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玥

作品数:30 被引量:80H指数:5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血液科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7篇细胞
  • 16篇儿童
  • 16篇白血
  • 16篇白血病
  • 14篇急性
  • 11篇淋巴
  • 10篇儿童急性
  • 9篇淋巴细胞
  • 9篇急性淋巴细胞
  • 7篇肿瘤
  • 7篇淋巴细胞白血...
  • 7篇流式细胞
  • 7篇基因
  • 7篇急性淋巴细胞...
  • 7篇急性淋巴细胞...
  • 6篇流式细胞术
  • 5篇血小板
  • 5篇急性白血
  • 5篇急性白血病
  • 5篇儿童急性淋巴...

机构

  • 30篇复旦大学
  • 2篇廊坊市中医院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30篇吴玥
  • 12篇陆凤娟
  • 11篇翟晓文
  • 8篇朱晓华
  • 8篇高怡瑾
  • 5篇王宏胜
  • 5篇李军
  • 5篇苗慧
  • 4篇钱晓文
  • 4篇顾小锋
  • 4篇吴长根
  • 4篇陈笑韵
  • 3篇杨毅
  • 3篇张广舫
  • 2篇高巧娣
  • 1篇沈国妹
  • 1篇卢健
  • 1篇孟建华
  • 1篇俞懿
  • 1篇徐虹

