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华

作品数:206 被引量:1,173H指数:17
供职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9篇期刊文章
  • 45篇会议论文
  • 20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76篇医药卫生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33篇关节
  • 99篇韧带
  • 83篇关节镜
  • 69篇交叉韧带
  • 55篇前交叉韧带
  • 55篇膝关节
  • 46篇手术
  • 33篇半月板
  • 31篇韧带重建
  • 29篇韧带损伤
  • 29篇脱位
  • 24篇髌骨
  • 24篇髌骨脱位
  • 24篇镜检
  • 24篇骨脱位
  • 23篇胫骨
  • 23篇关节镜检
  • 23篇关节镜检查
  • 22篇交叉韧带重建
  • 20篇外科

机构

  • 203篇北京积水潭医...
  • 5篇北京市创伤骨...
  • 3篇北京航空航天...
  • 2篇清华大学
  • 2篇香港中文大学
  • 2篇国家体育总局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北京医院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山东省千佛山...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广西中医药大...
  • 1篇江阴市人民医...
  • 1篇武警北京总队...
  • 1篇北京创伤骨科...
  • 1篇北京市丰盛中...

作者

  • 205篇冯华
  • 143篇张辉
  • 101篇洪雷
  • 76篇王雪松
  • 51篇张晋
  • 49篇耿向苏
  • 49篇刘心
  • 39篇宋关阳
  • 25篇王满宜
  • 21篇李旭
  • 19篇李岳
  • 15篇姜春岩
  • 13篇沈杰威
  • 11篇田伟
  • 10篇荣国威
  • 7篇孙磊
  • 6篇陈星佐
  • 6篇朱以明
  • 6篇鲁谊
  • 5篇吴关

