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动脉
  • 4篇心脏
  • 4篇室间隔
  • 4篇室间隔缺损
  • 4篇缺损
  • 4篇间隔缺损
  • 4篇肺动脉
  • 4篇肺动脉高压
  • 3篇心脏病
  • 3篇先天性
  • 3篇病理
  • 2篇动物
  • 2篇动物模型
  • 2篇手术
  • 2篇四联症
  • 2篇先天性心脏
  • 2篇先天性心脏病
  • 2篇纠治
  • 2篇姑息
  • 2篇姑息性

机构

  • 12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3篇陈会文
  • 12篇苏肇伉
  • 9篇丁文祥
  • 7篇张海波
  • 5篇徐志伟
  • 5篇刘锦纷
  • 2篇赵永红
  • 2篇蒋祖明
  • 2篇邹文艳
  • 1篇王顺民
  • 1篇张玉奇
  • 1篇祝忠群
  • 1篇高伟

传媒

  • 2篇中国胸心血管...
  • 2篇中华胸心血管...
  • 2篇第八届华东六...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中华小儿外科...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上海实验动物...

年份

  • 2篇2006
  • 6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Gore-tex管道重建前向性肺循环姑息性治疗法洛四联症合并肺动脉闭锁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 评价Gore-tex管道重建前向性肺循环姑息性治疗法洛四联症合并肺动脉闭锁的价值。方法 2003年1月至2005年7月14例病儿接受此治疗。年龄4~53个月,平均(32±30)个月。体重3.0~14.5kg,平均(10±3)kg。术前经皮血氧饱和度0.58~0.88,平均0.69±0.16。结果 Ⅰ型5例,Ⅱ型4例,Ⅲ型5例。9例平行体外循环34~96min,平均(61±20)min。5例心停跳,主动脉阻断18~80min,平均(46±24)min;体外循环47~123min,平均(95±33)min。辅助呼吸19~74h,平均(31±17)h;住ICU2~8d,平均(4±2)d。术后24和48h时的心率与主动脉收缩压明显低于术后6h(P〈0.05)。术后6、24、48h的PaO2和SaO2无统计学差别。并发右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再人手术室止血各1例。超声示右室流出道一肺动脉压差10~68mmHg(1mmHg=0.133kPa),平均(42±17)mmHg。结论 Gore-tex管道重建前向性肺循环,能很好地控制肺血流,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
刘锦纷陈会文苏肇伉丁文祥
关键词:法洛氏四联症人工血管
正中切口一期纠治婴幼儿先天性主动脉缩窄伴室间隔缺损被引量:5
2003年
目的 总结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缩窄伴室间隔缺损一期纠治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经验。方法 1999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 ,采用胸骨正中切口一期纠治 12例主动脉缩窄伴室间隔缺损患儿 ,手术年龄除 2例分别为 39和 2 9个月外 ,其余均小于 6个月 ;体重 2 .5~ 11.0kg ,平均为 (5 .2 4± 2 .77)kg。主动脉缩窄位于导管前型 6例 ,邻近动脉导管处 3例 ;主动脉弓发育不良伴主动脉缩窄 3例。 5例伴有动脉导管未闭 ;11例伴有室间隔缺损 ,其中 7例缺损位于膜周 ,4例位于肺动脉瓣下 ;1例伴有部分性房室隔缺损。手术采用胸骨正中切口 ,同时纠治主动脉缩窄和室间隔缺损。结果 死亡 1例 ,该例患儿年龄为 1个月 ,体重 2 .5kg ,外院转来时全身黄疸、慢性心功能不全 ,术后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本组病死率为 8.3%。余 11例术后随访 5~ 30个月 ,恢复良好。结论 正中切口一期纠治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缩窄伴室间隔缺损 ,不仅可缩短手术时间 ,有利于术后心肺功能恢复 。
徐志伟陈会文苏肇伉丁文祥
关键词: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室间隔缺损手术方法婴幼儿
左肺逆循环伴双向腔肺吻合术的动物模型建立
2003年
为临床提供实验手术基础,以期拓宽复杂先心的手术适应症,建立了左肺逆循环与双向腔肺吻合术相结合的动物模型,将犬左心耳与左肺动脉远心端吻合;桥接管道连接左肺动脉近心端与左肺静脉;将上腔静脉与右肺动脉吻合,实现左肺逆循环与双向腔肺吻合。6头实验犬均存活3d以上,彩超及血管造影检查显示吻合口血流通畅,上腔静脉回流血及左肺逆行血流行进良好。结果提示,左肺逆循环伴双向腔肺吻合手术切实可行,且可进一步向全腔肺吻合术过渡;本实验为今后拓展复杂先心合并过高肺动脉压力患儿手术治疗的适应症提供了实验基础。
张海波陈会文苏肇伉丁文祥
关键词:动物模型肺动脉高压心脏病
左肺反向循环逆转肺动脉高压的的机制
2005年
目的探讨左肺反向循环 (LLIC)逆转肺动脉高压的机制。方法选用杂种上海犬 8条 ,低氧 30min后行LLIC术。分别于术前、低氧 30min、LLIC完成时及完成后 2h行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气分析、NO和一氧化氮合成酶 (NOS)检测。结果平均肺动脉血压(MPAP)和心率 (HR)在低氧 30min和LLIC完成时明显高于术前和LLIC完成后 2h(P <0 .0 5 ) ;PaO2 、SaO2 、NO、NOS值在低氧 30min后和LLIC完成时明显低于术前和LLIC完成后 2h(P <0 .0 5 ) ;各项检测指标在术前和LLIC完成后 2h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反向肺循环可能通过转换血气交换的解剖位置。