传媒

  • 4篇中国小儿血液
  • 4篇临床儿科杂志
  • 3篇中国当代儿科...
  • 3篇实用儿科临床...
  • 3篇中国小儿血液...
  • 2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世界临床药物
  • 1篇中国卫生产业
  • 1篇中国循证儿科...
  • 1篇中国小儿急救...
  • 1篇2007年全...
  • 1篇国际小儿肿瘤...
  • 1篇上海市第三届...
  • 1篇第十七届全国...
  • 1篇2006(第...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08
  • 3篇2007
  • 7篇2006
  • 3篇2005
  • 5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1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培门冬酶一线治疗儿童淋巴系统肿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3
2014年
背景与目的:门冬酰胺酶是目前治疗儿童淋巴系统肿瘤的重要组成药物,但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的不良反应较多,培门冬酶(pegasparaginase,PEG-Asp)是近年国内新上市的门冬酰胺酶制剂。本研究观察PEG-Asp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和(或)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lymphoblastic lymphoma,LBL)中作为一线应用药物的疗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2008年4月—2013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血液科住院使用门冬酰胺酶治疗的ALL和LBL患儿共211例,其中PEG-Asp一线治疗患儿42例,非PEG-Asp一线治疗组169例(包括L-Asp一线治疗组116例,诱导期使用L-Asp、巩固期使用PEG-Asp组53例)。分析CCLG 2008及NHL-BFM 90方案使用期间PEG-Asp一线治疗组和非PEGAsp一线治疗组儿童ALL和(或)LBL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42例PEG-Asp一线治疗患儿中ALL 35例,治疗1个疗程诱导缓解后完全缓解率为97.1%,其中高危ALL为83.3%;LBL 7例,无Ⅰ、Ⅱ期患儿,Ⅲ、Ⅳ期患儿经1个疗程完全治疗缓解率为57.1%。与诱导期使用L-Asp治疗组患儿比较,1个疗程完全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患儿34例,PEG-Asp一线治疗组5例;以L-Asp作为一线治疗组16例;诱导期使用L-Asp,巩固及强化期使用PEG-Asp组13例。死亡31例,3组分别为3例、18例、10例。死于复发22例,疾病未缓解死亡4例,因并发症死亡5例。PEG-Asp一线治疗组和非PEG-Asp一线治疗组之间复发率和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冬酰胺酶相关不良反应127例,PEG-Asp一线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事件20例,发生率为47.6%,非PEG-Asp一线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107例,发生率为63.3%,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肝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消化道反应、高血糖和胰腺炎。除过敏反应发生率PEG-Asp一线治疗组低于非PEG-Asp组外(P=0.03),两组间其他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
王宏胜翟晓文陆凤娟李军苗慧钱晓文朱晓华吴玥
关键词:培门冬酶儿童白血病淋巴瘤化疗
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淋巴瘤关系的研究
2013年
目的利用SNaPshot SNP分型技术检测儿童淋巴瘤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308 G/A位点及淋巴毒素(LTα)基因+252 A/G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探讨TNF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淋巴瘤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4年7月-2011年7月在我院血液科确诊的儿童淋巴瘤患者血样,提取基因组DNA,用SNaPshot SNP分型技术检测TNF-α基因-308G/A位点及LTα基因+252 A/G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TNF-α/LTα基因多态性与淋巴瘤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62例淋巴瘤患儿中,非霍奇淋巴瘤51例,霍奇金病11例,TNF-α-308位点与LTα+252位点基因存在遗传连锁不平衡现象。将含2个及以上TNF或LTα高产位点的基因型定义为高危型,少于2个高产位点的基因型定义为低危型。对56例随访治疗的淋巴瘤患儿以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高危型组和低危型组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分别为47%、75%(Log-rank检验,P=0.045),差异有显著性;对5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儿分析,高危型组和低危型组的5年EFS分别为53.5%、71.4%(Log-rank检验,P=0.288),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TNF-α-308位点和LTα+252位点多态性联合危险度分型可能与儿童淋巴瘤预后有关。
王宏胜翟晓文李军苗慧陆凤娟朱晓华孟建华高怡瑾钱晓文董岿然吴玥
关键词:淋巴瘤儿童单核苷酸多态性肿瘤坏死因子
小儿慢性病贫血红系祖细胞与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的关系研究
2005年
目的研究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白介素-6)两种慢性病发生有关的细胞因子水平,以及红系造血祖细胞集落培养生长探讨它们在慢性病贫血(AC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检测病例组为慢性病贫血组(ACD组)患儿,对照组为慢性病无贫血组(NA组)和缺铁性贫血组(IDA组)患儿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浕)、白介素-6(IL-6)水平,以及骨髓的红系祖细胞水平(BFU-E、CFU-E)。结果三组BFU-E有差异(F=3.56,P<0.05;三组CFU-E有显著差异(F=8.87,P<0.01)。ACD组与NA组相比,血清TNF-α前者高于后者(t=2.25,P<0.05),两组血清IL-6无差异(t=1.91,P>0.05)。在20例行骨髓培养的慢性病患儿中,血清TNFα与骨髓BFU-E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0.37,P>0.05);血清TNF-α与CFU-E之间有负相关(r=-0.57,P<0.05);IL-6与BFU-E、CFU-E无相关性。结论ACD患儿骨髓红系祖细胞BFU-ECFU-E生成受抑制;血清TNF-α、IL-6的升高参与贫血发生;TNFα可能抑制慢性病患儿骨髓CFU-E形成而导致贫血。
翟晓文吴玥陆凤娟
关键词:慢性病贫血白介素6血清TNF-ΑCFU-E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常见融合基因的检测及意义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建立逆转录-巢式PCR检测融合基因的方法,检测4种常见融合基因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阳性率,并对阳性患儿进行初步临床资料分析。方法对收治的92例初发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于化疗开始前抽取骨髓标本1.5~2.0 ml,采用巢式RT-PCR方法检测最常见的4种融合基因:TEL/AML1、E2A/PBX1、m-BCR/ABL和AF4/MLL。结果92例ALL患儿中TEL/AML1阳性21例,阳性率22.8%,占B细胞性ALL的24.7%(20/81例);6例E2A/PBX1阳性(6.5%),在前B细胞性ALL中占20.0%(3/15例);2例AF4/MLL阳性(2.2%),在婴儿ALL中占33.3%(2/6例);仅检测到1例m-BCR/ABL阳性(1.1%)。结论巢式RT-PCR方法是检测融合基因有效、敏感的方法。TEL/AML1在儿童ALL中阳性率最高,尤其是在B细胞性ALL中,该融合基因阳性的患儿病情较轻。
朱晓华高怡瑾杨毅吴玥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融合基因
细胞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与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2008年
吴玥
关键词: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长期无病生存率预后估计小儿ALL
再障和溶贫患者外周血CD55及CD59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及溶血性贫血患者外周血细胞中CD55、CD59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荧光素标记CD55、CD59单克隆抗体,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30名正常人、12例AA及20例溶贫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PMN)中CD55、CD59表达情况。结果正常人红细胞及中性粒细胞CD55、CD59标记率均>95%,12例AA患者中7例标记率正常,另外5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减低,溶血性贫血患者的标记率均正常。结论流式细胞术检测再障患者CD55、CD59表面抗原有重要意义,可以早期发现再障-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综合征。
高帅吴玥
关键词:再障性贫血阵发性血红蛋白尿CD55CD59流式细胞术
“严重脱发和骨髓抑制: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加重吗?”的讨论
2006年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6年第1期“病例讨论”栏目中的“严重脱发和骨髓抑制: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加重吗?”一文配发了编者按刊出后,我们选择了与这个疾病诊断治疗相关的免疫、血液和肾脏专业的3位专家就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免疫抑制药物所致的骨髓抑制的临床鉴别问题展开讨论,编辑整理如下。
杨锡强吴玥徐虹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骨髓抑制脱发免疫抑制病例讨论药物所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常见融合基因的检测及临床研究
目的建立逆转录-巢式PCR检测融合基因的方法,观测4种常见融合基因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阳性率,并对阳性患儿进行初步临床资料分析。方法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血液肿
朱晓华高怡瑾杨毅吴玥
文献传递
儿童急性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的检测及其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05年
朱晓华吴玥
关键词:儿童急性白血病融合基因恶性肿瘤血液疾病
败血症和血小板减少被引量:6
2006年
翟晓文吴玥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败血症血小板计数重症监护机体反应治疗预后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