传媒

  • 51篇中国运动医学...
  • 36篇中华骨科杂志
  • 12篇中华创伤骨科...
  • 8篇中华外科杂志
  • 4篇骨科临床与研...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3篇2006年骨...
  • 3篇第四届中华骨...
  • 2篇中华手外科杂...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中国康复医学...
  • 2篇第二届中华骨...
  • 2篇亚洲肩关节学...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医正骨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护士进修杂志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9篇2020
  • 11篇2019
  • 14篇2018
  • 17篇2017
  • 9篇2016
  • 7篇2015
  • 6篇2014
  • 10篇2013
  • 18篇2012
  • 10篇2011
  • 21篇2010
  • 9篇2009
  • 20篇2008
  • 9篇2007
  • 22篇2006
  • 5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20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内侧撑开胫骨高位截骨骨性合页与胫骨平台后倾角改变的三维CT模型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在内侧撑开胫骨高位截骨矫正膝内翻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改变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对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建立胫骨近端模型,并以此模拟内侧撑开胫骨高位截骨术,分析截骨矫正过程中合页轴的方向及内翻矫正程度与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与标准矢状位前后方向相比,合页轴的方向指向前外侧方向会导致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增加;同时较大内翻矫正角度也导致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增加较多。结论:内侧撑开胫骨高位截骨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的变化与截骨矫正过程中合页轴的方向及内翻矫正程度密切相关。
张海龙冯华洪雷王雪松张辉张晋刘心薛喆
胫骨结节近端移位手术治疗重度习惯性髌骨脱位:一项回顾性临床研究
2017年
目的:探讨通过胫骨结节近端移位手术治疗重度习惯性髌骨脱位(habitual dislocation of pa-tella,HDP)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4月至2014年4月,共51例习惯性髌骨脱位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共入选符合标准的患者28例。全部患者采用胫骨结节近端移位手术联合外侧结构松解术,其他辅助手术包括内侧髌骨股骨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重建和胫骨结节內移截骨术。术后4周、8周、1年以及此后的每年进行主客观临床评估和影像学评估。结果:全部入选患者获得2年以上随访,平均年龄为27.2±9.4岁(18至39岁),平均随访26.4±5.8个月(24至36个月)。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均没有外侧再脱位。末次随访时主诉有膝关节力弱(17.2%,5/29)、髌股关节疼痛(6.9%,2/29)和关节僵硬(6.9%,2/29)。全部主观评分结果的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伸膝装置重度短缩的成人习惯性髌骨脱位,采用胫骨结节近端移位术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李岳张辉宋关阳薛喆冯华
关键词:习惯性髌骨脱位
胫骨平台前内侧撞击骨折在膝关节后外复合体损伤中的意义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明确胫骨平台前内侧撞击骨折在后外复合体损伤中的发生率,并分析合并胫骨平台前内侧撞击骨折的后外复合体损伤患者的特点。方法:回顾我科收治的后外复合体损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统计前内侧撞击骨折的发生率。配比一组无前内侧撞击骨折的后外复合体损伤患者为对照组,与合并前内侧撞击骨折的后外复合体损伤患者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之间后向不稳定和内翻不稳定的程度;再根据骨折块大小将前内侧撞击骨折组分为边缘型骨折组和压缩型骨折组,比较两组患者之间后向不稳定和内翻不稳定的程度。结果:自2007年1月至2017年1月,我科共收治膝关节后外复合体损伤患者266例,其中,合并胫骨平台前内侧撞击骨折共19例,发生率为7.1%。与对照组相比,合并前内侧撞击骨折的后外复合体损伤患者,其后向不稳定更为严重(P=0.030),但两组内翻不稳定并无显著性差异(P=0.800);边缘型骨折组和压缩型骨折组相比,其后向不稳定更为严重(P=0.026),两组内翻不稳定同样没有显著性差异(P=0.397)。虽然两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合并前内侧撞击骨折的后外复合体损伤同时合并神经血管损伤(腘动脉和腓总神经)的风险更大。结论:胫骨平台前内侧撞击骨折在后外复合体损伤中发生率为7.1%。合并胫骨平台前内侧撞击骨折的患者,其后向不稳定更为严重;若前内侧撞击骨折为压缩型,其后向不稳定也较边缘型骨折更为严重。对存在压缩型胫骨平台前内侧撞击骨折的病例,除需检查后向和后外向稳定性外,还需对血管神经情况进行仔细评估。
李旭宋关阳刘心张辉冯华
复发性髌骨脱位高度髌骨轨迹不良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探讨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伴有高度髌骨轨迹不良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从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连续诊断为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117名,根据膝关节0°伸直位时髌股关节的对合关系将髌骨轨迹分为3类:正常或接近正常、低度轨迹不良、高度轨迹不良,其中存在高度轨迹不良的患者为病例组,其余患者为对照组。测量Caton指数、Dejour分型、TT-TG和下肢旋转参数(股骨前倾角、胫骨外旋角及关节扭转角),比较上述参数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差异,探究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出现高度髌骨轨迹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中,复发性髌骨脱位伴高度髌骨轨迹不良的发生率为21.4%(25/117);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的股骨前倾角、关节扭转角和高位髌骨发生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股骨前倾角增大、关节扭转角增大和高位髌骨是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出现高度髌骨轨迹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在本研究所涉及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中,高度髌骨轨迹不良的发生率为21.4%(25/117);股骨前倾角增大、关节扭转角增大以及高位髌骨可能是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出现高度髌骨轨迹不良的危险因素。
张志军张辉宋关阳郑峒冯华
关键词:复发性髌骨脱位
肩关节损伤外科治疗的系统临床研究及相关基础研究
姜春岩鲁谊朱以明冯华洪雷耿向苏王满宜荣国威黄强刘晓华龚晓峰
该项目是针对肩关节损伤的系统研究,属于临床医学外科学中的骨科领域。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肩关节骨折的治疗,包括:1)肱骨近端骨折外科治疗的临床与生物力学研究;2)人工肱骨头置换的临床与生物力学研究;3)应用联合腱...
关键词:
关键词:肩关节损伤外科治疗
