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
- 作品数:288 被引量:3,686H指数:29
- 相关作者:赵淳冯光荣刘爱英李弘李西更多>>
- 相关机构: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翻译论集》(修订本)之得与失被引量:5
- 2010年
- 《翻译论集》一书的封面题字,取自怀仁所集王羲之《圣教序》,其中,"翻译"二字的书写很特别:"翻"字少了一撇,而"译"字又多出一撇。对此,罗新璋先生别有新解:"(这)无意中点破了译事的玄机:翻译必然有得有失。"翻译有得有失,《翻译论集》的修订又何尝不是如此。
- 杨全红
- 关键词:修订本译论翻译译事
- 动结构造中假宾语的认知分析(十一论语言的体验性)——汉语语法分析可用“动后语”取代“宾语”被引量:12
- 2008年
- 从英语动结构造中的假宾语说起,论述其主要特征并以此来探讨汉语对应构造和"动—名"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而主张在汉语语法分析中可用"动后语(Postverb)"来代替"宾语",以消除因术语而引起的误解。基于动结构造的体验性、及物性、突显性、独立性等特征论述了假宾语的认知机制,指出:倘若动结构造中谓语动词B、受力对象C和结果补语D三者语义关系难以周全时,人们倾向于以该构造原始义"突显结果"为出发点,采取"就后不就前"的认知策略,以牺牲BC间语义协调性为前提来满足CD的语义协调性,以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
- 王寅
- 迈向社会认知语言学被引量:1
- 2011年
- 认知语言学是在批判形式句法和客观主义语义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为理解语言的本质提供了更灵活、更丰富的新选择,但认知语言学也面临着过度狭隘地将自己理解为一种语言的研究方法的危险。为此,认知语言学必须"走出大脑",在借鉴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某些内容的基础上,纳入语言的社会交际属性。本文先对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则进行评析,然后从社会角度对认知语言学进行重新诠释。
- 姜孟曹燕萍陈丽慧
- 关键词:实践社团
- 双语词典的新旧界定——《现代辞典学导论》评论之四
- 2005年
- 李尔钢的《现代词典学导论》否定了对双语词典的既有界定,并提出了新的界说。本文认为,新界说提出的双语词典中的释义方式和自然语言的不对应现象等理由,并不足以否定现有结论。质言之,双语词典的根本特点在于揭示双语之间的转换规律,而不在于该类词典的词目和释文是否是两种不同的民族语言。由于现有的界定是合理的,而且是词典学界普遍接受的,新的界说是不能取而代之的。
- 赵彦春黄建华
- 关键词:双语词典民族语言编纂方法
- 分句语法主语的择用原则分析——认知语言学对语法主语择用的看法被引量:11
- 2006年
- 关于分句语法主语的择用原则问题各路学者作出了很多论述。在回顾种种理论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所倡导的图形—背景原则和原型范畴理论以及Langacker提出的突显原则(射体—界标)来解释分句语法主语的择用问题。
- 王寅李弘
-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分句语法主语
- 以问答问的语用机制被引量:4
- 2006年
- 本文先介绍答问的性质和类型,着重探讨答问的方式问题:1)探询始问的前提;2)探询始问的含义;3)探询始问的其他联想意义;4)探询始问的蕴涵。最后指出答问的非关联性和关联性的对立统一,并从应答的标记性角度考察答问的标记性。
- 侯国金
- 关键词:答问语用机制
- 基于ISVO构式和多重传承机制的汉语特殊句式分析被引量:7
- 2011年
- 笔者曾在马建忠、吕叔湘两先生提出"起语"的基础上将英汉两语言的基本句型概括为"起语+主谓宾",本文拟将其称为ISVO核心构式,且尝试基于构式语法理论中多重传承机制,统一用该核心构式及变体(主要从倒装、省略、同位等构式传承了相关信息所致)来分析国内常讨论的汉语主语疑难句式,以期能提供统一的解释方案。
- 王寅
- 关键词:构式语法形合法意合法
-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修辞学”——从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兼容、互补看认知修辞学的可行性被引量:36
- 2010年
- 我国几位著名学者语重心长地指出了当前汉语修辞研究中所面临的方法老化,缺乏新理论等问题,主张深入挖掘、研究语言学理论,且强调要与国际接轨。本文依据此思路,论述了认知语言学(包括构式语法)与修辞研究在学理上、内容上和方法上都有较大的重叠性和互补性,可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尝试在前者的理论框架中建构认知修辞学,并佐以具体案例分析作说明。
- 王寅
-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构式语法认知修辞学象似性
- 虚构与现实:菲利普·罗斯小说的自传性被引量:1
- 2012年
- 罗斯的许多作品被认为是自传性的,他在长期的创作中,真实地表达了对某些问题的态度而非仅仅叙述个人的生活。罗斯总是将虚构与现实杂糅在一起,读者需从小说的片段和他的代理人物形象等方面加以判断和还原其真实生活。
- 罗小云
- 关键词:菲利普·罗斯小说艺术自传性
- 德国浪漫文学概念辨析被引量:6
- 2004年
- 针对有关西方浪漫主义学术讨论中概念泛用的问题,试图将"浪漫"暂且从其两百年历史的重负之下解脱出来,考察这一概念在德国浪漫诗人那里所具有的美学旨趣和意义,认识它作为一个纯美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通过分析德国浪漫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关系来探询前者的自我理解与定位。结论是:德国浪漫文学的自我定位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不断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而德国浪漫诗人所找到的既有中世纪本民族的文学传统,也有欧洲乃至世界的文学榜样。
- 冯亚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