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婷

作品数:12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特色临床医学应用发展专项“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病理
  • 7篇肌肉
  • 6篇肌病
  • 5篇活检
  • 4篇肌肉活检
  • 4篇病理学
  • 3篇肌肉病
  • 3篇肌肉病理
  • 3篇病理特点
  • 2篇先天
  • 2篇先天性
  • 2篇老年
  • 2篇病理学分析
  • 1篇电生理
  • 1篇血清
  • 1篇血清肌酶
  • 1篇脂质沉积性肌...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标志
  • 1篇生物学标志物

机构

  • 11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南开大学
  • 1篇华西医科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市环湖医...
  • 1篇中国人民武装...

作者

  • 11篇陈婷
  • 10篇蒲传强
  • 7篇毛燕玲
  • 7篇刘洁晓
  • 7篇班瑞
  • 6篇石强
  • 6篇牛军伟
  • 4篇尹西
  • 3篇汪茜
  • 3篇刘华旭
  • 3篇王慧芳
  • 3篇陈曦
  • 2篇田成林
  • 2篇李艳娜
  • 1篇丛璐

传媒

  • 3篇中华神经科杂...
  • 2篇中风与神经疾...
  • 2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国际神经病学...

年份

  • 5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35例MELAS临床与病理研究
2015年
目的探讨MELAS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收集35例MELAS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症状、体征、血清肌酶、影像学资料及肌肉酶组织化学检查结果资料。结果 80%MELAS患者均在30岁以前发病,病程中位数2年,起病方式包括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最主要首发症状为癫痫发作(48.6%),最主要临床表现则是癫痫发作(71.4%)、智能减退(40.0%)、听力下降(34.3%)、肌肉无力(28.6%)等。MELAS患者肌酶轻至中度升高,乳酸丙酮酸试验阳性率93.8%;肌电图主要表现为正常或肌源性受损,影像学检查表现为不同脑叶T2和DWI高信号、T1低信号改变。骨骼肌病理以Gomori染色发现破碎红纤维为特征性表现。结论 MELAS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脑磁共振、肌肉酶组织化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班瑞蒲传强石强陈婷牛军伟毛燕玲刘洁晓
关键词:MELAS综合征
脂质沉积性肌病临床与病理学分析
2014年
目的分析脂质沉积性肌病(lipid storage myopathy,LSM)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方法对采用肌肉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诊断的53例LSM患者,收集临床资料、归纳分析其临床与病理特点。结果 53例患者中男性37例,平均发病年龄26.64±10.37岁;女性16例,平均发病年龄23.99±15.03岁,64.15%患者于冬春季节发病,以肢体近端无力(52.83%)、不耐受疲劳(22.64%)及肌痛(7.55%)为首发表现,血清CK波动于39.8-4609.6 U/L之间,平均1311.20±1147.50 U/L;乳酸脱氢酶(LDH)波动于94-5027.8 U/L,平均1286.30±2579.6 U/L;CK、LDH值与年龄、病程及起病年龄均无相关性(P〉0.05)。70.59%的患者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4.88%肌源性合并神经源性损害;24.53%肌电图正常。肌肉酶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提示12例为重度LSM;13例为中度;28例为轻度。病理下肌纤维内大量空泡形成,两型纤维均可受累,以Ⅰ型为主。结论本组肌活检的LSM检出率为2.73%,男性占多数,散发为主,发病年龄及病程跨度较大,半数以上合并颈肌及球部肌无力,病理脂滴沉积现象越重肌酶水平越高。
牛军伟蒲传强汪茜尹西班瑞陈婷毛燕玲刘洁晓
关键词:脂质沉积性肌病电生理病理特点肌肉活检
肌肉病患者56例重复肌肉活体组织检查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 了解重复肌肉活体组织检查(活检)技术对复杂疑难肌肉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归纳分析法研究了2004年12月至2015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56例重复肌肉活检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肌电图、血清肌酶及病理特点。结果 56例患者中男性39例,女性17例,年龄13~63岁,平均年龄(35.07±15.81)岁。49例患者肌电图检查提示41例为肌源性损害,4例为非肌源性损害,4例正常。53例做了血清肌酸激酶测定,结果15例正常,38例升高[883.50 (490.08,1 577.25)U/L]。53例做血清乳酸脱氢酶测定的患者中,22例正常,31例升高[(492.72±277.00) U/L]。重复肌肉活检间隔时间为8 d~20年,中位时间1.00(0.35,2.90)年;其中有8例在1个月内重复肌肉活检。