关节镜下与切开腘肌腱重建术治疗A型膝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的疗效对比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与切开腘肌腱重建术治疗A型膝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3月至2016年5月,共81名患者接受腘肌腱重建术治疗。其中38名符合条件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被分为关节镜组(A组,n=21)和切开手术组(B组,n=17),术后4周、8周、1年以及此后的每年进行主观、客观临床评估以及二次关节镜检查(外侧沟通过试验)。结果:本研究A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2.0±5.5个月,B组患者平均随访34.4±12.6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主客观评估指标均获得了显著改善(P<0.05)。组间比较显示,两组的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以及IKDC主观评分均无显著差异。客观评估方面,两组间应力像下胫骨后移侧侧差值(A组:4.0±3.2 mm,B组:5.0±2.9 mm; P=0.336)以及外侧沟通过试验阳性率(A组:1/21,4.8%,B组:2/17,11.8%; P=0.426)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关节镜下和切开腘肌腱重建术均可以显著改善A型膝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患者术后的主客观临床效果,二者的疗效无显著差异。
李岳张辉张志军郑峒冯华
关键词: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的等速肌力训练和疗效评定被引量:28
2008年
目的:研究用Biodex system 3多关节等速肌力评定及训练系统对ACL重建术后患者肌力的影响。方法:将50例行ACL重建术后的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25例(等速训练患侧肌力)和对照组25例(等张训练患侧肌力)并分别进行功能训练,在术后第12、24周进行等速向心肌力测试。结果:术后第12、24周对患者进行膝关节等速向心肌力测试,试验组膝屈、伸肌患侧峰力矩/健侧峰力矩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试验组在30°时的股内侧肌患侧峰力矩/健侧峰力矩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等速训练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可使膝关节ACL重建术后的患者短期(6个月)达到健侧屈伸肌力水平,并能达到运动水平。
陶莉冯华郭险峰侯燕张辉
关键词:等速训练康复
髌骨运动轨迹测量方法及结果的相关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总结对比测量不同人群的髌骨轨迹时所使用的参考系、对象、方法及结果,探索对髌骨轨迹的测量可否作为髌股关节疾病的诊断参数之一。方法:以patellar tracking,measurement of patellartracking,patellar mal-tracking,髌骨运动轨迹、髌骨运动轨迹的测量、膝关节紊乱、膝关节不稳定及髌骨轨迹、髌骨脱位作为关键词,在Pub Med、EMBASE databases、Medline、Psych INFO、AMED数据库进行检索。纳入英文或中文文献,研究中至少包含一种髌骨轨迹测量方法。分析髌骨轨迹测量的坐标系、研究对象、精确度、方法、结果。结果:髌骨轨迹的测量对象及方式呈多样化。使用连续的、六自由度测量方法可更加全面地记录髌骨运动轨迹,但多数研究着重于对内外侧位移、内外侧倾斜这两个自由度的静态描述。通过对髌骨轨迹在体、无创、六自由度的评估,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其运动轨迹,而临床工作中仍缺乏对髌骨轨迹动态、定量的评估方式。精准、定量的髌骨轨迹测量可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关于患者膝关节稳定性的全面评价。髌骨轨迹的测量或可成为一种诊断髌股关节疾病的新方法。
薛喆宋关阳刘心张辉钱驿冯华
关键词:髌骨脱位
异体肌腱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比较使用异体肌腱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和标准ACL重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地将2008年8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ACL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使用保留残端的ACL重建术(保残组,45例)和切除残端的ACL重建术(对照组,45例),移植物均使用4股异体肌腱。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兀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术后Lysholm评分、IKDC分级、稳定性检查(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和KT-1000测量)、滑膜覆盖情况及本体感觉测试结果。结果保残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9例和41例患者完成至少2年(平均25.7个月)的随访。保残组和对照组患者Lysholm评分分别为(96.04±6.0)分和(93.0±7.5)分,分别有97.4%(38/39)和97.6%(40/41)的患者评为IKDCA级或B级、97.4%(38/39)和97.6%(40/41)的患者Lachman试验阴性、94.9%(37/39)和87.8%(36/41)的患者轴移试验阴性、刚i1000侧.侧差值分别为(1.6±I.7)mm和(1.8±1.8)mm、滑膜覆盖分型为A或B的分别有71.4%(20/28)和70.4%(19/27)、关节位置觉侧.侧差值分别为3.6°±1.8°和3.9°±2.2°,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残组受伤至手术时问与Lysholm评分、KT-1000侧-侧差值、移植物滑膜覆盖隋况和关节位置觉侧-侧差值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使用异体肌腱时,保留残端重建ACL与标准的ACL重建术相比,对膝关节术后稳定性、移植物滑膜覆盖及膝关节本体感觉恢复等无明显促进作用。
洪雷李旭张辉刘心冯华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膝损伤修复外科手术
微骨折技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前瞻性分组研究
2006年
背景:微骨折技术常用于修复膝关节软骨损伤。虽然该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但有关临床疗效的前瞻性研究尚不多,本研究旨在分析骨修复技术影响临床结果的因素。 方法:48例关节稳定性正常、有症状的单发股骨髁全层软骨损伤患者采用微骨折技术进行治疗。术后随访至少24个月,采用公认的功能评分系统、主观评分及软骨敏感MRI扫描序列进行前瞻性评价。 结果:膝关节功能优良者32例(67%),可12例(25%),差4例(8%)。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国际膝关节论证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及SF-36评分均明显增加(p〈0.05)。身高体重指数小可以获得日常生活能力和SF-36的高评分,身高体重指数〉30kg/m^2者得分最差。术前病程短于12个月者可以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p〈0.05)。24例接受MR检查的病例显示13例(54%)软骨修复、充填好,7例(29%)充填中等,4例(17%)充填差。充填程度与膝关节功能评分密切相关。所有充填好的病例功能均有所改善,而充填差的病例不仅功能改善有限,而且24个月后出现功能评分降低。 结论:通过2年以上的随访证实,采用微骨折技术修复膝关节软骨损伤可以明显改善术后功能。软骨修复、充填好,身高体重指数小及术前病程短者可以获得最佳的短期疗效。身高体重指数大对短期疗效有负面影响,软骨修复、充填差的病例疗效维持时间短。 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Ⅳ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KAI MITHOEFERRILEY J. WILLIAMS ⅢRUSSELL F. WARRENHOLLIS G. POTTERCHRISTOHER R. SPOCKEDWARD C. JONESTHOMAS L. WICKIEWICZROBERT G. MARX冯华
关键词:膝关节软骨损伤微骨折身高体重指数MRI扫描序列SF-36
共2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