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芳

作品数:6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延安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肝炎
  • 2篇血清
  • 2篇乙型
  • 2篇肝病
  • 2篇肝硬化
  • 2篇病毒
  • 2篇病毒性
  • 1篇代偿
  • 1篇代偿期肝硬化
  • 1篇代谢
  • 1篇毒性
  • 1篇毒性肝炎
  • 1篇血清IL-6
  • 1篇血清学
  • 1篇血清学转换
  • 1篇乙型病毒
  • 1篇乙型病毒性肝...
  • 1篇乙型肝炎
  • 1篇乙型肝炎表面...
  • 1篇脂代谢

机构

  • 6篇延安市人民医...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延安大学

作者

  • 6篇王芳
  • 4篇谢梅
  • 1篇房荣
  • 1篇徐杰
  • 1篇李秀华
  • 1篇刘宇宏
  • 1篇张伟
  • 1篇杨霞霞
  • 1篇马小勇
  • 1篇赵媛

传媒

  • 1篇传染病信息
  • 1篇肠外与肠内营...
  • 1篇医学信息(医...
  • 1篇肝脏
  • 1篇国际精神病学...
  • 1篇空军医学杂志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急性肾损伤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2021年
目的评估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和失代偿期肝硬化(decompensatory cirrhosis,DC)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事件及预后的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7月延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52例HBV相关ACLF(HBV-ACLF)患者和119例HBV相关DC(HBV-D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上述患者尿液中肾小管损伤生物标志物的水平,并比较分析患者预后情况。结果252例HBV-ACLF患者中发生AKI 63例(25.00%),119例HBV-DC患者中发生AKI 25例(21.01%),2组发病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HBV-ACLF-非AKI组患者相比,HBV-ACLF-AKI组患者尿液中肾小管损伤生物标志物水平均显著升高,90 d生存率显著降低(P均<0.05);与HBV-DC-非AKI组患者相比,HBV-DC-AKI组患者90 d生存率也显著降低(P<0.05)。HBV-ACLF-AKI组患者平均中位生存时间为49.4 d,HBV-DC-AKI组患者平均中位生存时间为48.1 d。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HBV-DC-非AKI患者相比,HBV-ACLF-非AKI、HBV-DC-AKI、HBV-ACLF-AKI患者90 d死亡风险HR依次为3.442、5.249、7.294(P均<0.05)。此外,年龄增大、肝性脑病和腹水增加了患者90 d死亡风险(P均<0.05)。结论HBV-ACLF、HBV-DC患者AKI发病率无显著区别。HBV-ACLF、HBV-DC患者发生AKI后生存时间更短、死亡风险更高,其中HBV-ACLF患者发生AKI后预后最差。在临床救治中应对上述两种患者给予更多关注,以不同方式进行管理。
王芳徐杰杨霞霞刘宇宏
关键词:慢加急性肝衰竭失代偿期肝硬化急性肾损伤
慢性病毒性乙肝合并精神分裂症患者肝功能、脂代谢及肝脏超声的改变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慢性病毒性乙肝合并精神分裂症患者肝功能、脂代谢及肝脏超声的改变。方法以2015年2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36例慢性病毒性乙肝合并精神分裂症患者(设为研究组)、同期于我院治疗的30例单纯慢性病毒性乙肝患者(设为对照组)为对象,2组对象入院后均行常规生化及超声检查,比较2组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 L)]、脂代谢[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肝脏超声变化。结果研究组ALT、AST、TBi L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研究组TG、TC、LDLC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高,而HDLC较对照组明显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此外肝脏超声变化结果显示研究组肝脏边缘钝化、肝脏实质回声不均匀、肝右叶最大斜径增大的概率较对照组明显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慢性病毒性乙肝合并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明显的肝功能下降、脂代谢紊乱以及肝脏超声变化,可能是因为精神分裂症可加剧慢性病毒性乙肝病情进展及恶化。
马小勇王芳谢梅赵媛房荣
关键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精神分裂症肝功能脂代谢肝脏超声
合生素补充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肝硬化和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评估补充合生素对NAFLD病人肝纤维化、肝酶和炎症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通过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对86例NAFLD病人进行初步研究,提供合生素或安慰剂胶囊,周期28周,每日两次。结果:结果表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在两组中浓度均降低,且在合生素组更显著。在合生素组和安慰剂组还观察到以下显著差异ALT[-24.6(-28.5^-22.3)vs-6.7(-8.9^-4.6)IU/L,P<0.001],天冬氨酸转氨酶[-28.4(-31.5^-25.4)vs-5.7(-9.5^-3.1)IU/L,P<0.001],γ-谷氨酰转移酶[-12.95(-13.27^-12.82)vs-4.35(-5.17^-3.95)IU/L,P<0.001],高敏C反应蛋白[-2.42(-2.9^-1.7)vs-0.98(-1.34^-0.71)mmol/L,P<0.005],肿瘤坏死因子-α[-1.64(-1.93^-1.26)vs-0.72(-0.91^-0.43)mmol/L,P<0.001],总核因子κ-B p65[-0.023(-0.031^-0.016)vs-0.003(-0.006^-0.001)mmol/L,P<0.001],瞬时弹性成像评价纤维化[-2.76(-3.22^-2.18)vs-0.65(-1.16^-0.35)kPa,P<0.001]。结论:对NAFLD病人进行生活方式干预联合补充合生素优于单纯改善生活方式,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弱体内炎症标志物来实现的。这些影响能否持续较长治疗时间仍有待确定。