重复肌肉活检结果出现3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为前后结果一致,占19.6%(11/56),其诊断的肌病有肌营养不良、脂质沉积性肌病、糖原沉积性肌病、包涵体肌病、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坏死性肌病、炎性肌病和肌源性损害;第二种情况为第一次肌肉活检未能明确诊断,第二次肌肉活检明确诊断,占57.1%(32/56),此组的第一次结果主要为非特异性损害、多发性肌炎、线粒体肌病、肌营养不良、肌原纤维病、肌膜肌炎,但经第二次肌肉活检及相关检查或治疗后纠正其诊断并明确为其他肌病,如肌营养不良、脂质沉积性肌病、糖原沉积性肌病、线粒体肌病、线粒体肌病伴脂质沉积性肌病、包涵体肌病、炎性肌病、管聚集性肌病、免疫性肌病、杆状体肌病、坏死性肌病及神经源性肌萎缩;第三种情况为前后两次肌肉活检均不能明确诊断,待继续观察中,占23.2%(13/56)。结论 重复肌肉活检对部分复杂疑难肌肉病患者是必须的,但并非全部都可获得明确诊断,因此,须严格选择重复肌肉活检病例。
张羽彤蒲传强班瑞王慧芳陈婷陈曦石强毛燕玲刘洁晓
关键词:肌病活体组织检查肌肉病理
脑脊液生物学标志物对脑膜癌病与结核性脑膜炎的鉴别意义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脑脊液生物学标志物检测对于脑膜癌病(Mcl和结核性脑膜炎(TBM)的鉴别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自1994年1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34例MC及44例TBM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其主要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检查结果。结果MC患者以头痛和恶心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TBM患者以发热和头痛为主要表现。2组患者脑脊液细胞总数均明显增多,但TBM组细胞总数明显高于M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蛋白含量均升高,葡萄糖及氯化物含量均下降,但TBM组脑脊液蛋白升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及TBM患者的脑脊液生物学标志物均不同程度升高,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25(CA125)、癌抗原199(CA199)、癌抗原153(CA153)、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抗原(CYFRA21-11水平在MC组显著高于各期TB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TBM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mSE)水平显著高于MC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生物学标志物检测可作为鉴别MC及各期TBM的重要依据.其中CEA、CA125、CA199、CYFRA21-1及NSE同步联合检测有重要意义。
牛军伟石强田成林陈婷丛璐
关键词:脑膜癌病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生物学标志物
单纯血清肌酶升高患者肌活检病理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通过分析单纯血清肌酶升高患者的肌肉病理诊断,了解单纯血清肌酶升高患者的病因。方法采用归纳分析法分析了24例单纯血清肌酶升高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血清肌酶水平、肌电图及病理特点。结果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3岁~54岁,平均年龄(32.56±15.93)岁。血清CK波动于577.40~17720.00 U/L之间,平均(8081.83±6065.50)U/L,LDH波动于150.20~1643.80 U/L之间,平均(415.30±324.90)U/L。20例患者肌电图检查提示,15例为肌源性损害,3例正常,1例可疑肌源性损害,1例仅表现为运动单位时限偏短。肌肉病理提示2例为正常(8.33%)、5例(20.83%)为非特异性散在肌萎缩以及17例为肌病(70.83%),肌病包括肌营养不良13例(54.17%),炎性肌病组3例(12.50%)和Danon病1例(4.17%)。结论无症状性单纯血清肌酶升高患者的病因较多,肌肉酶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可以协助多数患者的病因诊断。
牛军伟蒲传强汪茜尹西班瑞陈婷毛燕玲刘洁晓
关键词:肌病肌酶肌酸激酶肌活检肌肉病理
中央核肌病16例临床及病理特点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分析16例中央核肌病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和诊断价值。方法对患者行详细的神经系统体检,散发患者和具有家族史的先证者行血清肌酸激酶、肌电图和开放式肌肉组织活体检查,肌肉标本行组织学和酶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并总结其临床和病理特点。结果我科病理诊断中央核肌病占所有拟诊肌病患者的比例为0.127%(6/4724)。患者发病年龄包括幼年期至成年期,常以双下肢无力和眼睑下垂为首发症状,临床呈轻至中度肌无力,4例双睑下垂,仅1例眼肌麻痹,1例面肌无力。该组病例包括1个累及11例患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系,该家系发病年龄较散发病例晚,临床表现为眼睑下垂、双下肢无力且以远端为著。病理示具中央核的肌纤维明显增多,Ⅰ型肌纤维萎缩占优势,部分可见核周空晕和轮辐状肌纤维。结论本组中央核肌病表现出临床异质性,而病理特征表现为中央核肌纤维比例增多、Ⅰ型肌纤维萎缩占优势等,可为诊断提供依据。
陈婷蒲传强汪茜刘洁晓毛燕玲
