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邵志刚

作品数:135 被引量:896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2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9篇天文地球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90篇地震
  • 34篇强震
  • 27篇断层
  • 16篇库仑应力
  • 12篇地震活动
  • 12篇数值模拟
  • 12篇值模拟
  • 11篇地震危险
  • 11篇地震危险性
  • 11篇地震预测
  • 11篇形变
  • 9篇断裂带
  • 9篇裂带
  • 9篇库仑应力变化
  • 9篇活动地块
  • 8篇断层运动
  • 8篇震后
  • 8篇震前
  • 7篇余震
  • 7篇粘弹介质

机构

  • 113篇中国地震局地...
  • 44篇中国地震局
  • 19篇中国科学技术...
  • 19篇中国地震台网...
  • 14篇中国地震局地...
  • 11篇陕西省地震局
  • 10篇吉林大学
  • 8篇新疆维吾尔自...
  • 6篇中国科学院
  • 5篇四川省地震局
  • 4篇宁夏回族自治...
  • 4篇中国地震应急...
  • 3篇天津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云南省地震局
  • 3篇安徽省地震局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应急管理部国...
  • 2篇桂林理工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作者

  • 135篇邵志刚
  • 21篇马宏生
  • 18篇王芃
  • 18篇张浪平
  • 16篇傅容珊
  • 14篇徐晶
  • 13篇刘琦
  • 12篇周龙泉
  • 11篇石富强
  • 11篇刘晓霞
  • 10篇张国民
  • 9篇薛霆虓
  • 8篇江在森
  • 8篇李志雄
  • 7篇刘财
  • 7篇王武星
  • 7篇武艳强
  • 7篇孙小龙
  • 7篇魏文薪
  • 6篇晏锐

传媒

  • 34篇地震
  • 23篇地球物理学报
  • 8篇地球物理学进...
  • 7篇中国地震
  • 5篇国际地震动态
  • 4篇地震地质
  • 4篇科学通报
  • 4篇地震学报
  • 3篇大地测量与地...
  • 3篇地球与行星物...
  • 2篇吉林大学学报...
  • 2篇遥感信息
  • 2篇地球科学(中...
  • 2篇地学前缘
  • 2篇中国科学:地...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西北地震学报
  • 1篇地震研究
  • 1篇华北地震科学