陈会文苏肇伉张海波徐志伟丁文祥
关键词:逆转肺动脉高压NOS换血PAO2
采用左心房顶部进路纠治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被引量:14
2004年
目的 评估经左房顶部进路方法纠治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方法  2 0 0 1年11月至 2 0 0 3年 1月 ,采用经左房顶部进路方法纠治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 16例。年龄 (2 3d~ 4岁 ) ,其中 6个月以下 8例 ,占 5 0 .0 % ;平均体重 (8.5± 4 .94 )kg ,10kg以下共 11例 ,占全组6 8.7%。结果 纠治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 16例 ,无死亡。其中 1例术后吻合口狭窄 ,第 2d再次手术 ,肺静脉回流通畅 ,康复出院。 1例婴儿术后做膈肌折叠术。 2例新生儿术后延迟关胸。术后随访 3~ 16个月 ,所有患儿生长发育良好 ,胸片示心影较术前明显缩小 ,肺充血消失 ,心电图示窦性节律 ,无一例出现肺静脉回流梗阻。结论 采用经左房顶部进路方法纠治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 ,取得较好效果。手术成功取决于左房与汇总静脉的吻合口大小 ,保证肺静脉回流无梗阻。
徐志伟苏肇伉王顺民陈会文丁文祥
关键词:手术入路心上型肺静脉畸形心脏外科手术
Dehydromonocrotaline诱导犬肺动脉高压模型的建立
目的:用药物法建立犬肺动脉高压模型。方法:野百合碱经脱氢处理成脱氢野百合碱 (dehydromonocrotaline,DMCT),经心导管注射入犬右心房,于注射药物后4w,8w测定肺动脉压力等血液动力学参数,并行肺组织...
赵永红苏肇伉张海波陈会文蒋祖明邹文艳
文献传递
双向上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被引量:1
2004年
双向上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 (bidirectional superior cavopulmonary anastomosis,BCPA)是应用于单心室纠治中的姑息术式 ,主要形式有双向 Glenn分流术和半 Fontan手术。适应证包括作为全腔静脉 -肺动脉连接术的姑息形式 ,部分双心室修补或 11/2心室修补及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辅助步骤。目前对年龄的选择、术后肺动脉的生长发育、额外肺血流是否保留、侧枝血管的形成及转换全腔静脉
陈会文苏肇伉
关键词:适应证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Gore-tex管道重建前向性肺循环姑息性治疗法乐四联症合并肺动脉闭锁
目的:评价Gore-tex管道重建前向性肺循环姑息性治疗法乐四联症合并肺动脉闭锁。方法:我院2003年1月至2005年7月14例病人,年龄32±30m(4-53m),体重14±6kg(3-14.5kg),术前经皮血氧饱和...
刘锦纷陈会文苏肇伉丁文祥
文献传递
室间隔缺损病理解剖分类再认识
目的:对室间隔缺损的病理解剖分类再认识和评价。方法:2002年1月至2004年10月随机选取119例(≤10kg)单纯室间隔缺损病人,术前心彩超结合术中探查确定室间隔缺损的病理解剖分类。结果:膜周室间隔缺损51例,完全位...
陈会文苏肇伉丁文祥徐志伟刘锦纷张海波
文献传递
脱氢野百合碱诱导犬肺动脉高压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2
2005年
目的用药物法建立犬肺动脉高压模型。方法野百合碱经脱氢处理成脱氢野百合碱 (dehydromonocrotaline,DMCT),经心导管注射入犬右心房,于注射药物后4周、8周测定肺动脉压力等血液动力学参数,并行肺组织病理检查,评估周围肺肌性动脉肌化情况、肌性肺动脉中膜肥厚程度。结果 DMCT(3 mg/kg)组8只犬存活2只,DMCT(2 mg/kg)组8只犬与对照组犬均存活。DMCT组4周后平均肺动脉压(mMPAP)(20.7±3.1)mm Hg(1 mm Hg=0.133 kPa),8周后mPAP(30.2±2.6)mm Hg,肺动脉收缩压(sPAP)和肺动脉楔压(PCWP)亦升高,与给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MCT组8周后 mPAP、sPAP与PCWP亦明显高于溶剂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周后DMCT组直径为15- 50μm的肺肌性动脉肌化数(54.3±6.6)%,直径为100-200μm的肺肌性动脉的中膜厚度百分比(27.3± 5.7)%,均高于溶剂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心肥大指数增加(P<0.05)。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DMCT组肺泡区肺肌性动脉中膜肥厚,新生内膜形成,管腔变小。结论 DMCT可成功诱导犬肺动脉高压模型,模拟人类终末期肺高压的病理特点。
赵永红苏肇伉张海波陈会文蒋祖明邹文艳
关键词:野百合碱肺动脉高压模型血液动力学参数组织病理检查平均肺动脉压肺动脉收缩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