关键词:先天性活组织检查病理
老年肌肉病临床及病理学分析
2016年
目的探讨老年肌肉病的特点。方法采用酶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62例60岁以上患者的肌肉病理,同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1924例肌肉活检患者中,62例为老年患者,占3.22%;其中男性27例,女性35例。男性患者平均年龄为68.26±7.003岁,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66.63±5.621岁,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313)。48例(77.42%)患者慢性起病,57例(91.94%)患者病情缓慢进展。首发症状以双下肢无力18例(29.03%)最多见,其次为四肢无力6例(9.68%)。主要临床表现以肌无力57例(91.94%)最多见,肌萎缩、肌肉疼痛、吞咽困难均有23例(37.10%)。经肌肉酶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在62例患者中肌源性改变者24例(38.71%)、神经源性改变者7例(11.29%)、正常者3例(4.84%)和非特异性改变者28例(45.16%),前三者明确诊断共34例(54.84%),而非特异性改变者的病理结果,不能明确诊断。在24例肌源性改变者中21例为炎性肌病,其包括多发性肌炎(8例)、皮肌炎(2例)、包涵体肌炎(1例)、坏死性肌病(6例)和其他免疫性肌病(4例);还有3例代谢性肌病。60例患者行血清肌酸激酶(CK)检查,升高者43例(71.67%)。在21例炎性肌病患者中有17例(80.95%)CK高于正常;在28例的非特异性改变者中,有21例(75%)的CK高于正常。58例患者行肌电图(EMG)检查,有37例(63.80%)为肌源性受损,9例(15.52%)为神经源性受损,2例(3.45%)为肌源性受损合并神经源性受损,5例(5/58=8.62%)未见特征性改变,其余5例提示其他异常情况。在21例炎性肌病患者中有20例(95.24%)为肌源性受损;而在27例的非特异性改变者中有16例(59.26%)为肌源性受损;在6例神经源性改变者中有5例(83.33%)为神经源性受损。结论老年肌肉病发病隐袭,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肌活检技术结合临床是诊断关键,炎性肌病占多数,可有些少见肌病;但仍有部分患者未能明确诊断。
李艳娜蒲传强石强尹西班瑞陈婷刘华旭牛军伟毛燕玲刘洁晓
关键词:老年肌病肌肉活检肌肉病理
老年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9例老年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治疗效果及短期预后等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9例老年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在本组所有年龄阶段占2.5%;急性和亚急性起病各2例,慢性起病5例;首发症状包括头痛、视力下降、耳鸣、听力下降、肢体无力;临床表现包括头痛、视力下降、恶心呕吐、癫痫发作、耳鸣、意识障碍、肢体无力。血栓均累及2条或2条以上静脉窦,其中累及侧窦最多,共8例,余受累者包括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颈内静脉、大脑大静脉和内静脉。辅助检查:腰穿压力>300 mmH_2O者有5例,视乳头水肿4例,血浆D-二聚体升高者3例,血浆蛋白S和蛋白C降低1例,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出血性脑梗死2例。经治疗后1例治愈,7例症状好转,1例症状继续恶化。结论老年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发病率较低,以慢性起病多见,病因多不明确,发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各异,血栓累及侧窦多见,治疗效果相对较好。
陈婷蒲传强尹西田成林李艳娜刘华旭王慧芳
关键词:静脉窦血栓形成老年
84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临床与病理分析
2016年
目的探讨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的临床及肌肉病理特点。方法选择2003~2015年经临床表现、肌电图检查明确诊断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行开放式肌肉活检术以获取骨骼肌标本,标本经冰冻切片后进行多种酶组织化学染色并于光镜下观察病理变化特点。结果在84例患者中,71例患者出现肌强直,57例肌无力,39例肌萎缩,11例白内障。光镜观察发现,5例患者肌肉组织形态学正常,79例患者有形态学异常,其中62例表现为肌纤维大小不等,78例出现肌纤维萎缩,59例可见大量核内移现象,29例可见肌浆块;17例可见肌纤维坏死和吞噬现象。出现肌强直症状与未出现肌强直症状的两组患者间年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以肌无力,肌强直,肌萎缩,白内障为其主要临床表现,核内移及肌浆块为其肌肉组织最具特征性的病理改变。
陈曦蒲传强张羽彤班瑞王慧芳陈婷石强毛燕玲刘洁晓
关键词: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肌肉活检病理学
中央核肌病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2年
先天性肌病是一组病理上以先天性肌纤维结构异常为特征,临床表现为全身性肌张力低下,肌肉萎缩、力弱,病情进展缓慢或相对稳定的一组肌肉疾病。单纯从临床表现很难区分具体的先天性肌病类型,而病理特征性表现可作为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陈婷蒲传强
关键词:先天性肌病肌张力低下肌肉萎缩肌肉疾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