脑静脉窦回流障碍。按是否早期给予尿激酶治疗分为尿激酶组(98例,入院早期即行影像学鉴别诊断)和常规组(68例,待颅内高压症状明显时完成影像学鉴别诊断)。所有病例在诊断后第3~7天和第10~14天时予CTV复查。首次复查时,尿激酶组55例再通良好,41例部分改善,2例无明显改变;常规组内32例再通良好,4例部分改善,32例无明显改变;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复查时,尿激酶组内所有病例均获得良好临床康复和影像学恢复,其中85例再通良好,12例部分改善,1例建立良好的侧支循环;常规组内47例再通良好,3例部分改善,4例建立良好的侧支循环,但仍有12例无明显改变和2例梗死加重且伴随明显的颅高压症状;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14例患者在转而给予强化尿激酶溶栓治疗后静脉窦部分再通或对侧代偿,颅内高压症状逐渐缓解。结论跨窦硬膜外血肿患者伤后并发脑静脉窦回流障碍的风险较高,除及早行血肿外引流或手术清除外,早期小剂量尿激酶干预能有效避免继发性脑损伤进行性加重。
郑雪峰王文浩林洪胡连水林俊明张明升黄巍李君罗飞张源
关键词:硬脑膜外血肿尿激酶开颅血肿清除术溶栓治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