张珊张伟李秀华董晴王芳
关键词:合生素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免疫指标
青少年非病毒性肝病临床分析
2014年
目的:探讨青少年非病毒性肝病的临床病因及治疗效果,为医院临床治疗非病毒性肝病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方法抽取我院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30例青少年非病毒性肝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研究发现,30例患者中,因肝豆状核变性、糖原累积症、非酒精性脂肪肝,以及原发性肝癌和原因不明致病者分别有14、4、2、5、5例;经治疗后随访,发现有26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肝功能有明显改善,治疗有效率为86.7%,4例死亡,占13.3%。结论青少年非病毒性肝病的致病因素与机体免疫、遗传及代谢等有关,临床应给予足够重视,并通过及时诊治来帮助患者控制病情,提高生存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王芳谢梅曹耀章
关键词:青少年非病毒性肝病临床病因
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6和IL-12水平与疾病进展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患者血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水平与肝硬化及癌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延安市人民医院2014年1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丙型肝炎患者4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疾病种类,分为慢性丙型肝炎组(22例)、丙肝后肝硬化组(15例)、丙肝相关性肝癌组(10例),另外选取同期同院体检健康者2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IL-6和IL-12水平,分析IL-6、IL-12水平与疾病进展的相关性。结果各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 t ranspeptidase,GGT)及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A LT、TBIL、AST、ALP、GGT、TBA水平显著低于慢性丙型肝炎组、丙肝后肝硬化组、丙肝相关性肝癌组(P<0.05);各组患者血清层黏蛋白(laminin,LN)、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Ⅲ型前胶原(typeⅢprocollagen peptide,PCⅢ)及Ⅳ型胶原(typeⅣcollagen,Ⅳ-C)指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丙肝后肝硬化组LN、HA、PCⅢ及Ⅳ-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慢性丙型肝炎组、丙肝相关性肝癌组(P<0.05);各组患者血清IL-6、IL-1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L-6水平随疾病严重程度而上升(P<0.05);对照组血清IL-12低于慢性丙型肝炎组、丙肝后肝硬化组(P<0.05)。结论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6及IL-12水平与疾病进展存在一定相关性,IL-6、IL-12水平随疾病严重程度而上升,病程进展至丙肝相关性肝癌时,患者机体IL-12表达水平逐渐下降。
谢梅王芳
关键词:丙型肝炎血清IL-6IL-12疾病进展
白细胞介素-1b、10、13和干扰素-γ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血清学转换的影响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初步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白细胞介素(IL-1b、IL-10及IL-13)和干扰素(IFN-γ)在预测自发HBsAg血清学转换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37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检测并记录白介素及干扰素(IL-1b,IL-10,IL-13和IFN-γ等)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通过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HBsAg滴度;LightCycler荧光定量PCR仪测定血清HBV DN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ALT水平;ELISA法测定血清干扰素水平;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分离及体外培养检测细胞白介素和干扰素的分泌,统计分析白介素和干扰素在预测自发HBsAg血清学转换的价值。结果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显示,IL-10 SNP rs1800872和IL-13 SNP rs1800925基因型在不同治疗结果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10 SNP rs1800872位点在HBV恢复组中A等位基因携带者(97.3%)高于HBsAg血清学未转换组(90%;P=0.002),但与HBsAg血清学转换组相比(94.1%;P=0.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携带IL-10 rs1800872 A等位基因的患者相比于携带C等位基因,HBsAg滴度下降率更低(0.09±0.01与0.05±0.08 log10IU/mL;P=0.03)。但IL-13 rs1800925基因型的患者在HBsAg滴度下降率(0.09±0.02与0.09±0.01 log10IU/mL;P=0.60)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10 SNP rs1800872携带A等位基因血清IL-10水平比C/C基因型携带者更高。体外携带A等位基因的IL-10 SNP rs1800872基因型患者分离出的PBMC(n=55)比C/C基因型携带者(n=8)分泌更多的IL-10(672.65±107.43和269.12±133.09 pg/mL;P=0.02)。结论 IL-10 SNP rs1800872的A基因型与血清高含量的IL-10有关,可预测自发的血清学转换和HBV恢复。自发的血清学转换与HBV基因型无关;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中,HBsAg血清学转换的时长与血清IL-10的水平有关,并可预测是否发生自发HBsAg血清学转换和HBV恢复。
王芳谢梅
关键词:白介素干扰素IL-10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