年份

  • 1篇2024
  • 6篇2023
  • 13篇2022
  • 5篇2021
  • 7篇2020
  • 4篇2019
  • 8篇2018
  • 6篇2017
  • 13篇2016
  • 6篇2015
  • 5篇2014
  • 9篇2013
  • 5篇2012
  • 7篇2011
  • 7篇2010
  • 10篇2009
  • 10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 4篇2005
1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川滇地区三维P波速度结构反演与构造分析被引量:19
2008年
根据205个区域台站记录的近60000条地震初至P波走时资料,采用层析成像理论与伪弯曲射线追踪方法,反演了川滇地区地壳上地幔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结合区域地质构造以及地球物理背景,分析和解释了三维速度结构图像反映的川滇地区不同深度的介质结构与构造特征.结果表明:(1)沉积盆地、高山山地等主要表现出速度负异常的特征,有的高山山体负异常可深达下地壳与上地幔,反映了新造山带的强烈构造隆升与相伴的重力均衡作用;(2)川滇块体周缘大型活动断裂带附近的中下地壳内普遍存在低速层,它们的存在为调节断裂和块体运动提供了深部解耦条件;(3)根据对P波速度结构图像的分析,识别和推断出川滇地区若干主要活动断裂的深部构造特征及它们倾向与下延深度.
马宏生张国民闻学泽周龙泉邵志刚
关键词:P波三维速度结构
库仑应力变化与余震对应关系的初步探讨
库仑破裂准则被广泛应用来研究岩石破裂的条件。试验研究表明受压岩石近似遵守库仑破裂条件,而且也与很多的实际观测相符(Jeager & Cook,1997)。这一准则同样在地球物理学界也受到众多的关注,以此为基础来研究地震的...
邵志刚傅容珊薛霆虓
文献传递
高频GPS观测发现可靠的大地震前兆信号?
2023年
地震是地球上重要且频发的一种突发事件,并引发多种高危险链生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损失.目前,对地震预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以Geller等人[1]为代表,认为地震不可预报.地震过程是非线性自组织系统,混沌理论框架下,可以对地震群体进行统计描述,而单个地震事件不能预报;与之相对,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可被认知,地震预报本质上可行.
刘志军刘静邵志刚
关键词:前兆信号地震事件地震过程自组织系统统计描述
华北地区强震活动特点研究被引量:6
2020年
华北地区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我国地震多发地区之一。华北地区历史地震资料记载时间较早且较为连续,是研究我国强震活动的理想试验场。选取第三、第四活动期M≥6.0地震目录作为基础资料研究华北地区强震活动特点。首先探讨华北地区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关系,然后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华北地区强震活动的轮回性阶段及其期幕活动特点,最后计算未来5年华北地区发生下一次M≥6.0地震的累积概率和条件概率。研究结果表明:①华北地区M≥6.0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活动地块的边界带,M≥7.0地震则全部发生在活动地块的边界带上,同时华北地区地震应变释放速率与边界带的构造活动速率呈线性相关;②第四活动期各活跃幕的能量释放均低于第三活动期,因此华北地区未来仍可能发生M≥6.0地震;③第三、第四活动期的主体活动区存在显著差异,且第四活动期的强震活动较第三活动期向东迁移;④在2020年年初发生第四活动期闭幕M≥6.0地震的累积概率为80%左右,而在2022年年底前发生M≥6.0地震的条件概率为50%。本研究可为华北地区地震大形势分析和中长期地震危险性预测提供重要参考。
尹晓菲张国民邵志刚王芃孙鑫喆
关键词:地震危险性
2016年新西兰凯库拉M_(W)7.8地震同震破裂及子断层间相互影响
2022年
2016年11月13日新西兰南岛东北部凯库拉M_(W)7.8地震同震破裂比较复杂,其发震断层多达12条.通过反演InSAR同震位移,确定了断层同震位错分布.结果表明:最大位移量发生在Kekerenbgu断层北部,约13.5 m,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而最大逆冲错动发生在Jor-dan Thrust 断层和 Papatea 断层上,板块界面上的最大滑移位于Jordan Thrust断层下.为进一步分析各子断层破裂间的相互关系,基于各发震断层同震位错反演结果,分别计算了破裂过程中先破裂断层在后续破裂断层上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相邻断层间引起的最大同震库仑应力变化量级在MPa范围,除Hundalee断层和Jordan Thrust东北部断层上的同震库仑应力减少外,其他断层都位于库仑应力增加的区域,增加的量级可达MPa,远高于一般认为的触发阈值0.01 MPa.据此认为,在此次地震复杂的多断层破裂过程中,静态库仑应力是破裂传播和断层触发的关键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后续断层的破裂.
耿亚清张勇邵志刚刘琦
关键词:触发
关于1920年海原大地震震级高估的讨论被引量:1
2023年
1920年海原大地震作为史料记载以来中国大陆震级最高、伤亡最多的极具破坏性的地震之一,开启了我国用现代地震学方法研究大地震的新篇章,在我国地震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最新研究结果表明,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矩震级为M_(W)(7.9±0.2),与文献和大众广泛接受的M8(1/2)的数值相差较大。本文通过对震级标度及其演化历史的总结和梳理,阐述了仪器记录早期阶段基于地震波波形振幅和频率的震级标定存在系统偏差的问题,这与仪器限制、台站稀疏、标定不统一等因素有关,也使得1920年海原大地震和同时期世界上其它一些重要大地震的震级不同程度被高估。在各种震级标度中,矩震级MW与地震破裂面积和位移等物理参数关联,是地震震级的最佳标定方法。震级作为表述地震大小和能量的重要参数,被广泛地用于评估断层未来的地震潜势;震级的偏差对地震活动时空分布样式的研究会产生重要影响,并造成基于历史地震资料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和灾害评估等产品的可信度降低。因此,本文倡导对历史地震震级进行检验和修订,并建议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震级采用矩震级M_(W)(7.9±0.2)表示,修正后的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震级与2008年汶川地震(M_(W)7.9,M_(S)8.0)和2001年昆仑山大地震(M_(W)7.8,M_(S)8.1)相当。
刘静徐晶偶奇韩龙飞王子君邵志刚张培震姚文倩王鹏
关键词:历史地震面波震级矩震级
丽江—小金河断裂带现今断层运动特征被引量:14
2020年
本文利用GPS观测对丽江—小金河断裂带的现今断层运动和变形状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丽江—小金河断裂带两侧地块地壳变形差异显著,GPS速度剖面结果显示断裂带两侧存在地壳变形不连续现象;进一步以GPS速度场为约束,基于负位错模型反演的丽江—小金河断裂带的断层闭锁空间分布结果显示,以木里为界,北东段断层强闭锁从地表向深部延伸至15 km左右,西南段断层闭锁程度较高的区域位于5~15 km范围内,浅层表现为弱闭锁的状态;滑动亏损速率结果显示,两闭锁段的滑动亏损速率相差近4 mm·a^-1,说明丽江—小金河断裂带西南段的背景滑动速率明显高于北东段.基于数值模拟分析了西南段浅层蠕滑运动对周边断层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南段的浅层左旋滑动对北东段闭锁区和西南段深部强闭锁区均为正影响.
刘晓霞邵志刚
关键词:GPS速度场库仑应力
基于GPS应变、地震应变率与震源应力场对帕米尔高原现今构造变形特征的分析被引量:5
2020年
研究帕米尔高原的构造变形特征对于理解印度板块向北推挤过程中的应变分配方式以及应力转换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区域GPS应变场、地震应变场与震源应力场分析帕米尔高原的构造形变特征.主要结论为:(1)该区域变形主要以NNW-SSE或近N-S向的挤压为主,在高原内部伴有明显的近ENE-WSW或E-W向拉张,应力方向在帕米尔高原与塔吉克盆地区域呈现逆时针旋转的趋势,而在塔里木盆地则显示几乎与帕米尔高原的一致的应力状态,这可能与两侧盆地块体的强度差异有关.(2)安德森断层参数A∅显示帕米尔高原北缘与西侧区域为逆断层应力状态,在高原内部为正断层应力状态,这与GPS应变的结果显示的应变主要集中在主帕米尔断裂与阿莱谷地附近而在高原内部应变较低是一致的,另外应力在喀喇昆仑断裂北段的方向基本平行于断层走向,以及断层北端较低的滑动速率,这说明了地壳挤压缩短可能是帕米尔高原主要的的构造变形特征,并不支持由于边界走滑断裂导致的应变分异或者块体挤出的模式.(3)综合考虑地震应变方向与SHmax从帕米尔北部NNW-SSE方向到天山北部的近N-S方向的转换,GPS应变方向在帕米尔高原两侧盆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旋转,应力场安德森参数A∅显示的应力状态以及SKS的结果显示的近ENE-WSW方向,我们认为印度板块向北推挤与天山造山带碰撞导致帕米尔高原不对称的径向逆冲是帕米尔高原现今构造变形的主要成因与构造模式.
潘正洋邵志刚周云王洵解孟雨艾萨·伊斯马伊力
关键词:帕米尔高原震源应力场
一种活动地块边界带断层震级确定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适用于震级预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活动地块边界带断层震级确定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通过反演给出我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段现今断层位移加载速率;根据断层段末次强震发生时间的记录以及区域内地震目录完备的起始...
刘琦邵志刚冯蔚刘晓霞王芃熊仁伟
汶川8.0级地震序列活动的分段性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在汶川8.0级地震序列的跟踪研究中,发现汶川地震序列具有明显的空间分段活动特点。根据对汶川地震余震序列的部分测震学指标计算,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序列可能是由以绵竹为界,其西南段的汶川主-余震序列和绵竹北东段的北川-青川6级震群地震序列组成,汶川地震可能具有龙门山活动构造的继承性运动特点。
李志雄邵志刚赵翠萍李圣强王慧敏吕梅梅和平刘桂平崔子键
关键词:地震序列地震类型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